宋潔
摘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部分,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對于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英語教學中,對于學生口語能力與自主性閱讀學習能力的要求尤其要高,初中英語教學階段是一個進行高中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學學習的重要基礎銜接階段,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尤其重要。本文主要結合初中英語學科課程的特點,從英語自主學習計劃、自主學習時間安排以及自主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活動 新課標 自學能力 方法分析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學生通過對于教學活動的認知,建立起的一種根據教學學習目標、任務以及要求等,通過自己調整學習方法與策略的一種努力學習程度、自覺學習意識等以自我調整、自我強化、自我指導為特征的自我行為意識。學生是教學實踐活動中主體,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計劃、方法以及自主學習時間合理安排習慣意識的培養中,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形成與提高。隨著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提出與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發展,進行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分析,也是對于新課標要求以及英語教學改革的順應,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在英語教學中,雖然“教”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更重要的還得靠學生自主的“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實現有效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全球化、現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等浪潮推動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教育和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自我發展,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習成為一種自身發展的需求,成為個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多少,更看重的是學習能力的強弱。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快速更新,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認為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能力。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地自主學習,才能不斷完善個人的認知,迎合社會發展的需求。1965 年,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郎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在繼續研究之后,又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概念。終身學習是脫離課堂、沒有教師的指引下的自我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行為。“終身學習”的概念有效地糾正了只強調“教育”的片面性觀念,突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價值[1]。現代科學技術支撐下的遠程教育是幫助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工具,對學生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最明顯的特征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向創造性的教育方式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樹立一種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標。
(三)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職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都依賴于個體的創新能力,依賴于自主學習。每一個人都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轉變觀念完善個人的工作、生活。掌握學習方法是每一個學習者獲取信息、更新知識儲備的重要手段。自主學習能力的欠缺將會阻礙個體的終身發展。197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了《學會生存》一書,該書中明確提出了一個觀念,“我們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2]。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自主學習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空間,有助于形成個體終身學習模式,更是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以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學科是一門語言教學為主的學科,并且初中英語學習階段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承接階段,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不僅直接影響著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且對于學生英語學科相關知識能力的培養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投入到教學知識內容的學習中,能夠高效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與掌握、應用。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培養與激發、強化,可以通過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創造民主的英語課堂學習氛圍,或者是改變英語課堂教學方式,運用靈活有趣的英語教學方法,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配合等途徑,吸引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學習興趣,在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加強對于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3]
比如,在進行初中英語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課前自由討論或者活動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給與學生合理的英語學習自由展示的機會與舞臺,提高學生英語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自主性學習習慣與能力。此外,在進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通過,在英語教學中多引用一些與生活實際接近的英語常識、諺語、問候等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應用,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生活諺語、日常問候方式的吸引下,既掌握英語學科的知識內容,同時又增加對于英語學習的好奇心與趣味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進行初中英語時態語法部分的教學中,可以將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善始善終”的相關諺語古訓,在英語教學中進行翻譯教學應用,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也就是漢語的不善始者不善終的意思,在應用這一方式進行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會由于對于漢語諺語的熟悉感,增強對于英語翻譯學習的興趣,同時,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初中英語教學內容中的 ending、beginning 等相關時態形式等內容。還比如,A cat has nine lives 以及 A great person is large-hearted or magnanimous 等,都可以在英語教學不同部分中進行應用。
(二)以學生自主學習計劃的引導建立,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計劃與學習目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習引導作用,同時對于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形成與培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在進行英語學科教學開展過程中,老師可以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計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建立,來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自主性學習習慣與能力。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英語學科的學習,主要是依照老師的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進行盲目的跟從,學生并沒有自己的具體的、針對性的學習計劃,也沒有自主性的學習能力與習慣,這對于英語課堂教學的開展以及學生英語學習相關能力水平的培養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這就要求在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的制定、建立,以在有計劃、有目標的英語學習中,形成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習慣,培養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在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目標與計劃的制定中,學生制定、建立的相關學習目標與計劃,既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總之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進行制定、建立。學生在進行英語單詞與短語句型的掌握記憶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制定與建立短期的學習目標計劃,進行英語學習的開展實施。比如,學生在進行初中英語課本中某一單元的單詞記憶學習中,對于 inventor 以及 inventor的相關擴展單詞 invent、inventor、invention 等的識記掌握過程中,就可以采用靈活的單詞記憶方式,通過制定短期的識記目標計劃,完成對于單詞以及釋義等的識記掌握。又比如,在進行初中英語句型 There be+n+doing 或者是 There must be +n+doing 等結構句型的學習過程中,既可以通過建立比較長期的學習目標與計劃,完成對于該類英語句型語法的掌握、理解與應用。[4]
(三)以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有效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學實踐活動的效果,以及教學目標任務的實現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講,也是如此。學生進行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有一個有效的英語自主學習方法,不僅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英語學習效果,而且對于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能力的形成培養,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老師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教授引導過程中,對于初中英語學科的教學學習來講,可以根據學生進行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情況,結合英語教學的方式、計劃,通過將英語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情況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方法的教授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方法,需要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根據英語教學實踐的方式、方法,進行英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練習等不同教學過程的方法建立,以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
三、結束語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教學實踐活動的效果,以及新課標下教學實踐的目標要求實現,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進行初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法、措施的分析探討,對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推進英語教學的改革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龐維國.2003.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指導模式研究[J].心理科學,(2).
[2]謝尚佼.2011.閱讀教學的困惑與嘗試[J].中學教學參考,(10).
[3]杜曉新,王和平.2002.學習困難兒童學習策略訓練模式的比較與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1).
[4]李娜.2007.淺談初中英語評價方式的轉變[J].科教文匯(中旬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