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靜磊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就業問題怎么強調都不過分。面對每年增加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媒體常用“沒有最難只有能難”來形容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就業問題遇到新的機遇和挑戰,國家應該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抓好高校畢業生這個重點的就業群體是必然之舉。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能夠拓展就業空間。會計專業是當前一個重要的專業,以就業為導向,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進行培養,是解決其就業問題,提高整體學生就業率的主要方法。筆者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對當前會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方式和方法進行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專業成為了在全國各大高校都競相設置的專業,然而等到畢業時,因為人數太大,社會需求量卻沒有增長到這個高度,許多會計學專業的畢業生都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但是即使會計專業學生如此之多,市場上卻仍然極度缺乏高質量的會計人才,這種供應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化顯示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今高校在對人才的培養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使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真是需求。因而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培養就成為了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中創新是與創業緊密相連的,只有良好的創新內容,才能為創業打下扎實的基礎,才能讓創業取得成功,就像大眾創業也需要萬眾創新的支持一樣。而在相關部門發出的一些通知上也明確表示,必須通過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比例進行提升,通過就業為導向來培養出會計創新創業的相關人才。而真正具有了創新創業的能力,這種人才才是社會真正需求的。
一、關于創新創業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創新,就是形成對事物發展的新思維,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發明,從而對其進行新描述。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近些年來在中國可以說是聲名日隆,尤其是談到創新,他的“五種創新”理念經常被人們提及和引用,已經到了“言創新必稱熊彼特”的地步,他認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創新能夠讓經濟的發展呈現波浪式的上升趨勢。世界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專家柯林伯爾在進行創業教育總結時說,創業教育指的是,對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教育進行開發和提高,讓學生掌握進行創業實踐活動必需的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是人類未來應掌握的“第三本教育護照”。在本文中,主要將創新創業能力作為一種開放性的能力,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以對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業能力的培養為主,最好是能夠將學生培養成具備前沿的創新思維,擁有實踐性的創業能力。因此,對于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在實質上是進行著一種復合式能力的培養,能夠將學生的前瞻性、實踐性、創新性與創業能力完美融合的全面能力的培養。
二、目前高校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的教育現狀
(一)缺少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制度,創新創業的教育尚處于起步狀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美國的德州大學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組織了大學生創業大賽,這場比賽為美國大學生以及社會人員的創業創新意識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在上個世紀的末期,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也舉辦了中國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通過這次比賽,在我國漸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意識,那就是創業優于找工作,傳統的就業想法漸漸被打破,大學生也逐漸產生了創業的新意識。然而,這種起步狀態持續了很久,直到現在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還是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不甚重要的課程來教授,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制度缺失,對其科學有效的規劃設計也不健全,這都嚴重的拖慢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和發展的腳步。創新創業的教育也未能在會計專業普及開,使得會計專業的學生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無法有效的展開,最終沒能培養出學生們相關的能力。
(二)缺乏優質、高水準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資源
好的教育離不開優秀老師的指導,要想更好的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是離不開大量高水準教師資源的。而大部分高校非常卻乏這種專業的具備“雙師型”特色的教師,已有的創新創業教師資源中,大部分教師自身的創業經驗都很不足,整體的水平也是高低不一。而且大部分高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上,而對于這種特殊的企業創業經驗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卻不是重點目標。教師的這種知識體系就導致了其無法完成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進行授課時也只能是照本宣科,講解書本上的死知識,學生們既不能感受到教師方面傳來的創業激情,也無法學習到真正有用處的創業經驗,這就使得會計專業學生們現有的創業創新課程卻乏深度,流于表象,形同虛設。
(三)會計專業學生自身缺少創新能力,卻乏創業意識
通過國際上的橫向比較,中國的高校畢業生由于受到學校相關制度和教師資源等的影響,其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以及創業的比例都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的學生,而且在具體的創新實踐能力上也遜色不少。目前,我國很多大學生還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創新創業的優勢和好處,很多會計專業的學生們在創新創業面前偶爾也會流露出一些意向,但往往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在加上對自身能力的不認可,害怕承擔創業失敗的后果,不愿意積極動腦進行思考和創新、沒有專注的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以及卻乏相關的專業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等,都導致了當下我國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緩慢,和水平的落后。
三、分析對當前會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方法
(一)從國家、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積極的創業環境
在對會計專業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培養時,急需相關政策制度的支持,國家層面上,應該增加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提供專項的創新創業教育資金,提供相關的創業培訓專家,對大學生創業的企業稅收的優惠,相關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等,通過相關政策和經濟的支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盡量降低難度,清除障礙。學校方面,也應該加大對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培養的投入力度,鼓勵創新,激勵創業,設置相關的創業基金,獎勵給在創新創業方面卓有成效的學生,及時的為創業中的學生提供強大的專業支持,比如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就能夠通過對其進行相關教師的技術力量支持和利用寒暑假、讓其余的會計專業學生去那里進行實習,并幫助創業。社會層面上,應該加強對高校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的宣傳,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在各行各業的創業行為,在社會各個部門都進行相關政策的簡化,放寬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辦事條件,使全社會都形成一種尊重創業、鼓勵創業、寬容創業失敗的良好社會氣氛。
(二)提升會計專業教師資源在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的培養
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創新創業能力教育時,教師的重要性不可替代,而優質的教師資源和教師隊伍能夠更好的為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日后的創新創業實踐上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幫助。比如,將教師培養出強大的創新教育意識和創業實踐經驗,就能夠在真正的教育實施過程中有的放矢、提供有效且高效的對策和意見,而不至于僅僅是按照教材講解上面的死知識,或者面對學生提出的困難問題想要解答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教師的培訓主要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發展戰略。“走出去”是指應該多讓教師去別的高校進行探討學習,比如一些財會方面的研討會或者是會計專業的前沿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宣講會等,就可以讓高校內會計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進行參加,然后讓其回來后把掌握的新知識能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進行創業,同時也能開拓其創新的思維層面。“引進來”指的是學校應該大力邀請例如會計專業的著名專家、學者、講師等來我校進行最新技術和理念的演講,讓學生和老師都積極參與,盡量學習并將其中的內容運用到創新創業實踐中來。只有通過不斷摸索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方法和有效途徑,將會計的專業知識教育與創新創業課程內容進行完美的融合,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其擁有強烈的創新熱情與創業激情。
(三)強化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建立創新創業學生團隊
辦任何事情時,都需要有一種堅持和不放棄的精神,要想取得創業的成功,就一定要激發學生強烈的創業意識。高校在對學生進行自身定位的引導教育時,學生應該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和會計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方向進行創業的選擇,在選擇好自己的道路之后,要努力嘗試,用于拼搏,不畏懼失敗,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團結同學,可以以團隊的形式來進行創新創業工作,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團隊內部人員的群策群力,能夠更擴大創業的影響力和成功率,而且,也能夠有效的討論和總結創業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教訓,甚至還可以聯絡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合作,利用不同的專長,不同的專業思維,形成在創業過程中看問題的全面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這對于提升學生們的創業信心,創業激情,創業能力都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
創新位于我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會計專業學生就業難、就業率低等問題完全就可以通過創新創業來進行解決,以創新創業來帶動就業,不僅完美的解決的相關的問題,還能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同時也為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富強奉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學校的職責,就是通過將專業的會計知識和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給學生,讓其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然后再從現實創業中進行一定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這樣,就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為其打開廣闊的就業之門,從而進行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