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松 杜文娜
[摘要]工匠精神作為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必備的職業素養,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素質培養有著內在的契合。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人才的職業素養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作為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智力支持,高校必須因時而動、因勢而變,整合資源,把工匠精神的要素貫穿于創新創業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切實提高人才素質培養的實效性。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校 創新創業人才 職業素養
[作者簡介]楊培松(1980- ),女,安徽淮北人,徐州醫科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杜文娜(1976- ),女,江蘇徐州人,徐州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江蘇 徐州 22100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4-0078-04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是“工匠精神”一詞迅速流行開來,成為良好職業素養的一個標尺。不僅是制造行業,各行各業都開始重新審視并提倡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視域下探討高校創新創業人才職業素養培養這一問題,既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弘揚和發展,也有助于彰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
一、工匠精神的時代特征
“職業素養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起關鍵作用的內在品質和能力。”①縱觀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不變的精神內核,同時又與時俱進,融入新時代需求的職業素養。(1)工匠精神體現了專注細節、一絲不茍的職業態度。嚴苛的行業準則和生產標準只是外在的約束力,保障這些準則和標準不打折扣地執行是從業者們的態度,做到毫厘不差是從業者們對自身職業價值高度認同的表現。(2)工匠精神體現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對于真正的工匠而言,工作不單單是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一種不計較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堅持與追求。我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反映的正是工匠所具有的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正是因為有了工匠的堅持與奉獻,科技生產力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3)工匠精神體現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職業理想。工匠精神所倡導的專注和執著,并不是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或者簡單的、機械性的循環往復,而是能夠在原有的技術工藝上精益求精、不斷鉆研革新。(4)工匠精神體現了完善自身、兼濟天下的職業價值觀。人的價值包括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工匠作為生產要素之一,一方面,他們通過不斷鉆研學習強化自身的技能,實現個人價值;另一方面,他們通過生產實踐活動為行業、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實現社會價值。
二、工匠精神傳承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的內在契合
1.價值導向維度上的契合。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人們觀念中的“好”工匠應該具備的素質。工匠精神傳承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將職業理想、工作態度、職業責任、工作紀律和工作作風等滲透到工匠培養的各個環節,系統性地構建起工匠的職業道德培養體系。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首先也要強調創新創業人才應當具有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和社會道德,滲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職業道德,突出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兩種培養體系在價值導向維度上都是強調把職業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進入到自我發展和服務社會相統一的職業價值觀養成路徑。
2.培養表征維度上的契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以顯性知識和隱性素質為培養表征,定位于基礎理論和綜合能力兩個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以顯性知識為表現形態,涵蓋創新創業基本概念、政策法規、過程管理等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形式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為主要載體;以創新創業實踐等環節為依托,結合特定的社會背景和實踐環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決策能力、危機應對能力等隱性素質。工匠精神首先重視的是技能、工序、手藝等顯性知識,同時也重視在單調、機械、重復的工作中培養慎思篤行、知行合一的隱性素質,這種傳承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一樣具有依附性、體驗性、環境性等表征。
3.過程控制維度上的契合。對高校而言,過程控制是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基本途徑,而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制的好壞是決定培養過程控制的關鍵。高校需要通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實現人才培養過程的系統化、科學化和常態化。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嚴格的過程管理和控制,那么那些復雜和嚴苛的技藝是無法代代相傳的。這種傳承既體現了一個行業內部的過程控制,也體現了觀念的堅守、人才培養模式的延續繼承和人才培養評價制度的控制力。過程控制最終是為那些想施展抱負的人才提供更好的通道,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4.思維模式維度上的契合。創新創業人才思維模式的培養旨在讓學生形成能動的、獨特的、敏感的、變通的思考特質,以及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整體思維表現形式。創新思維的本質是思維主體以事物的內部聯系、本質和規律為基礎,通過新的思路和方法產生新的成果的一種思維過程。創新思維對于提高創新創業人才的創新能力、擴大知識信息總量、拓展創新創業路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樣的,推陳出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質之一。工匠的創新思維主要可以依靠比較、分析、歸納、類比、外推、演繹等形式獲得。兩種培養體系都會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滲透創新教育要素,通過完善培養方式、改革培養方法、轉化考查方式等達到思維模式培養的目標訴求。
三、工匠精神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職業素養培養中的缺失
當前,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加大投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師資隊伍、制度保障逐漸發展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增強、創新創業能力提高。但是,從工匠精神視角分析,高校所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在職業素養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價值取向的偏差。據一項有關大學生職業目的的調查發現,“受訪大學生中26.5%的人認為職業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21.5%的人認為職業是滿足生存需要的謀生手段,只有6.5%的人選擇職業是為社會做貢獻。”②由此可見,高校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一些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看作完成上級任務、提高就業率的途徑,而忘記了“高校為誰培養人,以及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目標。部分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表現得急功近利,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沒有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導致價值取向的功利化。
2.敬業精神的缺失。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是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創新創業意識是創新創業行為的原動力,那么敬業精神就是保障創新創業活動不斷前進的內驅力。敬業精神是一個人對所從事的事業在感情上和精力上都十分投入的表現。許多大學生創新創業失敗都與敬業精神缺失有著很大關系,主要體現在:首先,他們對自己的創新創業行為沒有發自內心的價值認同,猶豫不決,走一步看一步;其次,他們對創新創業項目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鉆研精神和情感投入;最后,他們對自身創業核心理念的自信和堅持都不夠,容易隨波逐流。這說明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同時,忽視了對敬業精神的強調,導致部分學生起步很早,但是發展后勁不足。
3.心理品質有待加強。根據麥可思公布的數據:“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中有46.2%的人3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比2012屆(48.6%)減少了2.4個百分點;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有46.8%的人3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比2012屆(47.5%)略低。”③心理品質對創新創業者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起到調節作用。通過對一些學生創新創業失敗的案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他們主要存在以下心理問題:一是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和放棄,不能沉著應付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二是人際交往能力差。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單打獨斗,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不能充分利用人脈資源。三是應變能力差。不能在變化中審時度勢,及時找到應對的方法和策略,容易在變動中失去方向。創新創業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讓學生打贏這場持久戰,就必須塑造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
4.反思能力的缺乏。反思是一個自我審視、自我糾正、自我重構的循環過程。“在反思的過程中,人們以自身的思想、行為、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等為思考對象,通過自我檢查、自我剖析,以是克非,從而不斷取得進步,實現自我發展。” ④具備反思能力對于創新創業實踐進入良性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眾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例中,有些人僅憑一腔熱情,不能把盲目感性的行為轉變為理智的行動;有些人對未來的規劃缺乏預見性,不能按照科學的目標有步驟、有選擇地行動;還有些人即使行動失敗了,也不會通過對行為結果的總結、分析吸取經驗教訓,從而不停地重蹈覆轍。這些都是缺乏反思能力的表現,也是創新創業人才素質培養中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內容。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創新創業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的實現路徑
1.加強創新創業理想教育。在大學階段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和社會性發展的需求。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進行社會、行業、專業和職業的環境分析。當前,創新創業面對的大環境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期。中國工匠自古以來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樣要以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為抓手,幫助有創新思維、創業意向的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提高社會責任意識,讓他們把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國家發展的大背景聯系起來,呼應國家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渴求,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2.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創新創業教學也應擔當起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一是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通過學習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法律意識,從而督促他們職業道德規范、公民品德的養成。二是發揮成功案例的正面導向作用,讓學生熟悉創新創業的一般過程和企業運作的基本流程,樹立嚴格遵守行業基本準則和規范的意識,摒棄以非常規手段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想法。三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使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具有歷史傳承與時代發展的高度統一性,將傳統價值觀念與當代道德規范更好地結合起來,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自己的創新創業行為。
3.重視敬業精神的培養。敬業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高校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培養學生敬業精神的重要載體。首先,在創新創業項目的前期調研過程中,學校要全方位指導學生重視對創新創業項目的了解,強化他們對所從事項目的情感投入,由這種內在的價值認同感來推動他們的創新創業動機。其次,學校可以通過創新創業比賽、創新創業成果展等來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與榮譽感,讓他們堅持不斷突破自我,更加明確努力的方向。最后,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基地參加實習實踐,邀請創新創業方面有所成就的校友、企業家為學生進行現身說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加強心理品質的塑造。素質拓展活動能夠對學生的認知、個性品質以及社會適應性產生重要影響。可以和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素質拓展活動有很多種,如創新創業訓練營以小組討論、團隊協作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組織能力等;生存挑戰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抗壓、抗挫折能力等;創意大賽、營銷挑戰賽可以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當然,這些素質拓展活動必須在專業的教師指導下開展。教師要根據創新創業的特點設計素質拓展活動的方案和步驟,對素質拓展活動進行總結和反饋,對參與成員進行評估和輔導,從而幫助學生擁有創新創業所必備的堅強、樂觀、自信、善于溝通等心理品質。
5.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工匠精神既有埋頭苦干的專注,也有回頭審視的反思,這是行業與技藝不斷革新的動力所在,這種素養對于創新創業來說同樣重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理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一套科學的、完備的、發展的方法論體系,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指導。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學校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在反思中感悟,在發展中審視。在進行創新創業教學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及時地分析與回顧創新創業活動中的思路、方法和結果,總結歸納成功經驗,反省缺陷與不足,從而最終能夠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不斷進取的動力。
[注釋]
①陳宏武,陳鑫.全人教育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3(11):95.
②鄒增麗.當代大學生職業觀偏差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88.
③麥克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51.
④姚林群.論反思能力及其培養[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