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花
可以說,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沒有教育的高品質發展,為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和素質提升,教育部于2011年12月12日頒布實施《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專業標準》強調:“幼兒園教師是履行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專業人員”四個字很好地詮釋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根本屬性,專業的幼兒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和培訓,具備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在日益強調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下專業理念與師德的問題,這是幼兒教師職業操守的第一要務。
在《專業標準》中,專業理念與師德部分主要包括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四個方面20條標準。其中最核心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職業認同與職業情感。一個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接納直接關系到其對待兒童、對待保教工作的態度和行為,盲目地要求老師必須熱愛幼教工作、熱愛兒童很不切合實際,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講,目標太過“高大上”。對一份職業的熱愛來源于我們不斷深化的職業認識,在長期的“耳鬢廝磨”中培育起來的價值感、使命感、滿足感。所以,管理者應該通過幼兒園文化、管理制度建設和細致的家園工作等,營造良好的氛圍,讓教師感受到職業帶來的榮譽、自豪感和幸福感,消除倦怠感,減少教師與保教無關的工作,降低安全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
2.教師兒童觀的重構。所謂兒童觀,就是教師對兒童的認識與理解,兒童觀決定了教師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也決定了教師全部的教育行為。如果教師接納了喜歡游戲、并視游戲為第二生命的幼兒,就不會因為孩子們貪玩而大發雷霆:如果教師了解幼兒是喜歡戶外活動,就不會老把孩子們關在室內上課,忽略了戶外也是很好的課堂:如果教師了解幼兒是喜歡交往的,就不會因為孩子們在一起吵吵鬧鬧或嬉戲而煩惱:如果教師了解幼兒的好奇心是超強的,就不會僅把上課看作教學,會明白小孩子隨時隨地都會受好奇心的驅使,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學習,他們玩弄物品是學習,他們觀看螞蟻搬家是學習,他們播一顆種子等待其發芽是學習,他們照料一條小金魚的生長也是學習……
幼兒是什么樣的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會伴隨幼兒教師一生的保教工作,并不斷深化。孩子是我們窮其一生要認真研讀的書,所以,科學兒童觀的重構是幼兒教師終身專業發展的基礎,
3.教師的心理健康和情緒調控能力。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一個陽光、快樂、積極、善良的人,因為只有我們擁有這些良好的心理品質,我們才會傳遞給孩子們。
優秀的幼兒教師并不是沒有負面情緒,一個教師面對三四十個、甚至更多孩子,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確非易事,不僅需要動腦筋,與孩子們耍心眼,有時候“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也難以奏效,這也難怪幼兒教師會有沮喪和挫敗感,有負面情緒也很正常。關鍵是,幼兒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知道如何通過合理的途徑轉移和發泄負面情緒,并保證不傷害到任何一個孩子,若班級中的三位老師能夠相互扶持、相互提醒,當發現某個老師有情緒時,其余兩位老師能夠立刻頂位,不讓該老師的負面情緒直接與孩子們相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希望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不要給孩子們做負面的榜樣。
4.教師的學習態度與能力。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幼兒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就會注重自身專業的發展,視提升專業素養為自己終身的使命。
幼兒教師每天工作的對象是3~6歲的幼兒,他們知識經驗匱乏,自我管控能力差,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如果教師不了解幼兒發展特點和幼兒教育的規律,僅憑滿腔的熱情,根本無法做好幼兒教育工作,每天面對個別幼兒的行為問題就會讓老師們焦頭爛額,更別說還有創設班級環境、課程教學、區域活動、游戲活動、戶外活動、家園共育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以,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幫助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做到“舉重若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