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巍
繪本講演,一為“講”,二為“演”,“講”要講得生動有味,“演”要演得形象有趣,這些都建立在對繪本內容的理解之上。繪本講演的設計者并不只有老師,而應該是老師和幼兒,應立足于幼兒的視角,彰顯幼兒的天性,引領幼兒在繪本的世界里自由徜徉,誘發其無窮的想象,激活其潛在的藝術靈性,從而享受繪本講演帶來的美妙體驗。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以童謠的形式呈現,不僅充滿故事性,而且有著自然流暢的韻律,傳遞著豐富的情感,足以吸引幼兒進行創造性講演。
一、為“本”狂:在解讀繪本中捕捉藝術靈感
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投放到“繪聲繪色區”好幾天了,孩子們都翻看過了,超過半數的孩子看了不止兩遍,更有甚者拿著繪本跑到我面前不斷地追問“為什么”。時機漸漸成熟,今天,我們組織幼兒正式閱讀繪本。
師:(出示封面)還記得這本書里有哪些蔬菜嗎?這些蔬菜和我們平時見過的有什么不同?
幼1:有蘿卜、韭菜、蔥、辣椒、茄子……它們看上去很神奇。
幼2:它們好像是從地下跳出來的.有的身上插著小旗.我看電視上唱戲的人身上也會插小旗。
幼3:我覺得它們在吵架,因為它們的臉都漲紅了。
幼4:里面的老爺爺很奇怪.為什么只在開始和最后一頁出現呢?
師:你最喜歡哪種蔬菜?你想用什么方式把它們畫下來?
幼5:我想用印章.因為我要畫一大堆蔬菜。
幼6:油畫棒的顏色很鮮艷.用手指抹一抹就能畫出臉紅的辣椒。
師:你們還可以嘗試用蠟光紙撕貼蔬菜。
孩子們對繪本畫面的感知往往潛藏在不易察覺或看似毫無關聯的現象里,一旦受到靈感的暗示,將它們連貫起來考察,便會恍然大悟,—種審美意識上的更新已成氣候。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各抒己見,充分地表達著自己對繪本畫面最原生態的認知。此時,藝術的靈感已然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初露頭角,在靈感的驅使下,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圖畫里的故事。就這樣,在走走停停中,我們正式“走進”了熱鬧的菜園子。
在孩子們的腦海里,“精”就是妖精,就是有仙術的精靈,看過《西游記》的孩子還知道妖精出場會伴有神奇的光芒或聲音,這與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我趁勢把繪本翻到“青菜們沖天”這一頁,在傳統的小說或動畫片中,這個姿態足以表現青菜“成精”的過程。孩子們很喜歡這一頁,嘴里念念有詞:“呼——哧——蘿卜精來啦!”
接著,孩子們又從畫面上分辨出了即將開戰的兩隊:蘿卜軍和蓮藕軍。在這一段,青菜們的“作戰”武器極其遵循它們的個性,經過作者的描繪,巧妙而充滿智慧。考慮到幼兒直觀形象的認知水平,以及對周圍一切事物充滿探索欲和想象力的認知特點,我引導他們將畫面上的蔬菜擬人化,孩子們的想象由此變得天馬行空,賦予蔬菜以人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我帶著孩子們盡情地享受畫面的樂趣,動情之處,有的男孩還倒在地上儼然一副“倒栽蔥”的模樣,女孩則伸出“掃堂腿”,孩子們稚氣的動作中所透出的歡樂感染了我,我干脆“放起大炮轟轟轟”。這時的課堂,沒有了語言的禁錮,也沒有識記的約束,學習的快樂在嬉戲中觸手可及。孩子們身臨其境,充分感受繪本中的輕松自由,以及充滿情趣的菜園生活。
接下來的一周,每到閱讀時間,孩子們就會主動拿出繪本,滿臉期待地看著我:“老師,今天是不是看《一園青菜成了精》?”看來,孩子們對這一園成了精的青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靈感存在于興趣之中。興趣是孩子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他們講演的內在動力,也是其講演的入門指導。在這種興趣的驅使下,孩子們開始積極主動地探究繪本,不但不將其當成一種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
二、為“講”練:在理解定位下加工講演細節
講述,是幼兒與繪本的溝通和對話過程。一方面,幼兒在深入解讀繪本時會發現其中的一些細節,這些細節使他們在閱讀時產生許多疑問、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另一方面,繪本在進入幼兒的閱讀視野時會呈現出特有的開放性,幼兒之間因情感和經驗的差異,會出現不同的閱讀反應和偏向。因此,教師不僅要善于挖掘繪本中的細節,還要尊重幼兒最初的、獨特的體驗與見解,悅納他們的閱讀差異。
在閱讀扉頁時,孩子們對老爺爺的出現感到很不可思議,我索性讓他們帶著問題,以想象的情節去填補和豐富童謠的內容。于是,在孩子們的“二度創作”下,童謠的引子出爐了:老爺爺喜歡菜園子,喜歡菜園里的每一棵青菜,天天和它們在一起。有一天,老爺爺想念老奶奶了,可老奶奶住在城里,于是,他準備進城看望老奶奶……同樣的,孩子們在理解了童謠情節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后,也給繪本創編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后續:老爺爺回到了菜園里,看到青菜們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他感到很奇怪,可他并不知道青菜們之前發生的有趣的故事!
當孩子們充分講述和整體感知之后,就該用聲音來朗讀童謠了。于是,我借用圖畫暗示和示范講述的方法對童謠句式進行解讀,讓孩子們在靜態中回應畫面,回味故事,再用聲音來提煉并升華主題。隨著童謠情感的起伏變化,師幼開始共同朗讀。
首先是經典語言的感受。如“綠蔥蔥”“銀桿槍”“兩刃鋒”,教師在朗讀類似的語言描寫和比喻時,要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受,引導他們想象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這些場景時的所觸所感,并將自身感受遷移到童謠朗讀中。因此,讀“綠蔥蔥”時一定要輕快,讀“兩刀鋒”時一定要威武……讀到此處時,我故意暫停,讓孩子們順勢接上,并用動作定格,加深幼兒對詞匯的印象。
其次是前后句式的連接。我們借用詩歌的概念,將童謠中的基本節奏單位稱為“音步”。如:“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黃瓜上下青”可分為“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黃瓜/上下青”六個音步,前后句連在一起朗讀時,“打得”“裂”“青”承擔主要重音,輕重音混合在—起,讀起來就顯得更加抑揚頓挫了。同時,為了增強跌宕感,教師還可以安排男女生對練,前句讀完后做一個短暫停頓,讓童謠既朗朗上口,又能引人遐思。
最后是嬉戲意味的體現。通過語調變化、聲音高低和表情輔助,講述童謠帶來的單純和快樂。男生們加大音量,嘻哈味十足地說“兩邊兄弟來叫陣,大呼小叫爭輸贏”,王鑫哲則瞪著眼睛說“小蔥端起銀桿槍,一個勁兒向前沖”,胖乎乎的閆續說“茄子一挺大肚皮”,王鑫哲興奮地接道“小蔥撞了個倒栽蔥”。此時,有孩子提出異議:“摔跤了怎么還笑?”我明白王鑫哲的心理,他覺得“倒栽蔥”是一個好玩的游戲。的確,每個人對摔跤都有不同的體悟,不必給其貼上統一的表情標簽??吹轿业哪J,其他孩子在朗讀時也更加放松了,王鑫哲還在“倒栽蔥”后加了一個大大的感嘆“哎——”,頗有三句半的味道。
類似的練習,看似漫無邊際,實則靈動回旋,通過聯系畫面和生活,以及師幼、幼幼互動,使童謠變得更加有趣。孩子們想象著這些趣事來講述和朗讀,其自身情感會隨著語言躍動起來,他們從容不迫,在調動全身感官的協同活動中,勾起自身的經驗積淀,從而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力。
三、為“演”喜:在快樂游戲中展現藝術靈性
孩子們已經能夠得心應手地講述和朗讀故事了,他們知道“引子”部分要像講故事一樣,童謠部分要像歌唱一樣。前后都有“出了城門往正東,一園青菜綠蔥蔥”,這叫首尾呼應,要讀出動感和期待;上半段是兩軍交戰,要讀出熱鬧和好玩;下半段則要讀出青菜們敗下陣后的滑稽和荒誕……藝術的靈性在孩子們的眉飛色舞中盡情展現,于是,我決定讓這場好戲走上舞臺。
孩子們根據個人喜好分別扮演蘿卜軍和蓮藕軍,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商量每個角色的動作和道具。通過看電視片段,孩子們了解了“報信”“出征”“叫陣”的含義;通過看武術表演,孩子們知道了“倒栽蔥”“掃堂腿”的動作要點;至于“裂了瓣”“上下青”滿身紅”“一身紫”“尿黃水”“戰兢兢”的狼狽樣,孩子們完全自由發揮。為了增強表演的感染力,有的孩子建議高潮音樂用一段京劇的器樂伴奏,因為歷史劇中兩軍交戰時都引用這種音樂。
經過幾天的準備,班級儼然成了熱鬧的“戰場”,許雁朝是威風凜凜的蘿卜大王,張依娜是婀娜多姿的蘿卜娘娘,張子彬彎著腰當報信的豆芽兒……孩子們手舞足蹈講演的陣勢讓人忍俊不禁。要是在平時,打架就是違紀,而我們現在美其名曰“打仗”,打仗變成了表演和游戲,怎不樂乎?
表演當天,演播室座無虛席,孩子們有了被觀看、被欣賞的強烈愿望,其講演也由游戲狀態上升為藝術活動。隨著由輕及重的鼓點聲,《一園青菜成了精》隆重上演:蔣如霖挑起大梁,一段有聲有色的引子之后,“青菜們”從土地里“蹦”了出來,好戲開場……
藝術靈性是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天賦”。藝術靈性主要具備以下兩方面特征:一是綜合化、一體化的感受,這在繪本講演的前兩個版塊尤其明顯,幼兒往往會利用多種感官和藝術手段,以整體的方式去感知和行動,在想象的情境中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二是即興創造,當講演條件基本成熟時,幼兒通常會在某個段落,突如其來地產生一個表情、一段說辭、一個主意。這些創意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來自瞬間的想象和聯想,即所謂的藝術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