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珊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出現一些過失行為。孩子私拿別人物品的行為,不僅僅指向他們的好奇心和試探心理,而且暗示了家庭教養和學校教育的缺失。智慧地處理這個尷尬的問題,既能顧全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他們明確“所有權”的概念。
情景一
周一,老師組織小朋友們參加玩具分享活動,孩子們都在教室里自由地交換玩具。玩了一會兒,當我請孩子們整理玩具準備午睡時,樂樂突然傷心地跑過來向我求助:“老師,我的魔仙棒不見了。”我問:“有誰愿意幫樂樂找到魔仙棒?”大家紛紛表示愿意幫忙,搜尋了一番,還是沒有找到。突然有—個孩子說:“剛才晨晨玩過魔仙棒呢。”我轉過頭看著晨晨:“你剛才玩過魔仙俸之后,放到哪里了呢?”晨晨眨著大眼睛,轉身從一個角落里拿出魔仙棒。眼尖的小朋友馬上喊道:“你怎么知道玩具在里面呀?”晨晨的小臉立刻變得通紅,見狀,我趕緊說:“謝謝你幫助樂樂找到了魔仙棒,下次可別忘了要及時還給小主人哦!”
情景二
早上入園的時候,晨晨奶奶拿著一個裝滿玩具的書包向我走過來,問:“林老師,最近小朋友們是不是在互相贈送玩具呢?晨晨書包里有好多玩具,我不知道她是借的還是……”我接過奶奶遞過來的書包,打開一看,發現了旭旭幾天前哭著鬧著要的小飛機。原來晨晨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地帶回了家。
送走奶奶,我找到晨晨:“這些玩具都不是你的,你怎么把它們帶回家了呢?”晨晨有點慌張地回答:“我喜歡,就拿回家了。”我立刻嚴肅地看著晨晨說:“不征求別人的意見就把他人的玩具拿回家,這可是小偷的行為哦,晨晨想成為一個小偷嗎?”晨晨的臉頓時紅了起來,緊張地—直搖頭:“林老師,我不想做小偷。”我拉著晨晨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老師相信晨晨不是小偷,但是,我們不能把別人的玩具隨意拿回家,好嗎?”晨晨看了我一眼,點了點頭。
情景三
晨間談話時,我詢問大家有沒有事情要分享時,晨晨舉手了:“老師,今天不是星期一,子涵的書包里有玩具。”我聽后的第一反應是:難道晨晨又去翻其他小朋友的書包了?我馬上追問:“晨晨,你怎么知道子涵的書包里有玩具呀,你去看過他的書包口馬?”晨晨解釋道:“不是的,早上,子涵從書包里拿出來一個玩具,我看見了。”我松了口氣,跟子涵核實了情況后,笑著對晨晨說:“非常感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晨晨非常細心,請你當我的小幫手,以后,你看到誰再翻別人的書包,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好嗎?”晨晨高興地點點頭。
一、細致分析孩子心理
(一)“拿”和“偷”的一線之差
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他們還不能理解“偷”的含義。在集體活動中,他們喜歡別人的玩具,但是又不能完全理解“所有權”的概念,因而輕易地拿走別人的物品時,也并不會將自己的行為定義為“偷竊”。
當我第一次聽到玩具不見了的時候,我簡單地認為,可能是小朋友們比較粗心,忘了放在哪兒了。當我發現是晨晨私自把玩具藏起來時,我很驚訝,也很生氣。考慮到晨晨的性格十分內向,我迅速地調整好情緒,用婉轉的方式告訴她要及時歸還玩具。當晨晨奶奶拿著裝滿玩具的書包給我時,我趕緊告訴晨晨奶奶孩子私自拿走別人物品的危害,晨晨奶奶聽完,一直找理由,向我解釋。我只好找來晨晨,單獨跟她談話,明確地告訴她這是一種小偷行為,讓她明確“拿”和“偷”的區別。
(二)先保護,后理解
兒童心理學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往往由兩種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們有—種強烈的占有欲,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充滿好奇心,而且很想馬上獲得。在這種私有欲的引領下,他們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二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覺得自己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不會知道,而這個過程是具有神秘性的。因而,當孩子無法理性分析自身的行為時,教師要在第一時間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我之所以沒有選擇當著其他孩子的面批評晨晨,是為了保護她的自尊心。此外,晨晨是一個膽子小、比較害羞被動的孩子,我更要顧及她緊張害怕的心理,并且借此機會,引導她與其他孩子更好地相處。
在晨間談話過程中,我發現晨晨的觀察力很強,而且很細心,所以,我請她當我的小助手,自然而然地引導她改掉之前的壞習慣。反之,如果我在公共場合直接指出晨晨的不是,就會打擊到晨晨的自信心,也會讓別的孩子過分解讀晨晨的行為。
(三)無法忽略的家庭教育
在發現晨晨的私拿行為之后,我直接與其媽媽進行了多次溝通。晨晨的媽媽說,自己也曾經多次詢問“哪里來的玩具”晨晨的回答是“同學送的”。聽到這樣的回答后,晨晨媽媽并沒有繼續追問,跟老師聯系。這就說明,晨晨私拿別人物品的行為與其家庭教育不當有著密切的關系。
1,過度滿足
晨晨的爸媽都很忙,照顧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奶奶頭上。對于晨晨的要求,奶奶往往是有求必應。這種教育方法很容易導致孩子滿足過度,從而讓他們形成一種固定思維:我想要,我就得有,如果是別人的,我就“強占”或“私拿”,從而變成我自己的。
2,忽略教育
孩子的壞習慣都是逐漸養成的,當老師發現晨晨的“私拿”行為時,奶奶的回應并不是迅速幫助孩子糾正,而是找理由解釋。家長常常以孩子年齡小,不懂事為借口,忽視了對孩子的后期教育。
二、多管齊下,糾正不良行為
對于幼兒來說,德育反而更應該是教師的工作之重。但是,我們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與其同合作。為了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我們要和家長—起在教育方法上達成共識。教師可以要求家長以榜樣教育的力量去影響孩子,激勵孩子,教育孩子。
(一)概念教育
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概念,即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我們可以隨意支配屬于自己的物品,但是想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就要先征得他人的同意。
(二)適度滿足
獨生子女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家庭成員往往會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家長不能溺愛孩子,一味地滿足只會讓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過于嚴格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長要把握好滿足孩子的尺度。
(三)道歉行為
家長在發現孩子私拿了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時,不僅要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還要讓他們找到玩具的主人,并且道歉。通過道歉這種行為,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承擔后果。
(四)強調傷害
反復拿走別人物品的行為不應該被容忍,家長要告訴孩子: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就拿走他人的東西,會傷害到彼此之間的友誼。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錯誤行為的惡劣后果,才能降低他們重復犯錯的可能。
(五)警惕說謊
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交流,一旦發現孩子帶回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一定要問清來路。如果孩子說是朋友送的,家長也要跟老師或者其他小朋友確認。有時候,為了推脫責任,孩子會產生撒謊行為,家長更要仔細辨別,絕對不能視而不見。
培養孩子的美好品質,絕不是一日之事,也不是一人之功。父母作為孩子最初的啟蒙教師,要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教師一旦發現孩子的錯誤行為,也要在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只有家園合作,才能共同化解孩子“想要”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