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孫海燕
園本研修是立足于幼兒園文化與教育理念,利用園所自身優質資源開展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和鍛煉,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種繼續教育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園為本、教師即研究者、自主提高專業修養。反思以往的園本研修實踐,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未能很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園嘗試將游戲精神融入研修活動,探究“玩中研”“話中研”“摩中研”“賽中研”等游戲化研修路徑,以提高園本研修的自主性、愉悅性和實效性。
一、玩中研,體現研修游戲性、愉悅性
通過搭積木、過家家、捉螞蚱等童年游戲,讓教師重溫兒時記憶,用童心去體驗、發現、探究,感受幼兒對游戲的摯愛與需要,體味幼兒對自由、自主、創造和·喻悅的渴望與期盼,同時領悟游戲的時間、空間與材料的重要性。
例如,我園組織教師結伴走進“雜草園”,選擇各自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開展活動。拔野草,采野花,編花環,找蝸牛,逗螞蟻,撲蝴蝶……教師們仿佛回到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像孩子般嬉戲玩耍,他們共同收集“雜草園”里的各種資源,—起發現、交流和探究。通過親身參與,教師們在研討時都能暢所欲言。
教師A:“‘雜草園里還需要提供多樣化的小工具,放大鏡的數量也不夠。”教師B:“需要提供一些散放的小木墩,以便孩子們坐下來交流,也可以歇息片刻。”教師C:“我找到5種小昆蟲,需要查詢資料,全面了解它們的習性與特征,才能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教師D:“坐著四處看一看、聊一聊,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兒,收獲愉快的心情和快樂的友情。以后再看到孩子們這樣坐著聊天,我會尊重他們,不會勸他們一定要去探究。”教師E:“這里有種叫拉拉藤的野草,學名叫覆草,會刺痛皮膚。我們在活動時要記得提醒孩子,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對于這些發現和收獲,教師只有走進現場,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真切的感悟和更多的思考,也才能有話可說、有感而發。
玩中研,讓教師真實地發現問題,找到興趣點,真正體驗到了從兒童立場出發,實現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的轉位,體現了園本研修的游戲性和愉悅性。
二、話中研,體現研修常態性、靈活性
充分利用網絡信息交流,建立網絡工作群,為教師搭建開放、平等的交流平臺,以“教研之約”“實踐分享”“話題接力”“困惑求助”等多種形式,在“微話題”的交流對話中開展網絡自主教研,讓研修活動更加持久深入。
例如,“相約八點”教研之約,以教研團隊為話題發起人,從課程游戲化實踐和園本研修需要出發,定期發布話題,以“相約晚8點”形式,引領全園教師圍繞話題進行研討,在自主發言、積極互動、有效回應中,提升教師們的教育理念、課程行為及專業素養。如教研團隊A發出話題:“我園正在開展綠色課程。那么,綠色代表什么?你怎樣理解綠色課程?從綠色理念出發,你的課程行為存在什么問題?需要做哪些改變?”教師們結合本班實際,圍繞話題,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A:“多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進自然,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生成課程,盡可能提供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具體操作的機會和條件。”教師B:“上一次集體生日會時,孩子們自己準備食材,搟制生日面,興致很高。以后生日會時,我們可以提前讓孩子們討論活動形式,讓他們自己布置會場、做小主持人、決定玩什么游戲,全程參與課程設計。”教師C:“我理解的綠色課程是強調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順應兒童的天性,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自然資源,作為課程的內容與途徑。我園的‘小農舍和‘泥巴園,就可以生成許多綠色課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教師D:“這次遠足活動,我們班孩子做引導大使,親自帶著手工禮物和請示涵去交警大隊請交警叔叔一路保護大家的安全,承擔起以往教師做的事。活動結束后,孩子們的收獲非常大,這種真正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的課程行為是我今后需要學習的。”教師E:“綠色課程要有開放性,不僅形式要開放,回應評價也要開放,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最后,主持人分享“發現烏窩之后”的鮮活案例,引導大家進行解讀,給予直觀形象的認識,為后期生成綠色課程提供借鑒意義。
話中研,在“網絡群聊”中,圍繞自主生成的話題,交流分享,討論碰撞,方便快捷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園本研修的靈活性和常態性。
三、摩中研,體現研修行動性、實操性
定期開展生活管理、走進游戲、教學觀摩等觀摩診斷活動,以。自主申報”或“花落誰家”的趣味形式,決定觀摩沙龍主持人及現場提供者,針對“晨談活動的話題確定”區域游戲中的適時介入”“集體教學的有效性”“餐點活動中的幼兒自主管理”等問題進行“小環節大學問”研修活動,解決一日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活動過程中,參研教師為活動“把脈”“診斷”“開診單”,主持人再根據教師診斷發言的積極性與價值性進行星級評定,匯集出活動診單,以幫助實施者更好地反思與總結,提升教師的組織能力、理論與實踐能力。
例如,在集體教學“小麥成熟了”研討活動中,教師們帶著主持人提出的各種問題進入活動現場,認真觀摩分析并診斷討論。
教師A:“本活動是幼兒探究小麥生長過程的系列案例,幼兒有連續觀察小麥生長的前期經驗,活動興趣高。課程追隨幼兒的探究興趣與需要,具有一定的實施價值。”教師B:“活動中,教師給予幼兒自主觀察、自由交流的時間與機會,并注意觀察幼兒,適時引導幼兒,以支持幼兒主動學習。但是,教師在回應幼兒時還缺乏有效性,應減少無效重復與無效回應。”教師C:“教師在觀察時未能關注全體幼兒,因此未能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難以推進活動深入開展。”教師D:“幼兒在觸摸感知麥穗時,教師提出問題‘麥穗像什么,啟發幼兒展開想象,如果再深入些會更好。”教師E:“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感知成熟的小麥特征,教師通過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引導其主動觀察、交流、討論、表達,這樣非常好。但是,建議教師豐富幼兒的表達方式,不僅用語言表達,還可以用表情、動作來展現。”在大家的肯定與建議中,執教老師結合“活動診單”進行反思,對自己的課程實施能力進行深入剖析與思考。
摩中研,在“觀摩診斷”中,現場觀摩、診斷、討論,解決一日生活各環節中的真問題,提升不同層面教師的組織能力、理論與實踐能力,體現園本研修的行動性和實操性。
四、賽中研,體現研修生動性、合作性
以個體、班級、年級組為單位,開展理論競答、技能大賽等“趣味PK”活動,采用“有問必答”“一錘定音”“點兵點將”“名醫大會診”“智慧大碰撞”等游戲形式,進行理論深化、案例診斷和思維碰撞。“趣味PK”活動增進了園本研修的趣味性、生動性、挑戰性和合作性,加深了教師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課程游戲化的領悟,促進了教師更加全面、專業地了解本班幼兒在各領域的發展目標與內容,提升了他們的專業理論基礎,進而激勵教師樂學、善學、勤學,在良性競爭中獲得專業成長。
例如,在音樂技能團體PK賽“用最美的旋律唱出心中的愛”過程中,教師們根據活動規則自由組合,八人一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選擇喜歡的樂曲旋律,改編其歌詞,唱出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的理解、感悟與熱愛,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展示分享。
A團隊:“將《大王叫我來巡山》的詼諧曲調創意改編為《陪伴孩子其成長》:寶貝對我眨眼睛,寶貝唱歌給我聽,我是一個努力工作、勤勞的小園丁;彈起我的琴,跳起我的舞,生活充滿節奏感……”B團隊:“將《讓愛住我家》的溫馨曲風改詞填唱為《讓我進我家》:我愛我的家,親愛的老師媽媽,愛是在一起,常常陪我玩耍;我愛我的家,快樂的老師媽媽,愛就是感謝,常把溫暖送達;我愛我的家,辛苦的老師媽媽,愛就是付出,讓我幸福長大……”C團隊:“將《親親我的寶貝》的甜蜜旋律改編為《愛的約定》:迎著溫暖的陽光,伴著清脆的問候,我們和寶貝相擁:迎著美麗的晚霞,伴著暖心的再見,我們和寶貝告別……”三個團隊分別以動感、溫馨、甜美的旋律唱出了對幼兒的愛,對幼兒教師這份職業的愛,既提升了創編歌詞、演繹歌曲、集體表演的技能,又深化了愛崗敬業的職業幸福感。
賽中研,通過“趣味PK”的形式,激勵教師樂學善學、活學活用,提升了教師的理論技能和專業素養,體現了園本研修的生動性和合作性。
在園本研修實踐中,教師需要轉換視角,打開游戲精神這扇窗戶,建構自主、愉悅、開放、創造的研修空間,讓研修不再成為教師的負擔,而是擁有·喻悅感、驚喜感、成就感的享受。實踐證明,融入游戲精神的園本研修,更加貼近教師心靈,“玩中研”“話中研”“摩中研”“賽中研”等游戲化策略,是幼兒園園本研修實踐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