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娜 李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即倡導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并不是將幼兒園的課程都以游戲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而是強調(diào)游戲精神在課程中的體現(xiàn)。所謂游戲精神,應是自愿、自主、自由、快樂地融入一日生活中,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基于對以上觀點的認識與思考,我園設計了“自主成長”的幼兒園課程。
一、課程核心
(一)彰顯游戲化
實施課程游戲化,旨在以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為核心,用游戲精神改造不符合幼兒發(fā)展的課程實施和管理方式。幼兒園重新設計課程活動,讓游戲精神滲透于課程實施中,實現(xiàn)“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園所課程體系。
(二)突出自主性
自主活動是由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內(nèi)容、材料、環(huán)境和同伴的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參與其中,收獲經(jīng)驗,發(fā)展思維能力。3~6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yǎng)成的關鍵期。那么,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若沒有教師的參與和指導,孩子能照顧好自己嗎?我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能做到,只要教師慢慢放手,把機會留給孩子,孩子一定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主要分為四種:一是課程發(fā)展目標,在自我嘗試中養(yǎng)成生活習慣,在自主建構中形成學習能力,在自主選擇中感受運動樂趣,在自由交往中體驗游戲快樂。二是幼兒成長目標,培養(yǎng)自主、自信、愛玩、會玩的快樂幼兒。三是教師成長目標,重塑兒童觀、教育觀和課程觀,關注幼兒、生活和游戲,陪伴并支持幼兒成長。四是幼兒園發(fā)展目標,倡導游戲精神,完善課程建設,打造有內(nèi)涵的幼兒教育品牌。
三、課程結構
正所謂“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從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一天的課程就開始了。我們以“生活教育”和“游戲體驗”為方向,從“基礎課程”“特色課程”“輔助課程”“選擇課程”等四個角度來建構促進幼兒自主成長的游戲化課程體系,內(nèi)容涵蓋五大領域、區(qū)域活動、班級工作坊、自然天地、生活教育等二十九種課程。我們把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和活動作為課程關注的重點,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釋放天性和能力,積累生活經(jīng)驗,促進自主成長。
四、課程實施策略
園本課程建設的焦點是幼兒,主體是教師,因此,教師的教育行為將直接決定幼兒的發(fā)展和教育質(zhì)量。那么,教師要教什么,怎樣教呢?幼兒園又該如何支持幼兒的游戲,為教師搭建課程建構的平臺呢?
(一)課程時間靈活管理
1.建構動態(tài)個性課程表
實施課程游戲化,首先要保證孩子的游戲時間。我園制訂的總課程表中僅呈現(xiàn)二級課程,教師再根據(jù)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特色,完善三級和四級課程。
以大二班為例,“幼兒創(chuàng)客”是班本課程,教師們以此為切入點制訂活動計劃。在周三和周五的特色課程中,教師們設計了“有趣的齒輪”系列活動;在周二的特色課程中,教師們根據(jù)自己選擇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不同的活動,如選擇“創(chuàng)意美術”的老師開展“神奇的紙漿畫”“蔬菜水果變身記”活動,選擇“科學體驗”的老師則到科學發(fā)現(xiàn)室、科技走廊開展探究活動。除此之外,三位教師還結合主題內(nèi)容,共同實施基礎課程、輔助課程和選擇課程,從而保證課程的全面落實。課程的實施既有共性的課程結構,又有個性的課程內(nèi)容,同時留給教師足夠的彈性空間,讓教師自己設計課程,從時間上保證了幼兒的游戲權利,滿足了幼兒和教師的個性需求。
2.讓幼兒成為課程的主人
除了保證幼兒充足的游戲時間外,我園還鼓勵幼兒自己設計課程。每周四下午是我園的“留白時間”教師不會預設課程內(nèi)容,而是讓每一個幼兒自主安排時間,自由選擇活動內(nèi)容?;顒有问娇梢允莻€體、同伴或小組,也可以邀請父母來園共同完成;活動材料可以是幼兒自行帶來,也可以借助教師的幫助搜集。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要做到“管住手、閉上嘴、睜開眼、豎起耳”,鼓勵和支持幼兒的活動。
例如,佳佳回老家看到屋檐下有燕子窩,她非常感興趣,到幼兒園后仍和小伙伴滔滔不絕地交流,項目活動“做鳥窩”由此生成,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討論做鳥窩需要的材料。第二天,孩子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樹葉、羽毛、鞋盒、果凍盒等材料,又從區(qū)域中找到了木棒、毛線、彩紙等。在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獨具特色的鳥窩誕生了。雖然這些自制鳥窩不能和真正的烏窩相媲美,但卻滿溢著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和愛心:將羽毛鋪滿果凍盒,小鳥冬天就不冷了;用木棒搭一個小秋千,小鳥就能愉快地玩耍了??梢?,教師只有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才能讓他們真正走進游戲,享受快樂生活!
(二)環(huán)境資源有效管理
1.把空間做滿,讓孩子有的選
我園占地面積較小,怎樣讓小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大作用呢?我們先把空間做滿,讓幼兒有的選。例如:創(chuàng)設150平方米的科學發(fā)現(xiàn)室;在每個教學班創(chuàng)設七個活動區(qū);在樓內(nèi)、樓外、走廊邊角、樓梯拐角、樓梯扶手等處共設計26個互動體驗點,包含認知、操作、體驗等各類游戲。
2.把空間放空,讓孩子自主選
把空間做滿之后,還要把空間放空,讓每一個區(qū)域和互動體驗點的創(chuàng)設都能滿足幼兒自主選擇的需求,將幼兒可自主選擇的空間無限放大。我園將每周五的活動定為“全園區(qū)域大轉盤活動”,打破了班級和年齡的界限,允許幼兒自主到其他班級開展游戲,如在走廊上進行探究體驗,在操場上玩沙、玩水、玩泡泡等。
(三)材料提供動態(tài)管理
1.提供充足的低結構材料
孩子的游戲活動就是通過實踐感知、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教師提供豐富的低結構材料,能夠滿足孩子游戲的需求。越是低結構的材料,越有生命力,也越有可變性。例如,在游戲活動“我當宇航員”中,孩子們自主分成了六個小組,到“材料回收角”尋找適合的材料制作宇航服。老師退回角落,卻發(fā)現(xiàn)孩子們擁有無限創(chuàng)意的“井噴效應”:有的小組把報紙平鋪在桌面上,先設計后剪裁;有的小組將報紙粘在“宇航員”身上,進行立體剪裁;有的小組巧用油桶和飲料瓶,制作了宇航帽和氧氣瓶……每個組都有一個小指揮、小巧手、小模特,還有幾個小幫手,他們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2.材料的提供具有延續(xù)性
提供充足的材料之后就可以一成不變了嗎?當然不是,材料的提供要有延續(xù)性。教師要根據(jù)課程的發(fā)展情況和孩子的游戲狀態(tài)與興趣,及時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吹泡泡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教師便提供了大量的彩色泡泡水和吸管,讓孩子們自由地吹泡泡。可是,一段時間后,到科學區(qū)吹泡泡的孩子越來越少,同時伴有漫無目的的大喊大叫。于是,老師又及時投放了梳子、牙刷、鑰匙等材料,孩子們開始嘗試用這些材料吹泡泡,并探索將樹葉、鐵絲、塑料袋等材料變成吹泡泡的工具。材料的變更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讓他們再次投入到新的探究中。
五、課程評價
(一)從幼兒的專注度評價課程游戲化的質(zhì)量
高質(zhì)量的課程,不論時間長短,孩子們都能專注地參與其中,建構游戲中的舉重若輕,體育游戲中的酣暢淋漓,探究活動中的目不轉睛……孩子們的專注度越高,課程游戲化的質(zhì)量就越高。
(二)從教師設計課程的能力評價課程游戲化的效果
教師在設計課程活動時要有計劃性,并能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連續(xù)經(jīng)驗。我園先后設計了《與探索同行》《科學就在我身邊》科學領域園本課程,《美樂6+1》美術領域園本課程,以及《巧巧姐姐講故事》語言領域園本課程,既方便了幼兒園日常教學,又提高了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
(三)從教師組織課程的能力評價課程游戲化的水平
1.教師“少作為”.用游戲精神組織課程
要讓課程更加有趣,孩子更加自主,教師就要“管住手、閉上嘴、睜開眼、豎起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觀察孩子上。只有這樣,教師才會發(fā)現(xiàn),在分配角色中,孩子們學會了交往;在戶外游戲中,孩子們學會了勇敢;在探索游戲中,孩子們學會了專注;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規(guī)劃;等等。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孩子會呈現(xiàn)出無限精彩。
2.提高觀察質(zhì)量,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在游戲活動中,教師的專業(yè)性主要體現(xiàn)在觀察、分析、判斷、支持等方面,而有效觀察是一切活動的前提。教師潛心觀察幼兒的行為,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根據(jù)孩子的需要作出判斷和支持,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經(jīng)驗。我園主要分為定人和定點觀察,在定人觀察中,主要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情緒體驗和行為背后的原因;在定點觀察中,主要觀察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孩子的游戲經(jīng)驗與延伸方向,以及還需要提供哪些材料支持孩子的游戲。通過觀察,教師越來越明白自己的觀察是為了了解孩子的興趣、能力、水平和想法,也越來越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
推進課程游戲化的過程就是幼兒成長的過程,也是教師發(fā)展的過程。堅持幼兒自主成長和課程游戲化,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努力方向。今后,我園還將與家長建立聯(lián)盟,用專業(yè)和家長對話,巧借家長資源,讓幼兒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用游戲點亮孩子的生命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