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游戲是最能激發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動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形式。那么,幼兒園要如何創設一個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環境呢?作為一所農村幼兒園,我園周邊有著自己的特色,所處街道是一個生態農業經濟特區,各類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欣欣向榮,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創設游戲環境時最適宜的材料。因此,我們更重視讓幼兒盡可能地接觸大自然,在游戲中使用來自大自然最綠色、最質樸的天然材料,讓幼兒獲得感官的享受和舒展。實踐證明,材料越是來源于幼兒熟悉的生活,便越能激發幼兒的游戲愿望。那么,教師要如何更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引導他們收集整理自然物,創設適合的游戲環境呢?
一、突顯自主創造,激發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積極性
(一)讓幼兒參與收集游戲材料
一到放假,孩子們就像放飛的小鳥一樣,跟著爺爺奶奶回到鄉下,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各種顏色的小花、小草,翠綠的玉米稈,金黃的玉米棒子,都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玩具,這些自然材料對農村孩子來說隨處可見、隨手可得。孩子們在玩泥巴、拼小花、撒樹葉等游戲中,發現各種有趣的游戲材料。因此,我們會在放假前把需要收集的任務布置給幼兒,如樹葉、種子、農作物、石塊、沙子等自然物,既可以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又能夠促進幼兒多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假期內,我們會定期通過短信平臺發送相關信息,提醒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自然材料。對幼兒來說,收集這些自然材料的過程,也是一種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既能讓他們親近自然、體驗生活、積累經驗,又能為幼兒園開學后的游戲環境創設積累材料。
(二)讓幼兒參與整理游戲材料
隨著幼兒收集的材料越來越多,整理和分類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收集自然材料的過程中,家長可能會進行簡單的介紹,但不太會對其進行系統分類。因此,引導幼兒參與整理材料,老師的隱性指導就非常重要。我們在教室和走廊添置了許多裝材料的筐子,大多是天然材質的藤筐,顏色淡雅、開口很大,既方便幼兒看見里面的材料,又利于幼兒取放。幼兒在整理過程中發現,這些自然材料在材質、形態、顏色等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經過大家的共同討論,幼兒在每個藤筐上都貼上了分類標記,再根據標記分類擺放收集來的自然材料。孩子們將材料分成了三大類:動物類,如貝殼、雞蛋、羽毛等;植物類,如樹葉、樹枝、麥秸、種子、玉米芯、葫蘆、絲瓜筋、蒲草等;礦物類,如石頭、沙土等。
在分類整理過程中,不同種類的材料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接觸,并且有效地培養了他們認真細致、井然有序的整理習慣,而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收集,也會更加喜愛和珍惜這些材料。同時,這些自然材料的提供也打破了常規環境給幼兒帶來的疲勞感,增加了游戲環境對幼兒的吸引力。
(三)讓幼兒參與設計游戲環境
在布置環境前,教師應詢問幼兒想玩什么游戲,想畫什么,讓幼兒討論“需要什么材料”“怎樣布置”等。大班開學初,孩子們自己設計用一些成熟的果實來布置環境,他們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果實,做成裝飾物布置在美工區里,有“南瓜娃娃”“葫蘆兄弟”“種子鑲嵌畫”等。孩子們還揀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自己動手制作葉子拼貼畫、樹葉書簽、樹葉壓印畫、樹葉小人等,還在表演區投放了自制的樹葉服裝、高梁頭飾、野花帽子等。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材料,既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內容,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給幼兒帶來了愉悅的美感體驗,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讓幼兒參與布置游戲環境
在幼兒收集了各種自然物之后,我們通常會開展一節談話課,請他們討論如何運用這些材料來裝飾布置班級游戲環境。例如,一天,一名幼兒從家里帶來了許多竹子,經過大家的熱烈討論,這些竹子變成了各種各樣的裝飾物。有的家長將其切成許多節,孩子們再涂上顏色,或畫上柳枝、桃花、青蛙、燕子等,然后家長幫忙穿起來,做成一串串好看的風鈴,風一吹,竹子風鈴就會發出清脆的碰撞聲。還有的家長將竹子切成長段,末端留下一些小細枝,孩子們將其做成畫框懸掛在美術區,再把自己的作品粘貼在竹子畫框里。剩下的竹子則被放在娃娃家的一角,孩子們畫了好看的竹葉貼在上面,又用紙球做了幾個小熊貓放在竹子上,將其命名為“熊貓館”,娃娃家的爸爸媽媽經常帶著寶寶去看小熊貓呢。就這樣,一個個形象生動、想象力豐富的游戲環境在幼兒的積極參與中完成了,看著自己親手布置的游戲場所,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
二、注重年齡特點,創設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游賤環境
(一)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創設游戲環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發游戲環境創設的主題,有利于激發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此外,教師要懷著包容的心態,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聆聽他們的聲音,了解其興趣,關注其需要,及時捕捉幼兒的已有經驗,創設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游戲環境。
教師在教學中發現,中班幼兒對汽車非常感興趣,因此創設了一個新的區域——汽車之家。“汽車之家”的墻壁上到處是用紙盒、高梁稈、麥秸、瓶蓋、核桃殼等制成的各種各樣的小汽車,還有用大紙盒做的各種軌道,有的孩子還自發從家里帶來了自己的玩具車,到“汽車之家”拼跑道、搭高架橋、開“汽車”。
(二)營造貼近幼兒生活的溫馨游戲環境
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決定了幼兒園的環境必須是與幼兒生活相關聯的。幼兒只有感受到身邊的游戲環境與自己的生活和興趣息息相關,才會感到放心、安全,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地營造一個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游戲環境。
例如,在布置小班娃娃家時,教師用一條條蘆葦、水稻搭成門簾,用色彩艷麗的水粉在米袋上畫裝飾畫做隔斷,儼然一副“農家小院歡樂多”的標志造型,稚拙而又簡潔。娃娃家擺設的都是用紙盒做成的家用電器,墻上也都是用瓜子殼、種子制作的粘貼畫,畫框中有幼兒的全家福,碗里盛的是核桃殼、松果、樹葉等幼兒熟悉的自然物,讓孩子們一進入娃娃家就會產生像回家一樣的溫馨感。
又如,在中班開設的“派緣農家樂”里,孩子們用自己帶來的蔬菜玩起了燒烤游戲。有的幼兒還從家里帶來了泥鰍、鯽魚、龍蝦等,他們從區域里取一根小木棍,系上一條繩子,玩起了垂釣游戲。還有“八野有機蔬菜樂園”“種子加工廠”等,都是我園周邊所特有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就來自幼兒的身邊,是幼兒所熟悉的,符合他們的心理要求。
(三)情景化游戲環境。備活動區劃分清楚
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境教學來得直觀、深刻。”具有一定情境的游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孩子迅速進入情境,融入角色。
在小班的自我服務游戲區,外圍懸掛著畫著娃娃臉的花生,里面是“寶寶護理室”,護理室里擺放的是孩子們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襪子、鞋子等,孩子們可以在“護理室”里照顧寶寶,幫寶寶戴尿布、疊衣服、穿襪子、配對鞋子等。
大班的“紅杜鵑花卉”是幼兒在遠足參觀了“紅杜鵑花卉基地”之后,新搬進幼兒園里的游戲活動,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各種花卉,打造了一個花店的門頭,進門后就是花的世界。孩子們有的做園藝師,將玉米皮剪下用來裝飾臘梅花,將狗尾巴草染色做成小花,用曬干的荷葉、蓮蓬玩插花藝術;有的做售貨員,將玉米皮編織成小花、蝸牛、小金魚、蝴蝶等各種有趣的小玩意兒,在“商店”里進行售賣。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幼兒既學會了剪、粘、貼、撕、畫、編織等技能,鍛煉了手指靈活性,又發展了創造和表現能力,培養了審美情趣。
(四)游戲環境追隨幼兒的需要不斷變化
游戲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以幼兒的興趣需求為核心,適時變化材料的玩法,或提供新的游戲材料,為幼兒在游戲中的深度學習提供支持。
例如,在科學活動“認識果蔬”中,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用這些果蔬做瓜果娃娃、蔬菜寶寶。可是,一段時間后,這些瓜果蔬菜的葉子都干枯了,孩子們就想把它們都扔掉。于是,教師引導幼兒將這些瓜果切開,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制作成一份份造型獨特、色彩鮮艷的果蔬拼盤。教師再把這些蔬菜的菜梗切下,引導幼兒沾上顏料印在紙上,做成形狀各異的果蔬印畫,裝飾班級墻面。如此,在創設環境的同時,又發展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滿足了他們不斷變化的需要,激發了其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還提高了幼兒之間的交往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創設班級環境過程中,幼兒園要充分挖掘周邊資源,發揮地域優勢,和幼兒一起創設獨具特色的游戲環境,支持其在自然游戲環境中深度學習。真正讓幼兒回歸本真、回歸自然,以農村的人、事、物來熏陶孩子,讓環境回歸孩子的生活,讓游戲豐富孩子的感性經驗,萌發其審美情趣,讓幼兒愛上生活,愛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