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要:鴨瘟是鴨、鵝和其他雁形目禽類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皰疹病毒感染,呈急性發熱的病毒血癥。由于其傳染迅速,常廣泛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及時對其進行診斷非常重要。
關鍵詞:鴨瘟;傳播;診斷;鑒別
中圖分類號:S858. 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58-01
1 流行病學
易感動物:在自然鴨瘟流行地區,盡管鴨群出現大批發病和死亡,而在同一現場的鵝只有個別發生感染,其他家禽,如雞、鴿及哺乳動物則不見發病。據報道,某市養禽場在體重1.5~2.Og的育肥鴨群中發生鴨瘟,觀察17天,發病率約為25%以上,致死率90%以上,同群飼養的20多只成年北京鴨、番鴨和麻鴨以及禽場幾只犬、仔豬均未見發病。對同群飼養的北京鴨、番鴨做強毒攻擊試驗證明,已獲得免疫力。有資料指出,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鴨均可感染該病。常見的紹鴨、綿鴨和北京鴨,對鴨瘟的易感性并無顯著的不同。一般認為紹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傳播:鴨瘟可通過病禽與易感禽的接觸而直接傳染,也可通過污染的環境而間接傳播。水是自然的病毒傳染媒介。當圈養鴨暴發新的疫情,常與本鴨群曾到過的野生水禽出現的水域有關。此外,傳染過程和速度與禽群的密度、病群對易感群傳播率關系較大。一般來說,養鴨密度高的地區極易出現該病的迅速擴散,死亡率也高。而種鴨常被長期圍養在一定的地點范圍之內,即使被感染,疫情也是有限度的。相反,肉用鴨群通常是隨著其成長而被轉入以前飼養過成鴨的欄舍中,因此當易感雛鴨新人污染環境時,就會出現一種連續性感染的惡性循環,使疫情不斷流行下去。
實驗性感染,可通過口服、滴鼻、靜脈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和泄殖腔注入而獲得成功。由于此病是病毒血癥,所以節肢動物是其傳播媒介之一。雖然曾在一枚由病鴨的泄殖腔取出來的蛋里分離出病毒,但從病鴨產下的蛋里還未分離到病毒。
鴨瘟的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都有發生。據報道,廣東以秋夏兩季較多,在江蘇以8 -11月發病較為多見,這些可能與當地鴨的繁殖季節、飼養量及收購轉運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2 診斷
診斷的主要依據為:①流行病學特點:傳染迅速,發病率和死亡率高,自然流行時除鴨、鵝能感染鴨瘟外,其他家禽不發病。②特征性癥狀:腫頭、流淚、兩腳發軟,綠色稀糞,體溫升高。③有診斷意義的病變:偽膜性壞死性食道炎,皮下及胸腹腔有淡黃色膠樣浸潤。腺胃黏膜出血或壞死,肝有不規則的數目不等的灰黃色壞死點及出血點。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腫和壞死。幼鴨胸腺有大量出血點和黃色灶區。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為一環透明的黃色液體所滲透和著染。產蛋期母鴨得病時,卵泡常變形變色和破裂,引起卵黃性腹膜炎。在小腸壁的外邊和內面可見到四個深紅色的環狀帶,即前、后空腸環狀帶和前、后回腸環狀帶。
實驗室診斷:鴨瘟的實驗室診斷有病毒的致病性實驗和病毒中和實驗,常用的程序如下:①將無菌病料接種于8~13日齡雞胚和9~14日齡鴨胚的絨毛尿囊膜,如在雞胚中不能生長繁殖,而在鴨胚中能生長繁殖,當用鴨胚液接種1日齡的小鴨能引起特征性病變和死亡時,即可初步認為是鴨瘟病毒。然后用已知雛鴨血清對此分離的病毒做中和實驗,即可確診。②將無菌病料接種于雞胚或鴨胚成纖維細胞單層上,根據細胞病變效應或空斑的產生做初步判斷,同時或進一步用已知陽性血清進行細胞病變或空斑抑制試驗,以作確診。此外檢查核內包涵體,也有助于鴨瘟病毒的診斷,但不能作為確診的唯一依據。空斑實驗還可作為測定病毒濃度的方法,空斑抑制實驗又可作為測定陽性血清免疫效價的方法。③將無菌病料接種于易感小鴨和免疫對照鴨,也可用被陽性血清中和后的病料接種的易感鴨做對照,如前者發病死亡,后者未感染發病,也可作出診斷。④用已知鴨瘟雞胚適應毒與待檢血清作中和實驗,可迅速作為診斷結果。此法有助檢查鴨瘟慢性病例的存在,當中和指數達到l0gl. 75以上時,則表明雛鴨已遭鴨瘟病毒感染。
3 鑒別診斷
在實際工作中應將鴨瘟與鴨巴氏桿菌病加以區別,巴氏桿菌病是各種家禽共患的傳染病,雞、鵝、鴨同樣感染。鴨巴氏桿菌病常呈暴發性流行,在鴨群中流行似有間歇性,發病率和死亡率不及鴨瘟高,病程短,有的數小時至1天左右即可死亡,而鴨瘟的病程平均為2~4天。除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等一般癥狀外,均無腫頭、流淚、兩腳發軟、綠色稀糞等鴨瘟特有的臨床表現。剖檢時,巴氏桿菌病的病變主要是,內臟器官的漿膜及黏膜充血、出血,如胸、腹腔的漿膜,心包膜及心外膜,尤其是心冠脂肪有大量出血斑點,而胃腸黏膜及泄殖腔少見出血,最具特征的是整個肝臟表面布滿灰白色針頭大小的壞死點。鏡檢病料涂片或分離培養物,很易找到兩極著色的小桿菌。但應指出,在鴨瘟流行過程中,常并發或繼發巴氏桿菌病,因此檢出巴氏桿菌不等于病鴨就是單純的患巴氏桿菌病,如果誤診,就會使防疫工作陷于被動。此外,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對巴氏桿菌病有一定的療效,而鴨瘟則全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