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毅鴻
新課程明確: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便是語言。語言的學習與積累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是現行語文教學所倡導的一種觀念;真實、樸實、扎實是教學的最高境界。真實的語文教學就是依綱依本、立足課堂、固本強元,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促使任務的完成和目標的達成,學生在感悟語言、體驗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中,提高言語能力。
言語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每一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訓練點,搭建訓練的平臺,讓學生正確地掌握規范性語言,游刃有余地運用規范性語言。我們只有在課堂上回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的言語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書不讀通不開講,書不讀熟不開講。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感悟體驗的過程,語言累積的過程。品味重點詞句,領略文章內涵也是學習課文的一個重點。學生理解詞語內涵的過程中,明白理解詞語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釋,還要聯系課文中的具體語言環境去體會。
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言詞優美,蘊含豐富。生動貼切的比喻,節奏明快的排比,惟妙惟肖的擬人,工整押韻的對仗,精巧有序的布局謀篇等都是語言中的精品,是語言中的典范。抓住這些語言閃光點反復感悟、品味、誦讀乃至背誦,不但能迅速領悟文本的人文內涵,陶冶性情,而且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能力。教師研讀教材,挖掘教材,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進行讀寫訓練,學生樂于動筆,有效地借鑒修辭手法,這樣重點突出,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應以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只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才能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文本中最能夠激發讀者想象、激活讀者思維的是結構中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處,是訓練學生語言和思維的一個個“契機”。我們利用這些“空白點”,開展創造性閱讀活動,建立讀者與作者間溝通的橋梁,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精粹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最能撥響孩子們的心靈之弦是撞擊點。找準了,撞正了,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和文本之間就會產生巨大的“磁場”,互相吸引,生發出一番情理、意趣的“高端對話”。
《巨人的花園》一課中“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是本文的一個撞擊點。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仔細讀一讀重點寫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之后,設計了說話練習:小男孩面對巨人的叱責,他的眼睛會說話,想象一下可能會說些什么?這一問,學生來勁了,有的說:“您大聲訓斥會趕走春天,您不喜歡春天嗎?”有的說:“花園即使再美,您一個人獨享,沒有分享的喜悅,沒有分享的樂趣,時間長了,您最終只胡孤獨、煩悶。打開花園吧!春天就在您的身邊。”有的說:“有孩子的地方,生活才有歡笑,才有樂趣。”有的說:“您這美麗的花園自己獨享,沒有快樂。好東西應該與別人一起分享。”在說話練習中,不管學生說的是課文中的原話,還是學生根據意思想象的話,不管說得多,還是說得少,只要想說、敢說、樂說就行。這樣,學生不但盡情想象、真切地感受到童話的魅力,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優美生動的教材,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精美,更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樣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純粹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了。因此,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在表達上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也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方法之一。
《白鵝》這篇課文,重點描繪了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通過鵝的叫聲、步態和吃相細致刻畫了這一特征。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感悟寫作方法:1、多次讀句子“好一個高傲的動物!”,聯系上下文體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2、讀第二自然段,思考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體會先總寫后分述的寫作方法。然后設計了以下練習:
1.補充完整:小狗的叫聲豐富多腔。每當主人回到家,小狗;每當有陌生人來時,小狗;要是遇上小偷,小狗就。
2.拓展寫話:小金魚的樣子真可愛呀!
3.試用總分的寫作方法說你喜歡的小動物。
閱讀與寫作,一脈相承。從模仿到創造,是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根據課文進行階梯性地仿寫訓練,既體現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又進一步復習和掌握了所學知識,并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學生這樣寫:“我家的小狗多么盡職呀!每當我放學回來時,它總是第一個跑出來迎接我,汪汪地叫著,好像在說:‘歡迎你回來,小主人。它使勁地搖尾巴,在我身邊蹦來蹦去,還用嘴蹭我的腿,好像吃了興奮劑一樣;要是有陌生人進門,總是大聲狂吠、厲聲呵斥。有一次,一個小偷到我家偷東西,小狗聽見了響聲,馬上耳朵豎起,環視四周,發現了鬼鬼祟祟的小偷,猛向小偷撲了過去,按在地上,用鋒利的牙齒撕咬小偷的手臂。小偷被嚇壞了,努力掙脫,轉過頭就跑,小狗窮追不舍,小偷落荒而逃。”學生在模仿課文表情達意的同時,也在語言實踐中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掌握相應的表達方式,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言語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把握新課標,利用教材,以文本語言的“關鍵點”“亮光點” “空白點”“撞擊點”和“特色點”等訓練點,通過一法為主、多法為輔或多法并用的方式,對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進行最優化、最扎實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規范性運用語言,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