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蓮萍
在角色游戲的組織領導過程中,更多的是我們教師提供并布置場地,準備各種游戲用具:如“娃娃家”的灶具、炊具、床、桌、椅等,這種形式看起來孩子參與性高,也許當時覺得新鮮,但一段時間后就不再感興趣了,這樣實際上束縛了孩子們創造力,孩子的主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如何在游戲中順應孩子的需求,激發幼兒新的游戲情節與內容呢?
第一,我要買臭豆腐——啟發老板增加新品種。
小吃一條街的品種始終是這么些,漸漸地孩子們好像失去了興趣,偶爾來光
顧的幾個顧客也都只是滿足于點一些店里原有的小吃。一天,熙熙來到店里問:“我要臭豆腐,多少錢?”老板東東說:“沒有,只有這些。” 熙熙想了想,走了。
大部分的孩子往往滿足于老師提供的一些游戲材料,時間久了,他們就會漸漸地失去興趣。熙熙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孩子,平時父母帶他外出的機會也比較多,見多識廣的他已不再滿足于小吃店原先的那些小吃而有了新的需求——臭豆腐,何不讓熙熙的這種個體需求轉化為集體的需求,試著增加一些新的品種,看看小吃一條街的生意會不會重新紅火起來呢?于是在講評的時候,我與孩子們展開了討論:“你們吃過各種小吃嗎?你吃過的小吃有哪些?”“我吃過里脊肉”“我吃過小籠包”“我吃過壽司”,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原來你們吃過的小吃有那么多啊,那下次小吃一條街的老板把這些小吃都拿出來賣了,你們回去買嗎?”“去的。”“可東西沒有啊?”有人提出了疑問。“我們要一些橡皮泥,這樣可以做。”沒想到今天的談話果真起到了作用,很快孩子們在第二次的游戲中忙開了。
第二次游戲時,東東還是小吃一條街的小老板,一開始游戲他就去百寶箱拿了一些橡皮泥、吸管等開始制作各類小吃。
第二,邊做邊賣——在問題中產生了新的游戲情節與游戲區間的互動。
孩子們已經習慣用橡皮泥邊制作,可是邊做邊賣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娃娃家的媽媽來到小吃街:“我要湯圓。”老板邊埋頭做邊回答:“還沒做好呢!”“沒做好我不買了。”我在一旁聽到了說:“老板,你能不能等會兒給他們送過去呢?”“可以啊!送外賣就是這樣的”。一會兒湯圓做好了 ,老板對旁邊的航航說:“湯圓好了,你給娃娃家送外賣去吧。”航航端起碗往娃娃家走去。送完娃娃家的湯圓,他又提著袋子來到了街上叫賣:“誰要餛飩,誰要餛飩!”
有時孩子們在游戲中并不是缺少經驗,而是不會把生活中的經驗遷移運用到游戲中。這時候,老師要適時介入,通過語言的提示喚起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并運用到游戲中,從而推動游戲的進展,衍生了更多游戲情節的產生,同時也促進了各游戲區間的交流互動。
第三,吃火鍋——結合季節,拓展新的游戲內容。
角色游戲開始了,小胡、小郝、小李來到了小吃一條街,他們擺出商品開始招呼跟前來回走過的小伙伴,“快來吃小吃,有包子、有壽司。”在他們的吆喝下果然有客人走了進來。我也來到了火鍋店:“我想吃火鍋,冬天到了吃火鍋暖和些。” “我們沒有火鍋”。小胡說。“吃火鍋要有點火爐和鍋子的呀,我們又沒有?”小郝說。“有了,那邊的盒子能用嗎?”小胡問。“當然,想要什么隨便用。”我指了指百寶箱說。于是他們找來了兩只盒子,一只做鍋一只當爐,又畫上了開關,火鍋店正式開始營業了。小郝又拿來了各色彩紙、剪刀、橡皮泥開始忙活開了,小李也大聲地吆喝:“我們店有新品種了,快來吃火鍋呀!”一會兒,娃娃家的孩子和媽媽也來了,店里來了很多顧客。
在幼兒角色游戲的活動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協助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愿望組織和開展游戲,解決游戲中的問題。今天新主題的產生,離不開老師的“推” ,這時老師以角色身份在游戲中顯性提出了問題,從而隱性地助推了新游戲的產生,激發了孩子自主產生新游戲“吃火鍋”的內容。在游戲中,豐富的材料,助推孩子的替代行為的滿足。在百寶箱中,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能力強的孩子已經能靈活的使用替代物,并且在替代物的使用中出現了一物多樣的替代,他們能利用一個物品根據游戲需要隨時豐富情節,并且在與老師的交流互動中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使用替代物的作用。
在角色游戲的領導中,老師要支持幼兒游戲中的需求,順應幼兒的游戲行為。教師在過程中要扮演好以下角色,注意“放”與“導”的結合。
一、游戲中教師要充當“后勤部長”
游戲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材料的投放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幼兒需要游戲材料時,教師是“后勤部長”,要不斷更新游戲材料,在百寶箱中提供廢舊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引起他們的興趣,當他們需要時隨時能夠進行取代。
二、游戲時教師要擔任好游戲“顧問”
當幼兒的確需要幫助時,教師應該及時“出手相助”。當游戲“冷場”時,教師適時的出個“點子”。教師不失時機的語言提示或暗示,往往能活躍幼兒思維,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進而激發新游戲主題的產生。
三、游戲中教師要成為孩子的“伙伴”
游戲中,教師除了觀察和指導外,還有必要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只有深入到孩子中間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知道他們在想什么,要干什么。可以充當一個顧客,到角色區坐坐,可以到表演區和孩子們一起唱個歌、跳個舞。當你把自己當成他們之間的一員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
做完游戲以后,教師是孩子交流的對象,這時候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當我們接近孩子的時候,并沒有丟失大人的經驗和知識,所得到的,是孩子的信任和熱愛。
下階段實施方向:
創設“留白”空間,滿足孩子自主產生游戲主題的需要。如何引發孩子們自主產生游戲的主題、老師如何滿足孩子產生新主題的需要成了我首要進行思考的問題。下學期留出了一塊“空白”的區域,并將這塊區域的作用告訴了孩子們。讓他們知道不一定按原來的進行游戲,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有了這一塊“留白”,通過“留白”空間大大滿足了孩子們自主產生游戲主題的需要。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想玩什么但是原先又沒有的時候都可以到這塊區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