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
新課改中“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課程改革從形式上的變化轉變為實質上的變化。可是課程改革怎樣才能發生實質上的變化呢?那就從課程標準的四個方面出發:教育理念由“知識本位”到“育人為本”轉變;課程目標由“雙基”到“四基”轉變;內容方法由“結果性”到“結果性”加“過程性”轉變;評價指標由“一維”到“三維”的轉變。既然要改革,我們就要付出行動。在改革的行動中,數學學科素養應如何落位呢?那么,以下就對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課堂中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
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是教學工作的最主要部分之一。從學生的角度講這個部分學的程度如何,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良好行為習慣和品格的形成,對良好的精神面貌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平均分》時,“現在我們一起來聽聽猴子媽媽給猴子兄弟倆分桃的故事。想不想聽?”一邊講故事,一邊演示課件。從前有座山,山上住著猴媽媽和她的兩個雙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媽媽到山那邊摘了6個紅紅的桃子,她一進門,就給了猴哥1個,把剩下的5個全給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興了:“媽媽!媽媽!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媽媽笑了笑,從猴弟弟那兒又分給他一個,可猴哥還是不滿意,說:“媽媽!媽媽!你還是偏心!”猴媽媽看了看,說:“好好好!從弟弟那再分給你一個。”猴哥看著自己眼前的3個桃子,高興地笑了,說:“媽媽!現在這樣分才公平!”
學生思考:為什么猴哥說現在這樣分就公平了?由學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樣多。“對,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嗎?”師:對,只有大家分得同樣多才是公平的,也只有這樣分他們才是平等的,那么像這樣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均分”,引出了課題。可以問“同學們,其實剛才這樣分雖然是公平了,作為哥哥,我們應該怎樣做?而作為弟弟,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可以對學生們進行價值觀的滲透“‘友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做到謙敬禮讓、幫扶互助,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矜能、不伐善,先人后己,保持謙虛低調”。
二、課堂中要給與學生的自我展示的空間
課堂上能讓學生敢發問,敢與老師互動;課堂上要設計開放性試題,沒有對與錯,培養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能力,讓學生盡情思考,展現他的思維過程。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和解決。對于有創新意識的問題和見解,不僅要給予鼓勵,而且要表揚學生能夠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大家一起去深層次地思考交流。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時,一般老師們直接出示已圈好的點子圖來列出固定的乘法算式,再進行豎式的教學。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個地方滲透一下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可以出示沒有圈好的點子圖及要求,沒有密密麻麻的題,而是讓學生自己圈出點子,并列出算式。這樣能夠給予孩子們思考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做題。
三、課堂上的知識不要僅限于當堂的內容,也要展現出學生對學過知識的理解
課堂展現的是學生的做題能力,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方法和學生的掌握能力,是教學聚焦思維方法的培養,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做難題。如關于《減法性質》的學習中99-46-20=和56-(16+23)=的題型,學生們都知道“見到連減就添括號,求所有簡述的和;見到減去幾個數的和就拆掉括號變成連減”,不用經歷探索過程,就能在做練習題的時候都能百發百中,正確率很高。而當學到乘除綜合算式時,讓學生觀察算式12÷3÷2=2和12÷(3×2)=2的規律時,卻不知所措了,做題的時候漏洞百出。原因在哪呢?在于我們的出發點不同:以前我們的目標就是學生能夠正確解題,即使沒有經歷過程,也能夠把題做對;而現在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掌握能力,必須要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讓學生學會思考。沒有經歷,沒有積累,就無法形成能力,所以改變要從課堂開始。
四、讓課堂能夠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
課堂上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所學能夠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就是說數學來源于生活,也要服務于生活。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練習不大。之久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嫩里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的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或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數學很有用處。
五、在課堂中多關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去思考數學,體驗數學,才能使數學核心素養得以有效體現與落實
比如在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中,學生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長方體就可了解本節課知識,可是對于長方體的構造還是很抽象很模糊。那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先讓學生交流長方體的樣子,然后給學生分組,在三種方案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制作長方體。第一種是一張紙上畫了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自己設定方案給長方體配面;第二種是給學生提供長長的小棒和三通,讓學生剪成所需要的小棒搭一個長方體;第三種是用方格畫一畫,用剪刀剪下來,做成一個長方體。這三種方法都體現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很多學生都會描述長方體的樣子,但真正會做長方體的卻很少。學生只有自己會做,才會真正理解長方體,所學的知識才會在生活中得到應用。我們要讓課堂慢下來,讓學生慢下來,讓學生能夠自悟自感。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作為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數學素養,特別是數學核心素養,關注數學內容、數學教學理論、數學教學實踐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有效的給學生提供能夠脫穎而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