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明
導學案式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快的生根發芽,并且呈燎原之勢,展現了它強大的生命力,關鍵在于更好的解放了學習力。好課的標準是什么?用傳統的視角往往是看那些老師,導課是否有創意,講課是否有激情,板書是否工整,課堂是否熱鬧,誠然這樣確實是講課差好的重要指標,但是也很可能演變成老師的獨角戲,或者是滿堂灌。因為我們沒有把學生當成主體,沒有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與需求。記得我在學生時代,對于一些老師的“隨心所欲”和“滿堂灌”很是反感。當時就有這種想法,假如我是老師,那我該怎么講呢?其實現在想起來,主要有“是什么”“為什么”“學生需要什么”“講什么”幾大塊。這些對我的快速成長有了很大幫助。工作中還發現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力是我的一個制勝法寶,如對學生的關心、關注、寬容,讓他們上臺展示、講解,他們完全能夠做的非常好。經過這幾年認真實踐后,我校推廣的以導學案為載體,自主+展示“塔式推進”五環節教學模式確實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一、“導學案”的編寫質量是根本
導學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靈魂和載體,所以編寫一份好導學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編寫導學案通常會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材分析
2.學情分析
3.教材處理
4.教學重點、難點
5.導學案設計
具體操作細節這里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二、“導學案”的課堂使用是關鍵
1.自主課教學
⑴課堂設計
①通過個人展示和小組內互查的方式完成溫故互查欄目,本欄目的設計意圖是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②精彩導課,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③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④學生通過獨學、群學這些學習環節,去完成導學案中問題導讀、自主測評、展題設計欄目,把不會的問題總結出來,在自主課結束時由小組長反饋給老師,從而確定展示課的展示內容。教師深入到每個小組中了解情況,確定展示課上的展示小組,點評小組。尋找新生成的課程資源。
⑵課堂效果
同學們都能夠緊張且高效地完成導學案各項要求,認真獨學、積極對學和群學;及時反饋了已解決、未解決和新生成問題!
2.展示課教學
⑴課堂設計
①教師總結自主課出現的問題,及完成的學習目標與未完成的學習目標。
②學生積極主動的展示、點評、質疑,歸納,共同去完成展示課的學習目標。
③有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
④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獨立完成達標測評欄目。
⑵課堂效果
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展示欲望強烈,展示與質疑討論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通過當堂方法總結和達標測評反饋來看,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全部可達要求!
三、“導學案”的使用效果是原動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實施“導學案”教學后,最明顯的變化是學生自主學習力得到了最大的釋放,以前是教師逼著學,現在是學生自己要學。首先調動了學生并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愿學和樂學,解決了學生中存在的對數學厭學的問題。
其次,導學案強化了學法指導且任務明確操作性強使學生能夠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問題導讀案進行自學、對學和群學;
再次,導學案通過展題設計既給了學生小組交流的機會有給了他們一個彰顯個性的舞臺;凸顯了教與學的選擇性、合作性和競爭性,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也加強了,也主動請教老師了;學生們的興趣變的更加濃厚,成績提高明顯,且學習數學的信心也比以前更足了。
通過六年踏實的實踐,和此次公開課認真的準備,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系的形成。我們完全可以以導學案為載體結合自主+展示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創造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的創造性、相信學生的潛力的課堂,要尊重學生,多表揚學生,縮小課堂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的差距,達到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目的。啟發學生向老師挑戰,讓學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條件下,大膽想象,大膽猜測,敢于標新立異,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我們學校倡導的以導學案為載體自主+展示“塔式”推進的五環節教學法,確實做到了變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參與式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體現“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原則.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并且產生成就感,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明確教育的方向,了解教材的設計思路,了解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實施,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關注的;讓我們共同努力,積極探索,為了教育事業的美好明天,在新課程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