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敏
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現階段,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我們的主要目標,而這需要綜合性的人才作為支撐。過往的教育體系難以滿足時代需求,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則是具有代表性的素質教育模式,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下面,我們將從高中語文中的人文教育著手,探討一下在實踐中的應用。
一、樹立人文教育的理念
人文教育的核心內涵就是培養人文精神,實質是一種人性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教育,旨在提高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主流,老師講授課文知識點,學生被動接受,這種課堂缺乏活力,逼迫學生養成一種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不利于語文知識的吸收,造成學生沒有自主學習能力,更不能理解課文中的人文情懷。
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以人文教育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吸收、消化、創新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樹立新型語文教學觀,充分結合教學目的、教育大綱、成績考核等環節,提高對教師人文素質的要求,從而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
二、情景化教學,創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
信息化時代,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量遠超于我們的想象,我們需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營造一個輕松、積極的氛圍,通過情景化教學,創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傳播正能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暢通溝通渠道,使學生能真正融入到情境里。
如在進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時,我們通過課件的圖片展示,來描述“羽扇綸巾”是一個什么概念,周瑜的外貌和氣質是怎樣的,而在講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時候,播放赤壁之戰的場面,從而營造出戰爭的慘烈,側面展示周瑜的英雄風采。采用小組的形式,注重學生團隊理念的建設。如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的時候,可以進行分小組、扮角色等活動,從而將故事中的人物與學生相結合,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增強人文感受。
另外,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還應該適當增加情感表達,從語言、肢體、心理暗示等方面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感受,從而將學生拉入到課文中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和精神品質。
三、完善制度,為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提供保障
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礎之上的,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成績為核心的教學制度。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一切圍繞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來展開。優化評價體系,改變唯成績論的考核標準,多對學生進行激勵、欣賞、指導,這都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自主性。教學評價體系兼具動態性和全程性,通過對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等因素的分析,展開科學、合理的評價,而且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評價。高中語文教學制度的設計應該圍繞人文教育展開,充分發揮人文精神,注重人文追求,為人文教育的實踐提供保障。
四、拓展實踐,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感受人文情懷
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中,更應該走出課堂,融入到生活中去,到社會的廣闊天地中體味人文情懷。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我們善于觀察、思考,都會總結出有利于自己身心發展的價值觀念,從而促進價值體系的構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通過課文引領他們自主觀察思考的能力,參悟道理,創造價值。
如在講解《沁園春·雪》的時候,教師要全面收集毛澤東的相關事跡,讓同學們了解毛澤東在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個人情懷,并且鼓勵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經歷,嘗試寫一下有關雪的感悟,并積極展開評比活動,通過這種課外拓展實踐,緊密結合教材與實際生活,讓學生更好的感受人文情懷,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優化人才結構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制度建設、社會實踐等角度出發,簡要探討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