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戶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園地處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戶外環境和場地資源,本學期嘗試將戶外環境與游戲活動進行融合,以混齡的形式進行戶外活動。將幼兒園戶外場地進行了不同功能的游戲區域劃分打破班級和年齡組界限。教師到各個區域中進行游戲的設計與指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自選區域、自愿選擇老師、自愿選擇場地、自選材料、自愿選擇同伴開展自主的游戲活動。
一、合理創設區域,制定適宜的區域規則、選區制度
我們首先對全園的活動場地進行了全面規劃,分別創設了綜合運動區、跳躍區、鉆爬區、球區、車區、投擲區、建構區、休閑區等共計十一個區域供幼兒自由選擇。每個區域兩到三名教師負責。在設置車區時我們考慮到不同年齡孩子的能力不同,將小車按高矮不同、難易不同分類,分成兩個車區,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不同的選擇。在綜合運動區,老師們創設了簡單的、復雜的不同路線,在入口有高矮不同兩條小路通往前方,在一條路中間會出現由高架梯和大筒搭成的路線,另一條路線由輪胎、梅花樁搭成,這條路線相對比較簡單,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能力選擇不同的材料,從而得到平衡、攀爬、跳等不同技能的發展。休閑區包括閱讀和繪畫活動,促使整個大活動場所動靜結合。
在混玩之前,各區域教師都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圖文并茂的創設了區域規則。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發現規則存在問題時,會適時調整。在混玩活動開始前,每個區域規則全園教師都要了解,并要把它傳遞給幼兒。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混玩效果,在平時不混完情況下全園按時間表輪換到各個區域活動,以便幼兒更加了解區域規則。
在第一次混玩過后,我們發現區域沒有人數設置,出現了有的區域人數過多,有的區域沒有幼兒的現象,這無疑加大了幼兒等待的時間,同時也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的“警察”身份愈加明顯,于是我們老師進行教研,討論解決策略,最后我們決定把室內活動區選擇方式,移駕到戶外進行,讓幼兒每次混玩之前根據自己的喜歡進行選擇。每個區域根據場地大小、投放材料的不同等設置區域人數。這樣不但有效的阻止了區域人數過多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的監督現象,促使幼兒自主的發展。
二、合理投放材料,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混玩時提供豐富的、適宜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如跳躍區,投放了大小不同的跳床、跳繩、羊角球、皮筋、跳桿。結合地域特點我們還設置了小小足球運動場,在混玩時進行足球對抗賽,培養幼兒的比賽規則意識、競爭意識。由于是混玩活動,幼兒存在著年齡差異、個體差異,因此我們還創設了適合不同水平幼兒的游戲情景和活動材料。在休閑區,有帳篷閱讀小屋,幼兒在劇烈運動后,可以在這里小息一會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閱讀、講述。在繪畫寫生區,幼兒置身于幼兒園的小公園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景色,進行不同作品的創作,感受的大自然的美。在兩個車區,我們投放的有兩輪車、三輪車、四輪車,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運送貨物,到車站接送客人。在車的行駛路線上我們按照交通規則分別畫了:車道、人行橫道、停車場、加油站等場地,在游戲時,培養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同時進行不同覺得的扮演,體驗人物的社會關系。這樣在活動中,減少了教師的語言提示,引導幼兒自主發展。
根據3~6歲幼兒各種動作發展的水平,讓他們自主游戲,讓他們相互交流,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在活動中老師們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由結伴,給與幼兒寬松的游戲氛圍、游戲情鏡。游戲情景的創設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參與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設置了不同難度的游戲情境。如在投球區,教師設計了“灌籃高手”的游戲情境,在游戲時孩子們一個個變身成籃球高手。對于大班的小朋友他們的身高、控球能力都很強,所以老師提高了球筐的高度,在游戲時加入兩兩對抗的形式,以此來提高幼兒的興趣和挑戰欲望。而對于中小班幼兒來說,教師會在投球的路上設置簡單的障礙,讓幼兒練習曲線帶球過障礙等技巧,同時降低球筐的高度,以滿足幼兒的活動特點。
三、合理指導,助幼兒發展
幼兒游戲時需要教師的指導、支持與幫助,在提倡幼兒自主發展的同時,教師不能“放羊式”的任由其無目的發展,應該注重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當幼兒遇到問題時培養他們相互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科學區,自制泡泡水環節,開始時幼兒制作的泡泡水吹不出泡泡,幼兒們很是不解,當幼兒想要放棄的時候,教師參與其中。由于教師前期準備不足,沒有提供幼兒配制泡泡水步驟與比例,于是教師作為參與研究的對象參與其中,經過幾次嘗試,泡泡水終于成功了。泡泡吹起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教師和小朋友跳躍起來的笑容,看似簡單的泡泡水濃縮了教師和小朋友的智慧與努力,游戲過后小朋友們把制作泡泡水的過程記錄下來。孩子們在游戲中體會到了合作探索的樂趣。
戶外混玩活動時,由于打破班級界限,老師們對不是本班的幼兒不了解,這在指導幼兒活動時就需要教師通過細致的觀察,認真的傾聽,以此來把握好指導時機。在幼兒活動時,教師用相片或者視頻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發現的問題,以便我們教研研討解決策略。通過這種記錄方式,教師們整理出了一個有一個小案例,對今后的指導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現在的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為旁觀者去觀察,當幼兒缺乏勇氣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伸出的一只手,便會給與幼兒信心,這種無言的支持更加促進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戶外混玩的目的是放開幼兒的手腳,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探索、自由交流,體驗同伴合作、共同探索帶來的樂趣。使幼兒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獲得最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