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紅
一、2015年以來我國中職畢業生就業現狀
根據教育部網站數據,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人數為515.47萬,就業人數為496.42萬,就業率為96.30%。對口就業率為77.60%。
其中,在直接就業學生中,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達89.26%,比2014年增長超過1.22個百分點,畢業生就業穩定性不斷提高。就業月平均起薪2001元至3000元的占29.56%,高于3000元的學生占12.02%。近84%的就業畢業生有社會保險,畢業生的社會保障狀況持續改善。畢業生對就業滿意度達到84.12%。
相關數據(以下均不含技工學校)顯示,中職畢業生到企事業單位就業的占就業總人數的52.04%;合法從事個體經營的占16.27%,以其他方式就業的占11.67%。此外,升入各類高一級學校就讀的占20.02%,比2014年增加了4.7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近年來推進中高職銜接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升學“立交橋”得到拓寬。
從職業指導效果看,畢業時取得資格證書的占畢業生總數的78.65%。在直接就業學生中,通過學校推薦就業的占總數的73.32%;通過中介介紹就業的占6.84%;通過其他渠道就業的占19.84%,學校推薦仍是就業主渠道。
二、我省職業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及發展前景
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我省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新跨越主基調,深入推進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突出抓好大數據、大扶貧兩大戰略行動,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隨著全省支柱產業、特色產業、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新持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各行各業生產、建設、經營、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應用、實用型人才更是緊缺,急需要職業院校提供源源不斷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據人力資源部門統計結果顯示,目前我省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占在業人口的比重僅有8.59%。根據《貴州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部署,到2020年,貴州省技術人員、農村技術人員資源分別要達到91萬、88萬和80萬人,人才資源總量占在業人口的比重要達到11%。這就要求我省必須更加重視和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將大量人力資源轉化為技術技能人才,為“四化同步”發展提供人力支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及省十一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增強了動力,使其跨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時期。
2016年3月29日—31日,教育部2016年度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工作會議首次在貴陽召開,體現了我國對貴州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可以預見,在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將會把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瞄準教育現代化目標,科學定位、提前謀劃、深化改革、依法治教, 以更高的質量、更優的結構、更順的體制、更強的保障、更加的公平、更好的開放姿態,實現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壯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三、職業教育與促進就業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隨著我省“工業強省”戰略的大力推進,近年來的確引進了一些工業企業入駐,對促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由于受國家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影響,貴州省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轉型等因素的影響,適合中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不夠多,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數量數量較大,但畢業生都不愿意去,對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力度不明顯。
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專業技能不過硬,就業缺乏競爭力。隨著我省結構性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對技術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但中高職院校現行人才培養模式、質量和專業學科,仍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廣大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求職的大中專畢業生中,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占69.4%,但技能型人員相對較少,僅占求職人員的10.1%。
三是就業心理預期高,造成求職難。我省目前絕大多數大中專畢業生為獨生子女,就業心理預期相對較高。在選擇就業崗位時,大多數人傾向于薪資福利高、工作環境好、勞動強度低和在城區企業就業。與此相反的是,我省部分民營、外資企業薪酬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等現象較為突出,大大影響了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熱情。
四、使職業教育更好為就業服務的幾點建議
一是中高職院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基礎,兼顧社會發展的現狀與未來,堅持教育創新驅動策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的技術人才。由于職業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市場、面向人人”的就業教育,所以職業院校必須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教法、文化氛圍等方面與市場對接,與企業對接,要努力做到“學校牽手企業、專業對接產業、課程適應崗位”,盡快形成有地方行業特色的品牌專業。
二是教育部門和人社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和就業指導力度,引導高職、中職生實現準確定位,認同自己的“藍領”身份,愿意在一線工作。而對于企業來說,他們需求量最大的也正是踏實肯干的基層工人。通過“先就業再創業”實現盡早就業。應大力實施大中專畢業生異地就業計劃,與政府人力資源部門加強合作,鼓勵我省政府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大力引進省外企業赴黔吸納大中專畢業生。
三是要全面加強中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教育培訓,促進勞動就業向技能化轉變,適應企業經濟發展需要。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政府各部門要在培訓資金、場地、設備、師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訓資源,開發適應大中專畢業生的技術工種,滿足培訓需求。及時將企業對技能人員的用工需求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到大中專畢業生群體,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參加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