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王紅

【摘 要】
目的:探究將鼻內鏡手術應用于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確診為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3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單雙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中均包含16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則應用鼻內鏡手術聯合術后鼻竇沖洗治療,治療完成后,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鼻內鏡手術聯合術后鼻竇沖洗對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起效較快;對于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來說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鼻內鏡手術;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中醫治療;效果分析
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鼻炎癥狀,最主要是由于組胺、激肽類以及白三烯等物質影響了患者鼻粘膜的正常生理狀態,導致其發生變態反應[1]。患者主要會表現為鼻癢、鼻塞以及噴嚏等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發生頭痛和頭暈的癥狀,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隨著現代大氣污染的不斷加重,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約有1/5的人群受到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困擾。所以對其采用合適的藥物治療,是現代臨床醫學研究的重點。本次研究中,選擇本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確診為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3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將鼻內鏡手術聯合術后鼻竇沖洗應用于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中的不良反應,并對其臨床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確診為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3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單雙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中均包含16例患者;對照組中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齡為16~52歲,患者平均年齡為(21.6±7.3)歲;研究組中包括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齡為17~55歲,患者平均年齡為(22.1±7.9)歲。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于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并且在就診時均處于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發作時期,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未采用其他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排除所有患有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方案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并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進行治療。醫生首先應當對患者較為明顯的局部解剖變異狀況進行處理,做好患者的鼻中隔偏曲矯正工作,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癥發展狀況進行鼻竇開放,使患者的病變鼻竇開口盡可能擴大,但不影響患者的治療。患者鼻竇開口完成后,對患者鼻腔內的真菌團塊進行徹底清除。在患者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竇腔黏膜充血水腫以及增厚的情況,所以在常規狀態下可以選擇不切除。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抗生素,對感染進行規避。
研究組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在術后1周內采用碳酸氫鈉注射液經鼻內鏡進行鼻竇沖洗,并且應用鼻腔沖洗器應用0.9%氯化鈉溶液對患者進行鼻腔沖洗,每日沖洗1次。
所有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均進行靜脈抗生素滴注,并口服潑尼松,避免感染的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或是SPSS 19.0處理,其中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用率的形式表達,數據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檢驗,若P<0.05,則證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1.4 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在治療完成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竇腔引流通暢,未見膿性分泌物;有效:患者在治療完成后,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竇腔引流通暢,檢測到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好轉,將引流堵塞,檢測大量膿性分泌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3 討論
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是目前臨床上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就目前來說,臨床治療通常采用糖皮質激素吸入方式進行治療[3]。目前對于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目的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控制,緩解患者的臨床過敏癥狀,再改善患者的鼻粘膜功能,避免鼻炎反復發作,從而起到控制病情的目的[4]。但是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受影響因素較多,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往往難以使患者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鼻內鏡手術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治療方案,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這種手術方案能夠保證在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完全清除的同時,改善了患者的鼻腔鼻竇功能,同時也能夠將患者的鼻腔解剖變異進行糾正,促使患者鼻腔鼻竇進行正常引流[5]。在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鼻竇沖洗,其主要目的是清除手術難以完全清除的真菌團塊,通過鼻內鏡對殘留真菌進行發現后,進行深入清除,選用碳酸氫鈉注射液,對患者的鼻竇進行沖洗,能夠減少真菌反復生長的狀況,同時在術后對患者應用相應的抗感染治療,也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從而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鼻內鏡手術時,由于患者的不同癥狀表現可能會在鼻腔內出現多種分泌物和血液,而內鏡在探查過程中,其鏡端易被分泌物和血污染,從而影響視野,這要不斷地清除血液及分泌物,方可保持視野清晰。同時醫師還需要進一步熟悉鼻、鼻竇的解剖與鄰近重要器官的解剖聯系,方可避免產生嚴重的并發癥。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鼻內鏡手術聯合術后鼻竇沖洗對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起效較快;對于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來說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潔.鼻內鏡下手術結合術后鼻竇沖洗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6):29-30.
[2] 李紅義.鼻內鏡下手術結合術后鼻竇沖洗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療效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8):17258.
[3] 潘宇紅.鼻內鏡下手術結合術后鼻竇沖洗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療效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05(24):84-85.
[4] 常國偉.鼻內鏡聯合術后鼻竇沖洗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的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03):503-504.
[5] 李華娟.鼻內鏡下手術結合術后鼻竇沖洗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2):221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