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
【摘 要】 痛經是月經期婦女常見的病癥,多指在月經期到來之前或之后1周左右時間內,患者出現小腹疼痛或者腰骶部疼痛,癥狀嚴重時還會伴有惡心嘔吐、手足闕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等情況,嚴重影響經期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痛經在中醫屬于“經行腹痛”的范疇。痛經有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之分,本文作者主要探討原發性痛經的中醫治療[1]。原發性痛經患者不存在生殖系統的器質性病變,多見于14~25歲青春期少女。近年來,中醫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較佳的效果。十幾年來在婦科原發性痛經患者的治療中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綜述如下。
【關鍵詞】 原發性痛經;中醫治療;綜述
[Abstrac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es related to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recent year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including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acupuncture,moxibustion,foot bath,acupoint application,aeupoint injection,massage and other method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has significant effect,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view
1 中藥治療
陳冬梅等[1]采用姜黃溫經顆粒治療80例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患者,對照組采用布洛芬緩釋膠囊治療。藥用姜黃10g、阿膠6g、當歸10g、川芎6g、麥冬10 g、半夏6g、吳茱萸6g、肉桂6g、黨參10g、甘草6g、桂枝6g。日1劑,免煎顆粒,開水200mL沖,分早晚2次飯后0.5h溫服,于經前7天始服用,10天為1療程。結論:姜黃溫經顆粒可以緩解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患者的疼痛,效果較好。
2 中藥結合艾灸、耳穴貼壓
郭焱等[2]主要研究少腹逐瘀湯聯合耳穴壓豆在34例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應用,文中將所選患者進行辨證分型,根據具體病情對該主方給予加減。其耳穴壓豆的具體方法,主要是在子宮、內分泌、交感、神門、卵巢、盆腔、肝等耳穴處貼壓,每日按壓3~5次。該研究結果顯示34例原發性痛經患者中治療總有效率為97.05%,治療有效。王秀霞等[3]以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少腹逐瘀湯聯合艾灸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達68.8%,與對照組比較有效率明顯較高。且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漿PGE2水平,結果顯示少腹逐瘀湯聯合艾灸治療患者的PGE2水平明顯下降。少腹逐瘀湯的組方多為溫通之品。趙晶等[4]先取耳穴子宮、內生殖器、內分泌、神門、皮質下、肝、脾、腎等,行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壓耳穴,后用梅花針叩刺三陰交(雙)、關元、氣海穴,治療原發性痛經32例。結果總有效率90.6%,痊愈率50.0%。
3 中藥內服外敷
鄭瓊等[5]研究自擬痛經方在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應用,該方劑的主要成分為當歸、川芎、細辛、吳茱萸、沒藥以及桂皮等,與僅給予布洛芬片口服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該自擬痛經方治療組患者的有效率高達97.5%,明顯高于布洛芬片治療組的87.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
4 推拿治療
陳偉飛等[6]探討柴胡疏肝散方劑聯合穴位按摩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臨床療效,選用月月舒沖劑為對照研究。所選患者均完成3個月周期治療,結果顯示柴胡疏肝散方劑聯合穴位按摩組患者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譚維選等[7]采用整脊推拿配合振腹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采取俯臥位,先進行整脊手法治療,時間約15min,再采取仰臥位,進行振腹療法治療,時間約20min,月經前1周開始治療,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
5 中藥外治
明荷等[8]采用藥泥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藥泥組成:川芎10g、附子5g、肉桂10g、干姜10g、當歸10g、五靈脂10g、丁香5g、月季10g、延胡索10g、陳艾10g。上藥相合研末與天然蜂蠟、火山礦物泥、電氣石粉等按比例混合后制備使用。總有效率93.75%。曲展等[9]研究少腹逐瘀顆粒聯合中藥足浴在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以單純足浴、單純少腹逐瘀顆粒為對照組,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0.00%、單純足浴組有效率為82.14%、單純少腹逐瘀顆粒組有效率為78.58%,組間比較顯示聯合治療組療效較另兩組均較高。
6 針灸治療
劉志霞等[10]將80例寒凝胞宮型原發性痛經患者于月經前3天開始溫針灸治療,至月經來潮第3天結束,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5%。楊鑫泰等[11]對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進行辨證分析,采用“熱則清之,治從少陽陽明;寒則溫之,治從肝腎”的原則,施以針灸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王國建[12]對獨取厥陰經腧穴和傳統辨證取穴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進行療效分析。治療組:獨取手、足厥陰經腧穴針灸治療;對照組:以傳統辨證取穴針灸治療,10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效果明顯,總有效率90.0%。梁云武[13]通過回顧性隨機研究,選取6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比較不同類型艾條懸灸法的療效差異,其中觀察組實施改進后的雀啄懸灸,對照組采用臨床常規的雀啄懸灸。以關元、三陰交穴為主穴,每個穴位艾灸時間為3min,2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療程結束后發現,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療效存在顯著差異。陳世萍等[14]將肉桂、附子、吳茱萸、當歸、白芍、川芎、冰片、延胡索、生五靈脂制成粉末,均勻鋪撒在以督脈線上大椎穴—腰俞穴連線為中心、向左右兩側延至膀胱經第一側線的區域,在中藥粉末上鋪一條薄紗布,在紗布上鋪置姜粒,在姜粒上選督脈線、雙側膀胱經第一側線放置艾柱。點燃艾柱,讓其充分燃燒完后,再換1 壯,每次灸3壯。以上方法在經前第5天開始治療,每3天1次,于經期第3天停止,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觀察發現鋪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效果優于單純口服美洛昔康分散片。職良喜[15]研究浮針療法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應用,以口服吲哚美辛腸溶片應用組進行對照研究,共選擇120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浮針療法主要選取穴位為三陰交穴,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有效率、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以及治療起效的時間。研究結果顯示,浮針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5.0%,顯示浮針治療組有效率明顯較高。而浮針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疼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此外,浮針治療組患者的起效時間在3min以內,而吲哚美辛治療組起效時間可達30min,差異顯著。孫東華等[16]研究平衡針療法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應用,共選取研究對象67例,選用28號3寸毫針。具體用針方法為先向前方平刺,針尖刺入皮下2寸左右,后上下提插3次,然后出針即完成。經過平衡針治療后,患者治愈41例、顯效21例、有效5例,可見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100%。劉玲玲[17]研究火針療法在痛經患者中的應用,主要取穴為關元、次髎(雙)、十七椎。并根據患者的具體辨證分型選擇配穴。其中寒濕凝滯型痛經患者,采用主穴配中極、三陰交、地機、腎俞。氣滯血瘀配:氣海、太沖、三陰交。氣血虛弱配:腎俞、命門、足三里以及中脘穴。肝腎不足型痛經患者,采用主穴配肝俞、腎俞、血海、足三里。所有患者均在月經前3~5天開始治療,以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結果提示治療有效率為94%,療效較高。
黃俏敏[18]運用針刺腹部穴位:氣海、關元、中極、水道(雙)、中脘;配下肢穴位: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同時配合紅外線燈照射下腹部。每日1 次,治療5次。取背俞穴(如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俞、關元俞、次髎等)拔罐,留罐10min。所選患者均在月經前1周左右開始治療,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3次。對照組:月經前1周有小腹疼痛開始口服吲哚美辛腸溶片。均治療3個月經周期。兩組比較,針罐結合組明顯優于口服吲哚美辛腸溶片組。任淑芳[19]取穴以天樞(雙)、關元、血海(雙)、三陰交(雙)、腎俞(雙)為主,辨證配穴,穴位埋線治療原發性痛經80例。結果:有效率98.7%。齊燕杰[20]研究維生素K3注射三陰交穴位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治療,以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每側穴位注射4mg。結果治愈70.00%;顯效11.67%;有效13.33%;無效5.00%。張荻[21]研究針刺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應用,主要選取主穴為太沖、曲泉、三陰交、氣海、胸脅。根據患者合并癥狀選取不同的配穴,伴有乳房痛者,可加外關、肝俞穴位;合并惡心嘔吐者,可加內關、足三里;合并小腹劇痛者,可加次髎。治療均在月經3天開始,每天針刺1次,每次月經期治療5次,共治療4個月經周期。結果顯示治療前患者疼痛評分為6.5分,經過治療后針刺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2.8左右,疼痛明顯緩解,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1.4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68%。王澤濤等[22]認為針刺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即針刺可使中樞神經系統釋放很多神經介質,阿片肽、5-羥色胺、乙酰膽堿及腦內腎上素等。
7 其他療法
王筱鋒等[23]探討火攻療法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的療效,主要采用乳香、沒藥、木瓜、元胡、紅花、川芎、羌活等中藥,先在50度左右的白酒中浸泡2周。治療時將紗布浸入藥酒,點燃然后迅速將紗布扣于八髎穴和神闕穴,保持2~3s。結果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達93.55%,效果較佳。
8 結論
痛經是婦科疾病中常見的病癥,亦是病情頑固難以治愈之癥。綜上,可知痛經的治療方法諸多,且其治療原則主要是通則不痛、榮則不痛。總之應用中醫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較廣泛, 方法簡便, 易于操作,宜于推廣。雖然中藥治療痛經療效較佳,對機體的副作用較小。且中醫治療講究標本兼治,從根源上進行治療,效果更佳。但中醫治療亦存在一定的缺點,如湯劑藥味多辛、苦難飲部分患者治療依從性不高。又如中藥湯劑煎煮方法耗時費力等均影響中醫治療效果。因此,需在驗方、效方做成更為方便患者的劑型,或在穴位治療原則上進一步規范。
參考文獻
[1] 陳冬梅,郭勝.姜黃溫經顆粒治療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09):1029-1030.
[2] 郭焱,金季玲.中藥結合耳穴貼壓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2,32(03): 295-297.
[3] 王秀霞,梁玲,薛會靈,等.少腹逐瘀湯加減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32例[J].環球中醫藥,2012,05(03): 221.
[4] 趙晶,趙麗媛,王蕊,等.耳壓配合梅花針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03):38-40.
[5] 鄭瓊,呂蒙.自擬痛經方與敷臍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原發性痛經40例[J].醫學信息,2012,25(03):343.
[6] 陳偉飛,金玲華.中藥內服配合按摩治療原發性痛經3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08):569.
[7] 譚維選,李義,蔣松華,等.脊推拿配合振腹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觀察[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7,40(03):312-314.
[8] 明荷,謝寒.藥泥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5,13(12):19-20.
[9] 曲展,李紅梅.中藥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顆粒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86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09(05):40-41.
[10]劉志霞,龔旺梅,劉志宏.溫針灸治療寒凝胞宮型原發性痛經8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3,45(09):120-121.
[11]楊鑫泰,楊尚霖.針灸治療痛經臨證心得[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09):1533-1534.
[12]王國建.獨取厥陰經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J].吉林中醫藥,2010,30(08):709-710.
[13]梁云武.改良型雀啄灸治療原發性痛經3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0(02):130.
[14]陳世萍,王敏.鋪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24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10):753.
[15]職良喜.浮針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隨機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01):18-21.
[16]孫東華,李曉春.平衡針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67例[J].中國社區醫師,2008,12(24):53.
[17]劉玲玲.火針治療婦女痛經50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02):32-33.
[18]黃俏敏.針刺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療原發性痛經32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09): 670.
[19]任淑芳.穴位埋線治療痛經80例[J].中國針灸,2009,29(05):374.
[20]齊燕杰.維生素K3穴位注射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探討[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9,07(05):28-29.
[21]張荻.五行音樂療法配合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4,06(01):39-40.
[22]王澤濤,彭煉,歐陽峰松,等.針灸治療痛證選穴配方及針刺鎮痛的作用機理.長沙醫學院,2007,12(25):24-27.
[23]王筱鋒,朱倩.中醫特色火攻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31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