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飛
【摘 要】 目的:探究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采取護理風險預警監控產生的作用。方法:選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入本院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3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取護理風險預警監控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88.75%)(P<0.05);觀察組2例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其發生率為1.25%,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7.50%),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護理風險預警監控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對患者下肢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的可靠性以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風險,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參考。
【關鍵詞】 護理;風險預警監控;下肢靜脈血栓;預防;應用
下肢靜脈血栓屬于一種周圍血管疾病[1],由19世紀醫學家魏爾嘯提出的靜脈血栓形成因素為血液滯緩,靜脈壁受損以及靜脈高凝狀態三方面,一般來講左下肢形成血栓的可能性遠高于右下肢,嚴重時下肢靜脈血栓可能延伸至心臟方向的下腔靜脈[2],使靜脈瓣膜功能障礙而堵塞腎靜脈引發腎衰[3],或者是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而采取措施防止靜脈血栓或者阻止進一步延伸顯得尤為重要。護理風險預警是順應而產生的一種動態全過程監測方式[4],同時分析并預警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護理不良等事件,從而一方面保證對患者護理工作的正確有效進行,一方面為預防不良事件發生做出預警避免出現。本研究選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入本院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3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入本院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320例患者,患者來自腦外傷術后,腦出血后,腦梗塞后,以及骨科手術后的臥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100例,女性60例,年齡為37~85歲,平均年齡為(54.3±10.8)歲,腦外傷術后25例,腦出血術后53例,腦梗塞術后30例,骨科手術后52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00例,女性60例,年齡為37~84歲,平均年齡為(55.7±11.2)歲,腦外傷術后23例,腦出血術后50例,腦梗塞術后32例,骨科手術后5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種類等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取得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執行。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健康宣教、禁忌囑咐、功能鍛煉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取護理風險預警監控,對于患者的護理嚴格按照《醫院下肢靜脈血栓預防指南》實施,每天必須做詳細記錄。總結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干擾護理有效性的因素以及護理遇到的問題,護士長定期收集問題進行開會討論研究從而積極找到解決辦法。完善《下肢靜脈血栓高危因素評估表》,要求記錄有患者的病史,發生創傷部位、程度、不良反應、過敏史等。對患者的評估每3天進行一次。將評估結果分等級并做出不同顏色的統計方格,本院評估值總分50分,得分愈高情況越嚴重,0~24分為低風險綠色,25~34分為中度風險黃色,35~50分為高風險紅色。若患者出現黃色時應當提高警惕立即上報醫師進行必要措施的采取。低度風險預警時做好對患者的宣講教育以及護理工作。根據患者每次的評估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干預,交接班與病情記錄需要銜接好,待預警解除之后做好記錄,修改預警信息。
1.3 評價指標
經過不同方案護理后的兩組,對其護理后患者的滿意度及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的情況進行統計比較。
1.4 結果處理
本研究對研究數據分析采用的是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n,%),χ2檢驗,用n表示,統計結果顯示P<0.05,則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經護理后,其112例為滿意,48例一般,不滿意的患者0例,其滿意度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8.75%)(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經護理后其下肢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皮膚偏黃及下肢腫痛的患者各為1例,而對照組分別為5例和4例,且具有3例為深靜脈無壓痛,對照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為7.50%;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護理風險預警監控是一種實時觀察記錄患者體征病灶發展[5],對整理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以評估患者的病況發展,做好對惡化發展情況的提前預警[6]。本次研究中通過采取對骨科術后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護理風險預警評估,從而使護理的進行更細致完善,同時提前做好預警避免病情向不可控制發展。有研究顯示[7],進行針對下肢靜脈血栓護理風險預警之后可使患者臨床癥狀評分顯著降低并提高滿意度。
本研究發現,進行護理風險預警評估的觀察組,經護理后,其112例為滿意,48例一般,不滿意的患者0例,其滿意度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8.75%);觀察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25%,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護理風險預警監控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對患者下肢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的可靠性以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風險,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 丁真奇,馬寶通,馬信龍,等.創傷骨科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篩查與治療的專家共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2(15):1014.
[2] 吳茜,龔美芳,田梅梅,等.住院患者護理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的建立及應用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05):581-584.
[3] 徐鑫,曹衛軍,倪健.住院結核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6(05):66-69.
[4] 陸蕓,馬寶通,郭若霖,等.骨科創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07,27(09):693-698.
[5] 杜培澤,孫海波,孫聰毅,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種因素的臨床分析和研究[J].重慶醫學,2015,44(09):1265.
[6] 董曉娟,石海萍.結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01):130-133.
[7] 陳樂珍.護理風險預警監控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3):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