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月
【摘 要】 目的:研究胺碘酮和普羅帕酮對心律失常進行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所有選擇的研究對象均為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選擇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進行分組,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個組別,每組患者均為44例。為對照組患者選擇采用普羅帕酮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選擇采用胺碘酮進行治療,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效果。結果:對兩組患者治療心律失常的總有效率進行比較,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軟件檢驗得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評價和比較,兩組患者之間的不良反應癥狀發生率不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選擇采用胺碘酮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普羅帕酮,從治療的安全性角度來看兩種藥物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所以臨床在對患者治療時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
【關鍵詞】 胺碘酮;普羅帕酮;心律失常
近年來,因為人們工作壓力的不斷提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的增高,心律失常是臨床十分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嚴重的時候會導致心律失常情況發生,甚至會使患者出現休克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對患者治療時不合理的用藥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心律失常發生的風險,為患者科學合理地選擇藥物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采用胺碘酮和普羅帕酮對心律失常進行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并評價兩種藥物治療患者的安全性,現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的對象是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接收并治療的心律失常患者,本研究選擇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采用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44例。對照組患者當中,男女比例為21∶23,平均年齡為(58.6±11.4)歲;本研究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2∶22,平均年齡為(60.2±12.4)歲。所有患者經臨床檢驗均被確診為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胸悶氣短癥狀,存在心悸等相關情況,經過影像學檢查,患者確診為心律失常,本研究選擇患者不存在藥物過敏史,并且排除有心肌梗死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檢驗,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本研究的對照組患者選擇采用普羅帕酮進行治療,藥物選擇的劑量為1.0~1.5mg,將其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當中進行稀釋,然后在5min之內為患者進行肌注,必要的時候,每間隔20min,對患者重復進行1次注射,總劑量需要控制在210mg,之后改為0.5~1.0mg/min進行靜脈點滴。對于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選擇采用鹽酸胺碘酮進行治療,選擇的劑量為0.4~0.6g,每日對患者進行2~3次的治療,連續對患者進行1周的給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以改為每日為患者進行0.2~0.4g的維持治療,并且逐漸的減少藥物的劑量,直到對患者停藥為止。對于本研究兩組患者連續治療5周作為1個療程,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并作比較。
1.3 觀察指標
根據心律失常的判定原則,如果患者經過治療以后,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消失,患者心臟的各項檢查恢復正常,患者的心臟相關情況改善超過60%,持續發作時間縮短,生命體征得到恢復,表示患者臨床治療顯效;如果患者經過治療以后,臨床癥狀和相關體征有所改善,患者的心臟檢查的各項指標得以改善,生命體征趨于正常表示患者治療好轉;如果患者治療以后相關的情況,沒有達到顯效和好轉的標準,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緩解,表示患者治療無效。
同時對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已統計軟件檢驗,采用IBM SPSS 26.0檢驗兩組患者的各項數據,同時采用卡方值(χ2)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數據之間以P<0.05為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治療心律失常的總有效率進行比較,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軟件檢驗得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評價和比較,觀察組3例,對照組4例,兩組患者之間的不良反應癥狀發生率不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
3 討論
心律失常的臨床是一種心肌功能障礙的病情,患者主要表現是存在胸悶心慌和乏力等癥狀,其主要表現是患者心臟沖動節律起源部位和沖動傳導速度以及傳導途徑等都出現了異常。心律失常會引起患者出現心率持續性的加速,快速心律失常進展較快,而且患者存在血流動力學紊亂,癥狀會誘發患者出現心力衰竭,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風險。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做好抗心律失常治療,這顯得尤為重要,胺碘酮和普羅帕酮是對心律失常進行治療的常見藥物。本研究針對于此主要分析和比較胺碘酮、普羅帕酮對心律失常治療的安全性和效果,從結果中能夠證實胺碘酮對心律失常進行治療效果更好,而兩種藥物對患者治療時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2]。胺碘酮是第三類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在對患者治療的時候,能夠經心肌細胞內的血液濃度升高,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延長動作電位發生時間。而普羅帕酮是一種高效的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藥物,它能夠對于患者的鈉離子內流進行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收縮及速度的傳導[3]。綜上所述,對于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選擇采用胺碘酮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普羅帕酮,從治療的安全性角度來看,兩種藥物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所以臨床在對患者治療時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劉榮魁.胺碘酮與普羅帕酮治療心律失常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05):62-64.
[2] 王煜.雙黃連對烏頭堿中毒致心律失常治療作用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11(20):1866-1867.
[3] 馬曉甜.肺癌單側全肺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8(0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