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娟 王珂 白羽
通貨膨脹態勢依然在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便,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又不斷影響著商品的供需矛盾,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有助于本企業生存發展的存貨計價方法尤為重要,而且必須對公司內部的會計工作做出及時改變,減少其負面影響,努力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服務于企業的內部決策者和外部的關系人員。
一、存貨的五種計價方法
我們選取存貨來研究分析通貨膨脹對財務會計中資產的計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的原因大致分為三點:第一,存貨是企業擁有的首要資產之一。第二,企業持有的股票的波動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觀經濟的波動。第三,經濟環境的情況不斷變化,企業也會根據當時的環境來調節存貨投資水平。
現行會計制度規定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項目應當把各類存貨賬戶的期末余額匯集起來進行分析之后填寫,以此反映存貨的實際成本。在企業會計系統中列出各種存貨計價方法,比如個別計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計劃成本法等。在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存貨永遠都在流動,倉庫中的存貨持續地發出,新的存貨也在不斷的獲得,所以同樣的存貨其市價或生產成本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發出存貨時依照哪個時間購進的價格或者單位存貨的生產成本來計算就變成了一個務必要解決的難題。
下面介紹五種存貨的計價方法的具體內容以及它們的長處和不足:
(一)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假設存貨成本流轉與移動與實物流轉與移動無異,根據存貨特點辨別后判斷、確認每次發出和期末結存存貨分別屬于哪一購進批次或生產批次 ,分別按其購進時或生產時記錄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每一批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成本的方法。計算方法合理,工作量大,適用于特殊項目生產和儲存的存貨和相互不能替換的存貨。
(二)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在存貨購進、發出和結存時,按預先制定的成本計價,增設成本差異科目,記錄并結轉按現行價格的成本與制定的成本的差額,會計期末時將發出存貨成本以及結存存貨成本調整成實際成本。有效提高了存貨管理水平,但在企業中不常用。此方法要求公司相關部門對當前市場經濟情況有絕對透徹的分析,及時掌控前沿信息,關注物價漲幅,還需充分參考同類存貨過去的實際成本。通脹時,這種方法所預先制定的的存貨成本與實際成本很可能出入很大,故不適用于物價波動較大的市場環境。
(三)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當月全部存貨的取得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所耗費的總成本的和,除以本月所有購進貨物數量和月初存貨數量之和,可得出單位存貨成本,得到本月出售的存貨成本及會計期末時庫存成本的計算方式。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出的購貨成本介于一個月內每次購貨發生的成本的最高值最低值之間,計算簡便,易使用,且用此方法算成本不易被操縱。但僅在會計期間結束,才確定存貨成本,不能隨時提供庫存情況、及時反映庫存成本,不利于日常管理,此外這樣得到的存貨成本與市場上實際的存貨成本會存在差異。
(四)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每次購進貨物的取得成本與倉庫中原來的存貨所耗費的成本之和,除以每次購進貨物的數量加之倉庫中原來的存貨的數量,再以此為基礎得出加權平均成本,據以成為在下一次進貨之前計算每次發出存貨成本的依照。管理人員能實時掌握存貨實際庫存結存狀況,每次購進存貨的單位成本和購進之前倉庫中存貨的單位成本對每次發出存貨時存貨成本產生的變化,分別與購進存貨的數目與進貨前庫存數目之和成正相關,故得到的發出存貨成本較為客觀,與實際情況基本無差別,在市場實際價格升降時,得到的結果比較平均,使發出的存貨成本有效分攤。但計算繁瑣,一再地計算移動單位存貨的平均成本,使對存貨的核算過程變得非常繁雜瑣碎。
(五)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的詳細操作是:首先依據存貨的期初結存的單位價格來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原有的庫存全部發出后,再按照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位價格來計算出售的存貨成本,后面依照前面的做法,就可以得到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的成本 。FIFO計算的庫存成本與當前實際價格相差無幾。但是當購買比較頻繁時,工作量就會增大,在自由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各種商品的價格總是會有所波動的。當價格上漲時,將過高的估計目前的利潤與存貨價值;相反,價格下跌時將被低估。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由于商品的價格快速升高,先購入的存貨的成本就會比較低,而后來購入的存貨成本較高,在這種情況下的發出存貨的價值就會比現行的價值低,因此,商品的銷售成本低,但是期末存貨成本高。然而,產品的售價是按現行價格計算,所以收入就會較高,配比原則就不適用于此時的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以此方法計算得出的利潤就會偏高,造成虛增利潤,實質為“存貨利潤”。所以這種方法適用于市場價格水平比較穩定的環境,不適用于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中。(作者單位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