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欣曄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教育事業處于根本地位,新的時代發展趨勢對素質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小學凈入學率已經達到99.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教育普及度已經超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也得到明顯提升。在此情況下,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也被凸顯出來,從小打好基礎,是學生素質能力成長的關鍵。
一、“十九大”報告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指導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工作報告中,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行了全方位的工作部署,強調教育事業是民族復興和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并提出“深化教育改革”“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對于小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應在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深入落實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提高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視,加快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核心,更加高效、全面的開展學生行為習慣教育和培養工作。根據黨的教育方針,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與落實。從小學階段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強化小學體育、藝術等教育教學工作,并將教育與社會實踐、生產勞動等緊密聯系起來,倡導“以知促行”和“以行促知”。
二、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
從國內外的現有研究成果來看,許多著名的教育專家、學者都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自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以來,素質教育一直被擺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強調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要關注于學生的身心成長,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應立足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激發學生自強的愿望,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自強的能力。這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建設也有重要影響。應在“十九大”精神和先進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水平,引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引導學生明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對自身成長的意義
在一個人的少年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可以像天性一樣不容易改變。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形成時期,在此階段開展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學生一生的行為發展都有重要影響。而且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不是一味用規則去約束,而是要在學生自己認清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重要性的基礎上,自發的去鍛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教育則是為學生提供的指導和練習的機會,使學生可以采用科學的行為習慣培養方式,實現良好行為習慣的固化。因此,在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中,首先要加強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和幸福。
(二)建立良好行為習慣標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
小學生仍處于少年兒童時期,自身認知能力和判斷力有限。一些在成人眼中能夠輕易分辨的是非對錯,放在小學生群體中,卻難以做出分辨和選擇,因此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制定統一、明確的行為習慣標準十分重要。良好行為習慣標準可以為學生自主鍛煉行為習慣提供指導和方向。在此方面,教師應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標準為基礎,通過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采取詳細列舉、正反面列舉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良好行為習慣的識別能力。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主動遵守相關行為規則,幫助學生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
(三)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激發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愿
在開展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方式方法的選擇十分重要,同時應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讓良好行為習慣稱為一種“主流”、一種“時尚”,形成人人爭做良好行為習慣標兵的積極氛圍。首先應發揮思想品德課、班會課以及體育教學、美術教學、音樂教學等主陣地,將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多元化內容,引導學生強化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意識,掌握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開展升國旗、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等活動,在校園范圍內,加強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宣傳工作,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時刻提醒學生提高注意,及時糾正不良行為習慣。此外,還要將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從尊敬長輩、不浪費糧食、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小事做起,逐步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四)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作用
一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在開展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應確保教育教學的全面性,避免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強調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讓學生接觸到不良行為習慣,導致教育成效受到影響。因此,要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作用。首先應發揮學校教育資源優勢,通過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滲透正確的行為習慣教育方法。此外,教師應為學生樹立榜樣,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家庭教育中,也要避免將不良的行為和習氣傳遞給孩子,同時做好社會教育,讓學生養成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主動拒絕沾染不良社會習氣。全方位保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通過對其重要性進行分析,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改革,促進“十九大”精神在具體教育工作中的落實。在此基礎上,通過掌握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點,全面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高有效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