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 姚遠 李昂 馮愛云
一、前言
安徽花鼓燈是流傳于安徽淮河流域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是漢族民間舞代表之一,它起源早,有著悠久的歷史。花鼓燈因其地區的不同,它的風格也各異,各具特色,在花鼓燈中有兩大角色,女子角色叫做“蘭花”,男子角色叫做“鼓架子”。很多鼓架子動作與技巧是借鑒了武術、戲曲、雜技等的風格特色和技術技巧,加以提升鼓架子的藝術魅力,提升安徽花鼓燈的舞蹈美。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它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的發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武術與舞蹈,武術與曲藝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武術同時對繪畫、書法及文學藝術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進一步說明了武術的重要作用,在中華民族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二、安徽花鼓燈與武術的同源性分析
1.安徽花鼓燈的產生與發展
民間舞蹈安徽花鼓燈正是由民間淳樸而真實的動作創編而來,它是對生活中勞作動作和動物形象動作的提煉,加以提升其舞蹈韻味,用以閑暇時消遣娛樂。這些表演者不存在嚴格教學與教育的關系,沒有專門的老師進行花鼓燈的傳習,完全出于自娛自樂,在這種耳濡目染的花鼓燈表演環境中,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跳花鼓燈、玩花鼓燈、唱花鼓燈、打鑼打鼓、翻跟頭等花鼓燈的一些表演內容與動作。那些老花鼓燈表演藝人便對這些年輕的孩子進行指導與改正,并選出優秀的孩子帶領他們參加花鼓燈的演出、表演。就這樣一代培養一代,花鼓燈便能更好地流傳了下來。
2.武術的產生與發展
武術產生于人類的原始社會,它正是由于人類發展,在原始社會的惡劣環境條件下,人類自身要想著生存,就必須與山林中的野獸而進行斗爭,從而獲得生存。在唐宋年代,武術的套路、搏斗、技能技術也獲得了初步發展;武術發展的頂峰期是在明清時期,武術獲得了多樣化的發展,不同的流派形成,武術中技術技能的不斷完善與提升。
3.安徽花鼓燈與武術的同源性分析
舞蹈與武術有著相同的血緣關系和相互促進的關系。中國舞蹈的發展與武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的“舞”、“武”曾經可以通用,有著舞武交融的說法,舞蹈中表現著武術的氣勢,舞蹈中展示武術的動作,舞蹈中存在著武術的成分;在武術中,也有“武舞”,武舞指的是統治者為了更好的對將士進行訓練以及戰勝敵人歸來之時進行慶祝、祝賀的目的,而將傳統的武術動作和技術技能加以改創出人體的各種活動方式,從而形成了一種融合武術、歌、舞、神話等為一體的獨特的技術。在古代有軍事武術技術和民間武術技術,軍事武術注重斗爭搏殺的效果,而民間武術則是在搏斗的基礎上增加了強身健體和表演藝術的成分。所以,武術與舞蹈有著交融的關系。安徽花鼓燈與武術都是對生活生產的勞動動作的提煉,然后花鼓燈加以舞蹈藝術元素,提升其娛樂慶祝的韻味,武術則是加以格斗,實用,搏殺的功能,使其達到保護,健身的功能。在花鼓燈鼓架子中“打虎式”便是老藝人們對于保護自身,跟野獸進行斗爭而提煉出的技能動作。在探討安徽花鼓燈與武術同源性,共性研究中,會發現安徽花鼓燈與武術,戲曲,雜技等藝術有著很大程度的淵源關系。
三、鼓架子中的武術元素分析
1.基本手型
安徽花鼓燈鼓架子手型有倆種:一種是空心拳,四根手指并攏握拳,拇指扣于食指的第二指節,拳眼朝上,下面小上面大,手指不用緊握,拳心為空,放松狀態,整個拳的全面是平整的。第二種是平掌手,四指并攏,大拇指自然放松狀態。武術的手型手法因其流派多種多樣,所以它的手型可以分為掌、拳、勾、爪等。武術的掌是四根指并攏握拳,大拇指也是緊緊扣在食指的第二指節處,它的拳心朝下叫平拳,拳心朝向側面稱為立拳,武術的拳手型需要注意的是拳要緊緊用力握住,拳面要平整,手腕為直。武術的掌要求四根手指并攏伸直,大拇指需要彎曲并緊緊扣在虎口位置,掌心朝上和掌心朝下都稱為平掌,掌心朝前則為立掌。通過鼓架子和武術的手型,發現二者手型動作要點極為相似,只是在力度和要求上有所不同,鼓架子的拳、掌更具有一種藝術韻味,需要展示的舞蹈的動作與線條的美,而武術的拳與掌則展示的一種力度,強硬的征服美。
2.基本步型、步伐,
在鼓架子中常見的步伐有打虎式、馬步順風旗,而這些步伐與武術中的弓步、馬步、仆步極為相似,甚至一模一樣,只是二者在步伐動作上的名稱有所不同,鼓架子中的打虎式,吸取了武術中的弓步,倆腳全腳著地一腳屈膝半蹲,另一腳稍稍挺膝伸直,武術中要求的是“前腿要弓,后腿要繃,腰要挺直不能松懈”。在鼓架子中,打虎式需要作出男子的大氣,動作幅度需要大、寬,因此吸收了武術中的動作的氣勢與力度,但鼓架子動作又比武術動作增加了舞蹈的韻味,表現出了淮河一帶男子們的霸氣英武又不失詼諧幽默的形象特征,從而使得鼓架子中打虎式更有表演藝術的味道。同樣在鼓架子馬步順風旗步伐中,可以看出武術的馬步架掌,從詞面意思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在馬步的基礎上,武術的架掌是左掌穿然后抖腕在頭頂之上,手心朝上,右掌為立掌放在胸前位置;鼓架子中順風旗動作則是將左手立掌向側平舉打開,右手垂直左臂,形成舞蹈中順風旗動作。在這兩種基本步型步伐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武術動作在鼓架子中有所體現,像此類步伐還有很多,比如“騎馬蹲襠式”、“鴛鴦陣”、“里羅城”、“二龍戲珠”等等,這大大說明了安徽花鼓燈與武術密切聯系。
3.技術技巧
鼓架子是安徽花鼓燈男子角色的稱號,在鼓架子中又可分為大鼓架子和小鼓架子,而我們說的大鼓架子是指那些力氣大的表演者,主要是扛的動作,小鼓架子主要是翻轉,筋斗,舞蹈技術技巧的表演,在花鼓燈中擔任“大花場”、“小花場”和“盤鼓”的表演。說到技術技巧,在花鼓燈中主要就是“盤鼓”的表演了,“盤鼓”指的是通過結合舞蹈、武術、雜技,技巧的表演動作又加以造型的表演藝術而組織起來的表演形式。在武術動作中的掃腿動作可分為前掃腿、后掃腿,鼓架子中“片馬大掃腿”、“掃堂腿”動作便是對武術動作的提煉加以提升;武術動作“搶背”在鼓架子中常常用于地盤鼓表演中,二人的配合技巧,在地面技巧中,常見的武術技巧有烏龍絞柱、鯉魚打挺、魚躍前滾翻等一些列動作,在鼓架子單人表演或雙人配合中均有體現,且頻繁使用。武術的翻騰技術,如:側空翻、旋子、毽子。在鼓架子中常用于中盤鼓和單人鼓架子組合表演之中;借鑒武術中的小翻、虎跳前仆、出場、拉拉提、后空翻、前空翻等高難動作作為表演連接。在鼓架子表演中的二級腿組合,借鑒了武術中騰空飛腳、騰空擺蓮、旋風腳、分腿跳、單拍腳、里擺腿、外擺腿、小五腿等腿法動作,只是在鼓架子中這些技巧的名稱叫法不一樣,從鼓架子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舞中有武、舞中存武、舞中行武,體現了舞武相融的特征。鼓架子表演中許多手法、手勢在動作完成中的路線,胳膊、肩肘所用到的力度與動感都與武術極其相似,這進一步說明鼓架子與武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四、結論
1.武術與舞蹈有著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同源性,古代的“舞”與“武”相融、舞中存武、舞中現武、舞中行武便有力的證明舞蹈與武術有著同源性關系。
2.安徽花鼓燈流傳于淮河一帶,歷史久遠,淮河以北、淮北一帶在中國歷史上這里的人民都對武術有著崇尚,有習武、練舞的習慣,花鼓燈正是吸取了很多武術的藝術成分,用花鼓燈的動作,鑼鼓旋律、節奏來進行改造和融合花鼓燈動作。當地本身這種傳統與文化正是給花鼓燈與武術的融合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3.舞蹈特定動作的要求使得舞蹈與武術相互交融,從而達提升舞蹈藝術的魅力與吸引力。
4.民間舞安徽花鼓燈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僅在安徽省有著重要的文化作用,它同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之一。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傳統花鼓燈的韻味上加以創編與創新,武術動作與技巧便合理的借鑒到花鼓燈的表演中,這也大大提升了花鼓燈的藝術魅力,創新發展,這也是安徽花鼓燈能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