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龍
第一,樹立“公仆之心”,營造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為學生的良好個性發展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氣”。
學生的個性是在與他們的生活、學習環境相互刺激的過程中形成的。實踐證明,輕松、自由、民主、和諧的環境可以使人的思維、心智、個性、才能得以充分發展。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須樹立公仆之心,不存私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尊重全體學生,充分發揚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構建民主和諧的班集體,使班級建設進入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新境界。想想李鳳遐老師的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在學生犯錯誤時,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責備;當學生取得進步時,哪怕只是很小的進步,也要大聲地表揚。只要有足夠的公仆之心,班主任就一定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不以成績論英雄,那么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是那么優秀。
我在班級工作中,一直推行“班干部輪換制”,以學號為序,全班每個同學輪流當一天值日班長。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同學們的民主參與意識,提高了同學們遵規守紀的自覺性,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班干輪流制”培養出一批批“公益明星”、 “部長”之類的才人。
第二,樹立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肥沃“土壤”。
個性發展必須與集體生活、學生自治相統一:沒有個性充分發展的個人,便沒有生機勃勃的集體;而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集體生活和學生的自治生活,離開了集體生活的所謂個性發展是片面的、病態的、不良的。所以,班主任要促進學生個性良好發展,就必須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的信心、能力,使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集體之中,幫助他認識到自己與班級密不可分,與同學們密不可分,培養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的責任感,在集體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升華自我,同時也推動整個集體向前發展。我的做法是:以教育契機為點,以運行機制為面,以激勵機制為線,促進學生的個性在班集體這塊沃土里良好發展。
1.以教育契機為點
我將班中各類個性典型轉變的同學樹為榜樣,把他們的轉變過程與原因作為一個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契機。如“熱愛勞動”方面的良好個性的培養,我號召大家向“勞動之星”林錦鴻同學學習,開展勞動競賽,每周評出最佳小組。在每一組打掃完之后,我及時現場評價。結果同學們一天比一天來得早、來得齊,勞動效率也更高。我以此為突破口,根據學生的個性及才能,在班級成立了多支公益群體:保潔隊,文藝隊,籃球隊,公物組,板報組,雷鋒組… …。從此,班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積極、向上、熱情的良好個性在這種教育契機中得到發展。
2.以參與機制為面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我除了實施“班干部輪換制”,還在班級運行“貢獻值”機制——從學生的文明禮儀、勞動衛生、課堂表現、宿舍紀律、小組合作學習、比賽獲獎、傳統文化學習等方面制定貢獻值評分標準,每周一評,比比誰對班級的奉獻最大。這一參與機制使學生在個性養成方面有了各項明確的參照值,從而引導他們向著良好方向發展。
3.以激勵機制為線
“班集體應該讓學生有值得夸耀和吹牛的地方”,為了及時鼓勵、表彰同學們對班級建設付出的努力,我每周都會進行班級“明星”評比:文明之星,仁孝之星,學習之星,勞動之星,紀律之星,體育之星、公益之星、閱讀之星、奉獻之星、學雷鋒標兵、最佳值日班長、最佳組長、最佳管理員、最佳舍長、最佳宿舍。我將每周的評比結果通過“班級家校聯系卡”反饋給家長,并將其記錄在學生的成長檔案里。這樣,成長檔案就成了學生的成長路線,而激勵機制則成為每段里程的坐標,引導他們正確前行。
在一系列活動中,學生的良好個性在集體這塊沃土中得以充分發展,學生在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收獲了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的責任感也不斷增強,良好個性的養成與班集體這塊沃土形成了良好的循環與持續發展。
第三,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給學生以歸屬感和成就感,為學生的良好個性發展提供充足“養分”。
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基礎不一樣,興趣不相同,個性就會有差異。班主任必須心中有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達到以生為本的教育境界。班主任不僅要愛“小天鵝”,也要愛“丑小鴨”,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每一個學生,堅定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教育觀。因此,班主任既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還要研究不同學生的性格、氣質、意志、興趣等個性,以便讓學生在學習、勞動、比賽等活動中至少某方面有揚眉吐氣的機會和表現,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充足的“養分”。
總之,教育不是克隆,孩子們的成長軌跡不需要千篇一律,而應彰顯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在此過程中班主任應該“用心”做一個獨具匠心的園藝師,才能培育出一株株朝氣勃勃、個性張揚、形態各異、極具靈性的大自然的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