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容
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的數學著名《孫子算經》中的數學趣題。西師版小學數學六年下冊中,書上介紹了三種辦法,我想到了建模思想。小學教師在實施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水平及數學成績,除了要加強基礎教學之外,也應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思想,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識、強化能力,促使數學教學得以有效、順利的開展下去。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其中隱含了兩個條件,一是每只兔有4只腳,二是每只雞有2只腳。這道題的意思是: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每只雞有2只腳,每只兔有4只腳,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方法一:叔叔把雞和兔訓練成聽見一聲哨聲,每只雞和每只兔就縮回一只腳,叔叔發出兩聲哨聲,共縮回(35×2)只腳,每只雞的兩只腳都縮回了,剩下的(94-70)只腳就是兔的腳了。每只兔4只腳,每只兔縮回2只腳,那每只兔還剩2只腳,所以兔子數為24÷2=12(只)。 列算式:兔子只數 (94-35×2)÷(4-2)=12 (只)。
方法二:阿姨把雞和兔訓練成聽見一聲哨聲,每只雞和每只兔就用腳敲擊地板一次,每只腳只能使用一次,如果雞的腳不夠就用翅膀代替,翅膀發出的聲音與腳發出的聲音不同。阿姨發出四聲哨聲,就聽見(35×4)次聲音,減去腳發出的94次聲音,剩下的(140-94)次翅膀聲就是雞的翅膀發出的聲音。每只兔有4只腳,每只兔剛好發出4次腳聲,每只雞要發出4次聲音,每只雞只能發出2次腳聲,那每只雞就要發出2次翅膀聲,所以雞的只數為46÷2=23(只)。列算式雞只數:(35×4-94)÷(4-2)=23 (只)。
雞兔同籠這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實幾乎是沒有的,但該問題主要是體現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
變式題1:一堆沙有285噸,安排20輛貨車拉走,每輛甲貨車可拉走15噸,每輛乙貨車可拉走12噸,甲貨車和乙貨車各幾輛?這里285噸相當于94只腳,20輛相當于35頭,12噸相當于2只腳,15噸相當于4只腳。
方法一:甲貨車有(285-20×12)÷(15-12)=15(輛)。
方法二:乙貨車有(20×15-285)÷(15-12)=5(輛)。
變式題2:五年級師生春游,五年級師生共有331人,租11輛客車,每輛中巴車可載25人,每輛大客車可載39人,中巴車和大客車各租幾輛?這里331人相當于94只腳,11輛相當于35頭,25人相當于2只腳,39人相當于4只腳。
方法一:大客車有(331-11×25)÷(39-25)=4(輛)。
方法二:中巴車有(11×39-331)÷(39-25)=7(輛)。
實際上,數學建模的概念是非常廣泛的,其所涵蓋的內容也比較廣泛,一般來說,數學建模是指借助某一事物的數量或特征的影響關系,運用較為形式化的語言,來表達或概括出數學結構,對于問題的解決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年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將該思想融入其中,將對其數學思維、解題能力的形成及提升產生作用,并使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及適用性得以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