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華?陳小鳳
STEM教育,著眼于復合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被視為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成為各國優先的戰略。國內STEM教育興起之際,暴露出三大問題:
一、STEM課程的選項
目前,STEM課程“三來”:一是第三方教育研究機構或教育公司,通過海外采購或翻譯的方式,這類課程為“外來”,如“風車怪獸”“意面搭建”“ Arduino”;二是從學科課程中抽來,如“DNA項鏈” “生態瓶”等;三是從高學段乃至高?!跋聛怼钡恼n程,如“水火箭”等。
“三來”課程的結構性缺陷:技術主義傾向,脫離大多數學生的認知基礎;突出“興趣”特征,遠離學生真實生活;沒有擺脫“學科”固囿,有的局限于單一學科。
“三來”課程,不成合理體系,也不能很好地與師生的發展階段相協調、與學校的社區環境、硬件環境相匹配,更不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機會,課程十分雷同。
二、STEM課程的教學
許多STEM課堂,仍是以教師中心、傳授-接受式、學科教學的方式,講求“時間效率”,與“傳統的實驗課”極為類似,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教學方式也沒有根本轉變。
例如,在某?!八鸺闭故菊n上,第一節課“原理與組裝”,第二節課“發射與比賽”。短短兩節課,所以根本無法真正實現STEM學習:由于是配發的套件,所以火箭“整齊劃一”;由于是統一的“套路”,所以缺乏初期探索;由于是比賽“射程”,所以無視火箭發生嚴重“飄移”等衍生問題,喪失中期探索和改進機會。既缺STEM內涵,又乏探索過程。
三、STEM課程的支持
(一)STEM教師
在分科教學中成長,師范教育也沒有專門涉及STEM或PBL內容,導致我國教師在STEM教育上“先天不足”,師資遴選和培訓情況有的還很不容樂觀,一是實際教學的老師與參培老師嚴重錯位;二是培訓質量和效果堪憂,培訓教師本身的STEM教育專業素養不高,培訓就成了實驗課、學科課;三是STEM教師多為兼職或用“二線教師”來勉強湊合;四是缺乏相應的交流平臺和指導機構以促成自我提升。所以,師資成為各地開展STEM教育遇到的最大瓶頸,并衍生出諸多問題。
(二)學時設計
STEM課時普遍偏少,有的學校采用每周1節的必修形式,有的學校采用社團選修形式,全國統計下來一學期只有10來節課。
(三)學習空間
學習空間為學習者提供更為靈活的空間,以加強學習者的STEM體驗。但國內STEM教育的空間建造則差異極大,有的學校多達上千平米STEM教育空間,而有的學校擠不出一間專門的功能室。
(四)教育評價
面向未來和核心素養的STEM教育,與(過度)重基礎素養特別是基礎知識的傳統教育存在較大差異,也與現行教育的主流評價相左。支撐STEM教育的,目前主要靠領先的教育理想。
(五)政策性支持
STEM教育是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學校不能成為“孤島”,需要地方政府、公司企業、科研單位、社會團體、公眾等社會資源的支持參與協作,比如開放公司企業的工作空間、科技場館,科學家、科技人員到學校。
四、學校建設STEM課程可采取的策略
(一)真正理解STEM教育
STEM教育屬于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學生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探討,參與真實的學習情景。是一種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以跨學科專題項目為出發點的新型研究性學習和教學模式。
1.STEM選項原則
(1)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只作指導;
(2)具有興趣性和風險性,與其日常社會生活相關,具有實際意義;
(3)跨學科的,涵蓋S、T、E、M、 A、R等內容;
(4)沒有現成答案或固定答案,學生有潛在能力和資源完成,但容許失?。?/p>
(5)需要大約一周的時間。
2.STEM學習步驟
STEM課程學習過程,一般有選定項目、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動評價等六個步驟。
3.STEM學習特點
(1)驅動的問題有價值意義且重要;
(2)做中學,在嵌入核心知識的真實情景中;
(3)探究性、社會交互的學習模式;
(4)開發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和認知工具;
(5)類似于科學家的工作。
(二)讓STEM走向校本
STEM課程應從國家層面有意識地打破“外來”課程的定勢,通過融入中國文化實現本土化,再結合地方資源實現地方化,體現區域差別和地域特色;“下移”課程則要根據基礎教育的規律和課程安排,實現基礎化再造;“抽來”的課程先讓其回歸學科本位。
更重要的是,采取“引進、改造、自創”三大步,通過社會資源的支持、參與和協作,結合學校具體的師生情況、硬件環境進一步實現校本化,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成體系
頂層設計加“泥土生成”式的項目生長體系,適合學生發展階段特點,各學段間有聯系或遞進。同時,STEM課程作為“科技理工類”項目,應與“人文藝術類”項目學習并存與整合,相得益彰。
2.多層次
高低合理搭配,既有高端的3D打印、編程、機器人、人工智能,又有接地氣的花草蟲鳥、泥土垃圾。
3.多方向
全域覆蓋社會生活各大領域,如生活中的炒菜做飯、農業的栽培養殖、企業的產品開發等。
4.重適切
適度降低STEM教育的門檻,因為“大多數學生并不是自發地對STEM感興趣”,采取統一必修課程與社團選修課程結合,既有大致適合所有學生的基本項目,又有學生自主選擇的個性化項目。
5.要經濟
選擇費用相對劃算的項目,有利于STEM的常態化、大面積持續開展。
(三)重視STEM教師培養
師資乃STEM教育之本,主要通過在現有師資中“遴選”與“培訓”加以解決,并在教師編制、教研平臺、學習機會、評優晉職等各方面加以系統支撐。
總之,國內的STEM教育在實踐層面出現了項目、教學、支持三大問題,尤其是師資問題,須引起足夠重視,妥善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