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庭
一、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和倒過來推想等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學習和運用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感受了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識。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增強策略意識,靈活運用學過的畫圖策略,體會不同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價值。為進一步學習假設策略以及下一冊的轉化策略積累經驗,打好基礎。因為替換策略,其本質就是假設。
二、學情調查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嘗試過用畫圖、列表的策略整理條件;解決過用列舉、轉化等策略的實際問題。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于倍數關系的問題容易掌握。
三、設計理念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松,凸現了內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過程的活動化,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替換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等量替換的方法使原來復雜的問題轉化成較為簡單的問題。
難點:使學生明白怎樣替換及正確把握替換后的數量關系。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二)探究新知
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滿。小杯是大杯的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閱讀思考問題:
(1)你是怎樣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這個條件的?
(2)解決例1運用了什么策略?怎樣替換?為什么這樣替換?
(3)根據替換后的數量關系怎樣解決問題?請列式解答。再想想怎樣檢驗?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七、教學反思
我上這一節課主要采用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分為以下五步。
第一步,創設情境。利用獲得5顆星可以得到一面小旗,兩面小旗可以得到一張積分卡,要獲得幾顆星?這道題的設計既能給學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替換的策略,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好處,自己也要參與到學習中去。
第二步,出示例題,學生自主閱讀。
“自主閱讀”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預習提綱(或問題)的引領下,自主閱讀教材,嘗試完成練習,提出預習困惑。因此,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問題:
1.你是怎樣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這個條件的?
2.解決例1運用了什么策略?怎樣替換?為什么這樣替換?
3.根據替換后的數量關系怎樣解決問題?請列式解答。再想想怎樣檢驗?
第一個問題重點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說說對這個條件的理解。因為這是運用替換策略的前提和依據。后兩個問題主要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替換策略的本質,初步掌握等量替換的策略。因為解決問題的思路教材都已經呈現出來了,如果學生不去追問幾個為什么,只是機械模仿,生搬硬套,那么,預習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第三步,課內同伴互助。這一步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組內討論交流
課一開始,教師直接提出研究話題,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預習收獲和疑問,對小組學習提出一些要求。學生交流時,教師選擇幾個小組參與討論,傾聽學生發言,特別關注學生是否能完整說出替換的過程和解答的過程。
這一環節,以小組學習為載體,在小組長 的帶領下,小組成員分享討論的收獲。通過兵教兵、官教兵,從而達到兵強兵、整體提升的目的。所謂水漲船高,學習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了提高,又反過來促進了幫助者的提升。
第二層:小組匯報展示
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學習成果,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這一環節是展示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同時提出預習中的困惑。因為,只靠學生自己讀書和思考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所以,還需要教師的教。但是,這種教是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的。學生在預習中可能的問題有:怎樣替換?為什么要替換?替換后的數量關系是什么?怎樣檢驗等。
第三步,難點教師介入。
1.倍數關系
解決例1這個問題的關鍵,一是能夠由題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換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換成大杯;二是正確把握替換后的數量關系,從而實現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意圖。因此,當學生提出可以運用替換的策略將大杯替換成小杯時,教師追問具體替換方法,以及依據,讓學生在題目中尋找關鍵條件,并畫圖表示替換過程。完成替換后,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說說替換后的數量關系即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幾個小杯?根據這一結果怎樣列式求大、小杯容量?小杯換成大杯的替換方法也可以照上面教法進行,讓學生完整展示解題過程。
學生匯報檢驗方法后教師指出:這里的檢驗要看結果是否符合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
最后小結:把大杯換成小杯和把小杯換成大杯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它們都是先通過替換把兩種量變成一種量再解決問題;在替換過程中,要抓住等量關系進行替換;替換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策略。
本環節宗旨在喚醒學生生活中“換”的經驗,讓學生借助畫一畫、算一算,體驗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運用替換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價值,增強策略意識。這里把檢驗安排在寫答語的前面,有兩層意思:一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二是驗證替換策略的可靠性。
第四步,師生總結提升。
組織學生回顧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通過師生總結提升可以形成本節課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更加嚴密、清晰。
第五步,課堂檢測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