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彪
余光中老先生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你在這頭,我在那頭”。在外漂泊的農民工們說:“鄉愁是家里父母的粗茶淡飯,是離別時孩子的聲聲呼喊和那含淚的雙眼”。是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外出求生,將子女托付給年邁的父母或其他親戚照看。于是,留守兒童成了農村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而留守兒童又是班級中最龐大的一個群體,他們缺乏親情和正確的家庭教育,感情冷漠、沒有良好的習慣、學習成績差。這些留守兒童在教育中出現的現狀實在讓人擔憂。在農村十多年的教育經歷,我發現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關鍵是能不能管理好留守兒童,對于這樣大范圍的群體,教師不能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和幫助,要采取積極的措施關愛他們。怎樣才能教育好留守兒童,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談談自己的幾點淺見:
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時刻關注留守兒童動態
作為班主任,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了解班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礎。所以每學期一開學,我就要摸清班里哪些學生是留守兒童,確定對象后,制定具體詳細的留守兒童信息卡,內容包括:留守兒童個人信息(姓名、性別、年齡、愛好……)、留守兒童父母的信息(姓名、務工地址、手機號碼、對孩子關心程度……)、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信息(與留守兒童的關系、姓名、電話或手機號碼、對留守兒童管理情況……)。有了這一檔案,我們就可以時刻關注他們的動態,并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進行有效的教育,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證明這一檔案為我管理班級帶來了極大的益處。
二、視留守而兒童為親人,喚醒留守兒童的感情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代理監護人的照顧僅僅是滿足留守兒童的吃、穿、住,對他們學習和成長方面顧及很少。此時,老師就是他們的第二任父母,老師應該俯下身來,走進留守兒童的心靈深處,把每個留守兒童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上,教師要像父母一樣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與同伴相處的關系,分析他們的思想動態并“對癥下藥”。例如:我教過的一個活潑可愛的學生,因為要參加元旦文藝表演,她的家人擔心會影響的學習不讓她參加,導致她每天悶悶不樂,上課也總是走神。我了解后,跟她父母溝通,最后她父母同意了,但要她把學習搞好。第二天,她早早來到辦公室跟我說她父母同意了,她也保證學習活動兩不誤。看,用愛心喚醒留守而兒童的感情,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有針對性地與他交流,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和你越走越近,覺得老師值得信任,自然就會接受你的教育。
三、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溝通
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務活增加了留守兒童的負擔,他們孤獨無助,缺乏家長的輔導和教育,心理上會出現自卑、恐懼,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作為班主任,要經常和家長溝通交流,向他們匯報其子女在學校的表現,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并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并指導他們從親情、心理上關心孩子,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關心他們、愛他們。老師也要引導學生經常打電話與家長匯報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加強與父母的交流,體會父母外出打工的不得已、不容易,進而體諒父母、關心父母。
四、營造環境樹立信心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大部分留守兒童被動地學習,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將學生組織起來,成立學習幫扶組。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小組長,每天負責檢查他們學習情況和作業,引導他們互相交流、共同進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同學的關心和幫助,同時,這種和諧的學習氣氛也減輕了留守兒童的學習壓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教師不僅是家庭教育的補充者,更應該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者。在平時的學習或生活中,教師要不斷開導他們,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例如本班一位黃征同學,父母在外打工,由年邁的奶奶帶著他。他性格內向,與同學交往不多,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做作業。有一次,他拿同學的家庭作業交上來,我并沒有著急追究作業的由來,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表揚他在體育方面的良好表現,并告訴如果他連續一周把家庭作業交給我,我就選他當他一直想當的體育委員,他眼里閃過一絲亮光,握著小拳頭向我承諾他一定做到。如我所料他當上了體育委員,后來,又多次找他談心,不斷地教給他管理的方法,并在班級活動中培養他的膽量,樹立在同學中的威信,慢慢他的朋友多了,習慣好了。結果,在期末考試中,他考到了出乎我意料的好成績,也成了我管理班級的好幫手。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藍天,讓他們順利地度過這段艱難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