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李莉
【摘要】聲樂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聲樂基本技能技巧和舞臺綜合表現能力。在聲樂實踐中首先要培養聲樂學習者的舞臺感覺;其次要把握正確的舞臺風度與聲樂表演中的姿態,進而培養聲樂演唱舞臺實踐能力。
【關鍵詞】聲樂;演唱;舞臺;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聲樂演唱舞臺感覺
(一)聽覺
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歌手的演唱,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要依賴聽覺的調控。表演者通過對自己發出來的聲音的音響、音量、音高、音長、音色等進行辨別。如符合自己的要求,就須繼續堅持下去;如不夠滿足,則自動進行調整。
(二)視覺
聲樂表演者對歌聲同樣具有視覺反映。在演唱時,表演者的眼里有歌曲景與物的視象;在發聲時,表演者的眼里有聲音的色彩視象。我們通常所說的聲音明亮、聲音黯淡等都是視覺感受。從演唱技巧來說,一種美好的音色,是明亮與灰暗兩種音色的混合。實際上,視覺和聽覺有很多共同之處。如人在看風景時,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同樣,人在欣賞演唱一首歌曲時,進入聽覺區域的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這種現象稱為內心視象。內心視象經過想象而產生的。
二、把握正確的舞臺風度
舞臺風度又叫作“臺風”,指表演者在舞臺上的臺步、站位、目光、形體動作、服裝、化妝等的總稱。舞臺風度同樣是表演者氣質與修養的反映,一般具有良好臺風的藝術家都具有獨特的舞臺氣質。當我們看到歌唱家閻維文款步走上舞臺時,大多數人都會感嘆其瀟灑的外在形象與莊重的氣質。自然大方的臺風,通常能夠讓觀眾感到愉悅。若做得不夠成功,同樣會引起觀眾的反感。每一場大型演出之前,表演者都會事先進行“彩排”,為的就是能夠較好地把握臺風,達到好的表演效果。歌唱者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時,想要獲得良好的舞臺風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要準確把握演唱曲目的風格與主題。把握好作品風格是進行演唱的前提,對于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演唱時要區別對待。如演唱含蓄深沉、節奏緩慢的歌曲時,應該讓自己表現得盡量沉穩,面部表情一定要與歌詞內容相協調,整體的形體動作都要圍繞主題而展開,達到整體的和諧。在比較熱情歡快的歌曲中,演唱者的表演就相對自由,表情與形體動作都可以適當夸張,與歌曲的旋律節奏相吻合;第二,處理好上臺與謝幕的環節。上場與謝幕是演唱者與觀眾見面與告別的兩個重要環節,影響到觀眾對表演者的第一印象和最終的整體印象。上場前,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服裝,檢查是否有不合適的因素,然后以沉穩的姿態,面帶微笑地走上舞臺,注意步伐要適宜,總體上做到儀態大方、沉著自如;第三,表演過程中除了演唱之外,形體表演也要恰到好處。即形體動作一定要符合表演的實際需要,并處理好歌唱與形體的關系。
三、聲樂表演中的姿態
聲樂表演中的姿態是有效的聲樂表演舞臺實踐基本要求。聲樂表演對形體語言的要求是豐富的、多樣性的。一方面,表演者要考慮聲樂姿態的運用是否符合人們真實生活的邏輯,以此激發觀眾內心的沖動;另一方面,聲樂中的姿態要達到心理與形體兩方面的結合,即內部感情與外部動作的統一。聲樂表演中,正確有效的姿態是:兩腳分開,左腳稍前,右腳在后,兩腳跟距離約五公分,兩腿直立,平均受力。這樣既容易站穩又顯挺拔,也利于用氣。避免以下常見的錯誤站立方法:“立正”,或兩腳尖并攏,這樣既不易站穩又顯僵硬;兩腿做“稍息”狀,或者彎曲,這樣身體形態容易扭曲,形象不美觀,尤其不要兩腳平分站立,其弊端是降低身高,影響形象和用氣。
表演者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有效訓練自己的形體姿態:一是多參加一些舞蹈或體育活動,增強自身的動作靈活性、協調性;二是在演唱每一首作品時,在深入理解作品內容與含義的基礎上,再根據作品歌詞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好恰當的手勢及體態形體動作,切忌“畫蛇添足”;三是多看一些優秀歌唱家在演唱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內在的和外在的表演,積累經驗,為之己用。
四、結語
在聲樂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可以通過舞臺、通過與別人的交流、通過學習前人的精髓等,挖掘出演唱者在聲樂演唱中的表演潛能。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5.
[2]鄭茂平.聲樂表演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