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榮
正如名言所說:“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在學習中制定明確的目標,能鼓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有助于學習。這一點,尤其是對于有一定學習基礎、接受知識能力較好,但在自控力、學習方法上存在不足,導致成績在本科批次或者重點本科批次徘徊不上的臨界生,其效果不言而喻。
定下了切合個人實際、量力而行的目標,但這樣的目標,就一定容易實現嗎?這些目標其實就是“單一目標”,何為“單一目標”?即臨界生A的“英語科在7月考試中考到90分”、臨界生B的“每天6點20分起床,7點鐘到校”。這些目標,都有一個共同點:清晰、具體、小。“單一目標”貌似明確具體,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見到容易實現。從心理學角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精力守恒理論
一個人每天的精力總量是固定的,要持續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預留出足夠的精力,而單一性目標,很難讓人持續堅持。比如臨界生A說“英語科要在7月考試中考到90分”,這里的“7月考試”、“90分”都是一個極其明確的單一目標,咋一看,似乎是釜底抽薪,不給自己留后路的“絕地逢生”的決斷,但萬一沒有遂愿呢?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挫敗感?又得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心理陰霾?在這樣沮喪的心情下,如何將精力堅持到8月考試、9月考試?
(二)成就感理論
一個人的目標和標準決定著他的成就感。過多考慮長遠和全局性的目標會產生消極情緒,對堅持目標來說,這是一味毒藥。如上例提及的“遲到學生”臨界生B,且不說一下子就把目標定在“整個學期”“整個中學都不遲到”的“假大空”,意志力一般的學生,往往只會將之成為“一紙空文”。即便是單一目標“每天6點20分起床,7點鐘到校”都精確到分了,但人總有惰性性,很難長時間做到分秒不差。
(三)意志力
很多人談到“堅持”目標,往往從意志力談起,談目標、談方法。但意志力這個詞描述的只是一種表象。事實上,如果有一件事,你堅持得夠久,的確是說明你的意志力強,而不代表這就是你的意志力在起決定性作用,不是因為你的意志力強,所以你能堅持。因為,成功做到一件事,除了意志力此類精神方面的因素,還有智力、天賦等遺傳因素。
曾有一句教育名言:“只消除現象的教育,是不徹底的。”那像這種“目標雖然切合實際,但未必能實現”的現象,根源在哪呢?結合管理學、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入“范圍性目標”,也就是“可浮動目標”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先看一個有趣的心理測試:
減肥:目標數值“2-4公斤”與“2公斤”“4公斤”“5公斤”單一數值相比,哪個更容易實現?
商場購物:兩家店鋪“減價20%-40%”與“減價30%”,顧客會更傾向于哪一家呢?
在兩個測試中,都是前者占優勢。
而這兩個心理測試中所涉及的數值“2-4公斤”“減價20%-40%”這兩組數據,就是我們所說的“范圍性目標”,也稱為“可浮動目標”。而“2公斤”“4公斤”“5公斤”“減價30%”等數據,就是“單一目標”。
“可浮動目標”,比起“單一目標”,明顯是一組有一定范圍的數據群。它有上限和下限,一般的下限都是一些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而上限則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目標。而單一目標明顯沒有這個特點,它就是一個固定的、界限分明的唯一值。而可浮動目標的優勢,就體現在這里了:
(一)成就感
在可浮動目標中,當人們在完成很容易達成的下限目標后,會有很強的成就感,并會將這份成就感,一鼓作氣,繼續投入到挑戰最高的上限目標中,一再去爭取享受這種成就感。哪怕是在上限目標上很難如愿,遭受失敗都好,都不會有“一籃子打水——一場空”的挫敗失落感,反而因為有“下限目標已經實現”這一顆糖的存在,整個奮斗過程中,心情還是甜滋滋的,對自己的肯定、欣賞、信心猶在。如臨界生A,將之前的學習的單一目標“英語科要在7月考試中考到90分”,改為范圍性目標“英語科要在7月至9月考試中,考到85至90分”,時間上給了自己緩沖,從之前的一次考試擴大到三次考試;分數上85分是下限目標,比較容易實現;90分是上限目標,比較有挑戰性。因此這樣既有挑戰性又能體驗到成就感的可浮動目標(范圍性目標),就比那種既不容易達成又沒什么挑戰性的單一目標,更容易幫助臨界生A成功。
(二)打怪理論
神話小說中,在攻打不明對方實力底細的妖怪時,一開始總是先挑最弱小最容易取勝的妖怪來攻打,從而爭取自信心。同樣,無論是學習還是創作,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找到最容易且最可行的事優先來做。那“愛遲到的臨界生B”,如果把目標定位為“6點20分至6點30分起床,7點至7點10分到校”此類可浮動目標,很顯然,要堅持上限目標“6點20分”起床有點難,但再給10分鐘,即下限目標“6點30分”,這個目標顯然是最容易實現的,畢竟多了10分鐘,還是最可行的,學生也愿意去嘗試相對容易的事。
如果能在指導臨界生生制定目標上,多考慮“可浮動目標”這一細節技巧,除了幫助學生實現目標、真正獲得進步外,更是減輕了班主任工作負擔,畢竟班里有此類心理困惑的學生不少。如果班主任僅是就事論事,沒有看到問題根源所在,只是從問題的表現上入手談話,那么這樣的談話工作絕對不是僅一次,而這個臨界生也絕不是第一個或者最后一個的特例。既然同類現象源源不斷地涌現,那班主任就要考慮,是否要將這些現象抽離出來,歸納出規律——是學生的目標設置上出了問題,要指導學生制定“可浮動目標”,而不是“單一目標”。
因此,在平常教育工作中激勵臨界生,不管是在制定學習目標還是行為習慣的糾正培養目標,不該定為某一個具體的“單一目標”,而應該是一個范圍式的“可浮動目標”,這樣更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