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利
那是一節兒童畫《乘著火車去畫畫》作品展示課,同學們紛紛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到黑板上,整塊黑板貼滿了“橋梁、森林、花海”,一片風景畫讓人心曠神怡,我也不禁為自己的教學成果驕傲起來。我帶領著孩子們一幅一幅地欣賞著、評論著。突然一幅奇特的畫面映入我的眼簾:整張畫面以光禿禿的山為背景,還畫了一條五顏六色的河水,還有一團團黑灰色的不明物。“誰的作品?”我皺著眉頭問到。汪洋同學站了起來,你畫的是什么啊?我儼然一副嚴厲的施教者的模樣。孩子咬了咬唇,用無辜的眼神看著我,欲言又止。“為什么把山畫得光禿禿,水的顏色這么怪,還有一團團的黑色是什么?一定是上課沒有聽講!”我繼續責備道。“老師,我畫的水是受過嚴重污染的水,里面有太多的化學物質,彼此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所以就變的這么多顏色了,您見過黃河嗎?她的顏色就是渾濁的黃色。如果我們不注意保護環境,總有一天天下的河流都得改名叫‘臭水河了!況且不正是您要求我們繪畫時要展開想象的翅膀,畫些和別人不同的作品嗎?”孩子理直氣壯的話語,眉宇間流露出的認真而又委屈的神情震撼了我的心靈,教室里自然而然地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頓時羞愧無比。平常總把“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培養孩子的個性”當作自己教學最大的追求,而當孩子真正做到時自己卻差點麻木地充當了扼殺孩子創新意識的“劊子手”,這怎能不讓我難堪?
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處處是創新之地,時時是創新之時,人人為創新之人。”可見孩子身上的確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潛力需要我們去挖掘、去開發。作為教者,在教學中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善于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讓教學順著最佳的軌跡運行,決不能成為阻礙創新思維發展的因素。是呀,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教師擁有智慧,才能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要求學生擁有創新思維,教師自己就必需擁有一雙發現創新的慧眼。其實創新的幼芽往往是在無意中生成的,教者要能夠及時發現,并小心翼翼地呵護和扶持,牽來春風,邀來陽光,促使其茁壯成長,那么課堂教學才會真正散發出獨特的靈性和魅力!
在評價中,應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進步,認同自己,悅納自己,賞識自己,從而激發了更為持久的創造熱情,促進美術興趣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