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桂英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教學滲透著“環保”生活意識。縱觀整套小學數學教材,每冊都有大量的有關環保方面的學習內容,而且設計得恰如其分,教師如能積極引領,因地制宜,多想一些策略,學生的環保意識就會大大增強,深入“生”心。
一、善用教材,適時施教,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環保教育是使學生認識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對待環境的態度,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改善環境。小學數學課本中的環保教育不僅在課題上有環保教育,像二年級上冊有《回收舊電池》,三年級上冊有《植樹》等作為課題。而且每冊教材中又有大量的有關環保的練習題。
如六年級下冊學習“扇形統計圖”后,抽取自貢一個月的空氣質量狀況扇形統計圖.。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我市的空氣質量有中、輕度污染的情況呢?”通過學生討論得出:工廠排放的濃煙、交通工具和企業排放的廢氣、居民爐灶排放的煙塵等是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保護空氣質量的一些想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調動學生將數學知識,環保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環保問題的能力。
再如三年級上冊教學“筆算除法”第一課時,例題設計的是三年級學生植樹,教學時間正好是植樹節第2天,在教學完例題后,我問學生,植樹造林有哪些好處?學生答:美化環境;消除噪聲;防止水土流失;空氣好……在這基礎上,我又出示以下問題。
1、一棵樹一天可以產生氧氣6000克,可供3個人呼吸一天的氧氣,1個人1天呼吸多少克氧氣?
2、我們班有60人,10棵樹1天產生的氧氣可供我們班的同學呼吸多少天?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認識樹木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氧氣,愛護身邊花草樹木,不亂采摘花草,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
二、結合實踐操作,提高環保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好的數學教育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而環保意識的形成也應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而且只有從活動中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如學習“長方形”時,用 廢棄鐵絲制作一個長方形模版,用來研究長方形的概念。學習“正(長)方體及展開圖”時,用茶葉盒子或用硬紙板自制正(長)方體教具,使學生更深入直觀地理解正(長)方體的概念、性質,更方便研究正(長)方體的展開圖,發現正(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習“平行四邊形”時,用鐵絲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模型,研究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及對角的關系;用兩根木條,把他們的中點用鐵定固定,用橡皮筋連接四個端點,這樣就做成了一個各邊長度可以變化的平行四邊形模型。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廢舊物制作可行有用的數學教具,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滲透日常生活中的節約意識。
如教學《分類》時,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用過的、要扔掉的東西,如紙張、舊電池、酸奶瓶、報紙、舊玩具、舊學具等。教師在課前把這些東西先匯總裝在一個盒子里。上課時讓同桌合作把裝入盒子的垃圾分類。此時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分類知識把這些東西進行分類,不但學以致用,還加深了學生對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有毒(舊電池)等標記圖片及各類實物垃圾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結合環保數據、適當拓展,強化環境意識
教師應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有意識的創設環境教育情境,引進環境知識的實例,通過數據的呈現和處理,能夠更加尖銳的反映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急迫性。如“2006年,中國利用廢紙而非樹木制紙,大概就節省下5950噸木材,這些木材有幸沒有變成木漿。如果一個廠的再生紙的年產量以2萬噸計算,每年可節約木材5.8萬立方米,相當于保住了52萬棵大樹。”“根據我國有關部門對532條河流的監測,有436條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據推測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體廢物已超過1000億噸。”“我國城市人口平均每人每天生產生活垃圾0.8—0.5千克,有的城市達2.5千克。全國年產垃圾8000萬噸,北京生產430萬噸,相當于兩座景山。”“一個人洗漱一次就要浪費3升水,如果早晚各洗一次,那么一天要浪費6升水。這樣一年就要浪費2噸左右的水。我們班60名同學要浪費120噸水,全校1880名學生,就要浪費3760噸水。”同學們聽了這些驚人的數據,在驚訝的同時想到節約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且意識到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一個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增強環保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完成本科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任務的同時,心里只有隨時想著環保教育,才能適時地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好環保教育,進而讓學生點滴積累環保知識,使每一個學生知道,我們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樣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