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婕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過程,寫作活動大致可分為“采集—構思—表述”三個階段。與作家的自由寫作、職業人群的專業寫作不同,語文課程意義的寫作,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特定要求用書面語言創造文本,以發展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學習活動。簡單來說,寫作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寫作就是用筆來說話。
一、培養學生概括性思維的必要性
在寫作中,教師們常要求學生要突出中心句或中心觀點,用盡量簡潔明了的詞句凸顯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這就需要用到概括性思維。實際上,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是進行了概括性思維訓練的,比如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的總結,都是概括性思維訓練;但是由于教學設計大多以教學內容為中心,不是以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發展為主要教學目標,因而訓練缺乏明確的意識和系統的操作程序,從而導致學生在解決閱讀中的問題時還停留在尋章摘句的層面,不能對文章的內涵進行條理化的理解和邏輯化的表述,說到底就是學生的概括能力不夠。
“新課標”提出了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過程與方法”與思維訓練有些關系,但主要還是指向問題的處理,而不是處理問題的工具——思維,因而也沒有明確對學生思維訓練應該落實哪些要求。歷年《語文考試說明》中都將能力概括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個能級,其中“綜合”應為概括性思維的體現,但表述模糊,具體闡釋中多處出現“分析”字樣,卻沒有“概括”一詞。誠然,分析是概括的基礎,但概括則是分析的目的,理解、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乃至識記,又無不以概括為基礎。據教育心理學分析,概括的高度與學習的遷移成正比關系,因此,將概括性思維訓練提到寫作教學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何為“概括性思維”
據文蘭森、楊宇鵬主編的《思維模塊案例導學(初中語文卷)》闡述,所謂思維的概括性,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能找出一類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們歸結在一起,從而認識該類事物的性質及其與它類事物的關系。比如,借助思維,人可以把形狀、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結出棗子的樹木歸為一類,稱之為“棗樹”;把棗樹、楊樹、銀杏、按樹等依據其有根、木質莖、葉等共性歸在一起,稱之為“樹”;還可以把樹、草、地衣、青苔等歸成一類,稱之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一般有葉綠素、以無機物為養料的生物。這種不同層次的概括,不僅擴大了人對事物的認識范圍,而且也加深了人對事物本質的了解。第二,能從部分事物相互聯系的事實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聯系,并將其推廣到同類的現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維,人可以認識植物與動物、動植物與人類的生態平衡關系,認識溫度的升降與金屬脹縮的關系,認識體溫、生物電及血液成分等變化與人體健康狀況之間的聯系,等等。這種概括,加深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內在關系與規律性的認識,有助于人對現實環境的適應、控制與改造。
三、培養中學生概括性思維的方法
明確了概括性思維訓練的必要性和概括性思維的內涵,余下的工作就是如何落實訓練問題了。筆者在進行了一定時期的教學實踐后,認為提升中學生的概括性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常常會提及該文章中心思想,而這一點,與學生在寫作中表達自己所要闡述的觀點的方式不謀而合。由此,便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閱讀文段,挖掘其中心思想,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來培養其概括性思維。筆者在教學中舉了《韓非子·難一》中關于“矛”與“盾”的故事,要求學生對其中心思想進行概括: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心:世上沒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夸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難以自圓其說的局面。)
從課堂的反饋效果來看,中學生的概括能力一般,但是能夠基本達到要求。
實際上,在寫作過程中,不論從審題還是進行寫作,都需要學生運用概括性思維,先從題目中提煉出內涵,再將此內涵轉化為自己的觀點去論述。而多要求學生進行對文章或文段的中心思想的概括有利于概括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由仿寫到原創
筆者要提及的第二個訓練方法,同樣也是考試題型中的一種,即仿寫題。以“語文是什么”一題為例:
語文是君子好逑的《詩經》,是魂兮歸來的《楚辭》;語文是莊子的逍遙云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請運用概括思維仿寫文句)
從題面上看,似乎和概括性思維沒有什么很大關聯。但仔細挖掘便會發現,范例題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寫出了語文豐富多彩的內涵,屬于概括性思維。可見在這類型的仿寫題中,概括性思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由此,筆者認為,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增加相關題型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仿寫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提升概括性思維能力,便可以使得其在日后寫原創作文時,更加妙筆生花。
(三)透過事物本質挖掘內在
概括性思維的運用除了上述兩個常見題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題型,即原因概括題。概括性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還在于透過事物挖掘其中的本質所在,并用簡介凝練的語言敘述出來。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發現世界的眼睛,還要有如同顯微鏡般發現事物本質的能力,并輔之以概括能力,提煉出事物背后的精華所在。因此,概括性思維在日常寫作中,尤其是分析事物本質,讓文章更有深度一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學生寫作教學占據了日常教學的重要位置,而概括性思維的巧妙運用更是使得一篇文章是否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關鍵,因而筆者認為應該在日后的教學中加強概括性思維的訓練,由此使學生的作文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