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萍
在互相比較中進行文本閱讀,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種辦法。比較閱讀,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圍繞相應的學習目標,針對某個文本資料(或是字詞、句段,或是內容、方式,或是作家、格調等),聯系與之相關的內容,從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層次進行比較,通過觀察、剖析、綜合、概括,再加以排列組合,使之在頭腦中構成新優化信息群的思維過程。那么,該如何在比較中進行閱讀呢?
一、同類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
魯迅先生曾經提到:老師愈會比較,就會愈有好處。經過比較閱讀能拓展課堂容量,跨越了“這一篇”的局限,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與課內、課外它們的同類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比如可以將《扁鵲見蔡桓公》《孫權勸學》《鄒忌諷齊王納諫》進行比較,扁鵲勸蔡桓公治病為什么失敗?由于他直接對蔡桓公說“您有病。”見面就被人說有病,誰受得了!當然就有抵觸情緒了。孫權、鄒忌為什么勸說成功?因為孫權這樣對呂蒙說:“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蒙乃始就學。鄒忌則先以自己經歷設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種答復各有差別的緣由,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再拿齊王的地位和他本人相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然后得出的結論是“王之蔽甚矣”。因為他們講究方式方法,都從自身說起,盡情盡理,讓人聽了舒心,自然而然就接受建議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孫權勸學》還能和《傷仲永》展開比較。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方仲永“五歲能詩”“賢于材人遠矣”,然而少年不學,一事無成;呂蒙“當涂掌事”“乃始就學”,年長才學,學有所成。聯系現實你有什么樣的啟示?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發揮想象的翅膀,寫篇作文,表達本人的看法。通過延伸遷移,能加速孩子對基本常識的消化和運用。
這樣一比較,學生對知識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理解,一目了然,學生不僅文本閱讀、分析能力會有一個完整的提升,而且比較、思索能力也會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
杜甫是初中階段學生所接觸的重要作家之一,到了九年級,教《聞官兵收河南河北》時,可以將杜甫的生平、各個期間的作品、思想互相比較,做一個系統的整理與評價,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青年時代的杜甫壯志凌云,豪氣萬丈“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他不僅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也開闊了視野和心胸。安史之亂時顛沛流離,竟為叛軍所俘,面對狼藉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潰退則“感時花濺淚,恨悲鳥驚心”《春望》。他的憂憤如此深廣,于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脫離險境后到成都蓋起一座茅屋,總算有了安身之所,不料那年八月的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詩人徹夜難眠,從凄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豪放的熱情,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公元763年,河南河北接連收復,詩人聞知勝利的消息后,揮筆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魯迅的作品也能進行各種文體的比較。比如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小說《社戲》《故鄉》。經過比較,再加以排列組合,使之在頭腦中構成新優化的信息群。
三、文本內容與生活經歷進行比較
生活在不一樣的時代,少年兒童們就有不一樣的喜好,但他們純潔天真的童心卻是一樣的而且是相通的,特別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更有這方面的優勢。在《社戲》的教學中,我巧妙結合我們閩南的民俗文化,讓學生說說村里每年什么時候演戲,看戲時場景是怎樣的?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說“正月抬神時就會表演大鼓涼傘、薌劇、布袋木偶戲等”“村里有個戲臺,是村里請人演社戲的場所。唱戲的那幾天是最熱鬧的,往往戲還沒有開演,那些賣水果、棉花糖、蘿卜糕、三角餅、玩具的小販們早已擼起袖子在戲場四周擺好攤了……”。書里的故事就出現在他們身邊,以他們的經歷感悟書中的內容。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嬉戲玩耍,讓孩子們聯想到本人:假如你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讓他們回想相似的童年生活,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課堂氣氛活躍,互動積極,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這樣從靜態的文本內容到活生生的生活經歷,通過比較閱讀有效地拓展課堂教學容量,教會學生在自主體驗過程中,切實把握住它們的本質特征,并且體會到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
四、課內與課外的比較閱讀
我們漳州中考文言文考試都采用甲乙兩個文段比較閱讀的方式,甲文段為課內語段,乙文段為與課內語段在內容上有一定聯系的課外文段。這樣,把在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閱讀材料加以對比、分析地閱讀,在考試中既檢查學生對課內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又檢查學生把課內文言文知識遷移到課外文言文的拓展閱讀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養成課內課外知識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如《馬說》的教學中,與《千金市骨》《按圖索驥》等課外材料的比較閱讀;《魚我所欲也》的教學中,與陸游的《老學庵筆記》的比較閱讀;《陋室銘》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的比較閱讀。總之,在平時文言文的教學中,或在課堂教學中,或在課后作業里,盡量做到篇篇都有類似的比較閱讀,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中考。
此外,各種版本的同一作品,同一單元課文,相同或相似的題材等都可以進行比較。語文課堂教學靈活多樣,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在他們養成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拓展了老師們的教學思路。因此,老師們不能墨守成規,要適時地轉變教學思路,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所以,我們要不斷充電,學習優秀的課改經驗,在比較中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讓學生將厚書讀薄,將薄書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