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先平
早在2000年10月,教育部就印發了《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5年,教育部又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充分說明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對現代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師的交流-合作能力對教師可持續自我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師合作與交流,是指教師運用教育技術在創新和應用層面上的體現。然而在偏遠的山區學校,受硬件和環境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網絡技術的出現對教師專業合作與交流影響甚微。因課題研究的需要,筆者曾對本地區的高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抽樣調查,包括教育情感、專業素質、交流——合作能力三方面,調查結果令人擔憂。本文主要立足于問卷中有關“交流-合作能力”的調查結果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網絡大環境下如何提升高中數學教師“交流——合作”的能力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山區高中數學教師“交流--合作”現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所謂的“交流-合作”更多的是關注師生交流與生生合作,涉及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少。網絡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教師之間的這種格局,網絡空間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流平臺,提高教師的交流-合作能力已然成為了時代的需求。
教師“交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面對面的合作交流和通訊網絡合作交流。面對面交流主要包含集體備課、磨課、教學比武或研討、各種培訓等,通訊網絡合作交流主要有手機通訊、網絡視頻、微信、QQ、Email等。那么在偏遠的山區學校,教師的交流合作現狀究竟如何呢?通過走訪和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本地高中數學教師的“交流-合作”現狀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思想認知不到位
調查中發現,本地高中數學教師整體水平呈上升趨勢,學歷基本達標,新的教學技術和手段日趨成熟,但在專業發展的思想認知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專業規劃,自我發展意愿不強,合作與交流表現出被動與盲目,甚至帶有很強的利益驅動,如在“你對各種教學基本功比賽的態度是”調查中,選擇“B.偶爾參與,評職評先需要”的有30人之多,占比44.1%,評職評先凌駕于自己專業發展之上。
2.專業教師專業能力先天不足
走訪調查中,了解到一條比較憂心的信息,因山區經濟落后,曾一度時,很難面向社會招聘到合格的高中數學教師,不少教師來自初中,專業能力上存在先天不足。這部分老師調入高中后在專業發展上也沒有了更高的追求。如在“你對教師團隊合作認識”的調查中,選擇“A. 支持團隊合作,可共同提高”的教齡20年以上的只占46.2%,而教齡10年以下的支持率達88.9%,占比率差不多是教齡20年以上教師的二倍。
3.專業教師對網絡工具的掌握或技術水平不到位
山區學校資源潰乏、硬件配置相對落后,信息閉塞,很多教師對網絡技術的了解相對滯后,對運用網絡技術合作與交流缺乏明確的認識和技術支撐,如在“你對網絡交流平臺的認識與使用情況”調查中,選擇“A.非常熟練、經常使用”的只有31人,不到有效問卷的一半,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很多教師對網絡交流平臺的認識非常模糊,因為微信作為一種現代交流互動工具幾乎大家都在用。
4.山區教師合作交流范圍十分有限
本地區大部分高中學校的管理模式都是分年級管理,教學是以備課組為單位自主管理,導致教師合作交流的范圍受到限制。上學期,陪同市教研室專家到本地區某校進行高三數學教學視導,當學科組長被問及“你是怎么策劃這兩節公開課的?”時,學科組長顯得很茫然,支吾了好一會兒,才說出“我今年沒上高三,這課由高三備課組負責”。交流只限于備課組內部,學科組完全缺位,對備課組內部的教學活動缺乏最基本的監管,更別說進行及時的測評與反饋,而且這種現象在本地區高中學校普遍存在。
5.學校管理層重視程度不夠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不少學校因多種原因,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重視不夠,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只能玩虛的,導致很多教師對學校的某些做法很反感,如在“你對教師‘青藍工程怎么看”的調查中,選擇“B.能接受,意義不大”的有40人之多,占比58.8%,在對“你對學校開展的各種校本研修的態度是”的調查中,選擇“A.贊同,收獲大”的只有17人,大部分教師覺得“沒收獲,加大老師的負擔”。
二、山區高中數學教師“交流--合作能力”對策研究
“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永遠沒有學生的成長”,這是當今教育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教師專業發展離不開自己的努力,更離不開學校提供的發展平臺和主管部門政策的支持。提高教師的交流-合作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山區高中數學教師在“交流-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絕非個性問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交流與合作為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教師、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數學教師的思想認識,樹立團隊合作意識
李藝教授曾提到,計算機網絡為現代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支持形式。筆者認為,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數學教師不善表達、趨于理性的不足,可以為數學教師的合作與交流提供更為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每個數學教師提高思想覺悟,樹立團隊合作意識,不吝賜教,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發揮1+1>2的效能。
2.健全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海量的、多樣化的數據信息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對數字的敏銳性,主動接力,勇于擔當。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適時而動,完善軟硬件設施,合理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1)組建數學科聯合教研團隊
網絡時代是抱團取暖的時代,組建聯合教研團隊,讓優秀資源發揮其極致作用,符合山區學校的發展模式。
(2)制定并健全專業發展機制,完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良好的機制可以籠絡團隊人心,挖掘團隊潛力,進而提高團隊工作效率。如制定《教師專業成長量化測評標準》和《專業成長量化測評獎勵辦法》,以標準促規范,讓專業發展和專業評價制度化、精準化、體系化。
(3)加大投入,提供必須的硬件配置
據不完全統計,現今本地區的大部分學校都是十幾個人甚至是幾十個人用一臺電腦,這對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實現教師隊伍的有效合作與交流,并最終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無米之炊、無源之水。
(4)充分發揮外地專家的專業引領作用
為了彌補山區人才緊缺、信息閉塞這一短板,學校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要盡量創造機會“內引外聯”,并力求全員參與,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以明確前導方向,躍遷實踐經驗,提升專業層次。
(5)加強提升合作-交流能力的校本培訓
各學校可立足于本校實際,以提升“合作-交流能力”為目的,制定培訓計劃。改變教師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幫助他們更多的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模式付諸于現實問題,如開展《智能手機的有效合作與交流培訓》《微課協作制作培訓》《大數據的解讀與有效處理培訓》等,通過開展合作與交流的實踐體驗,探索有效提高教師合作-交流的技術途徑。
3.提高山區教師待遇,引進或留住專業引領人才
2014年,省人大代表葉麗琳在兩會現場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呼吁:“提高山區教師的待遇,否則難以留住人才”。本縣是廣東省十大貧困縣之一,教師待遇低,而物價、房價卻高得離奇,教師生活壓力大,很多骨干教師紛紛流向發達地區任教,導致不少學校數學專業引領人才缺失,專業發展舉步維艱。在“你覺得當前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因素主要是”的調查中,選擇“B.工資待遇低”的有57人,占比83.8%。因此,適當提高教師的崗位津貼、山區補助等,縮小地區差異,引進外地優秀人才或利用利益激勵機制留住本地專業引領人才,拓展合作-交流視野,提升合作-交流層次,應成為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管思梅.構建基于網絡環境下教師互助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提高的應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