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美國心理學家帕蒂·惠芙樂在《傾聽孩子》一書中提到“任何孩子非正常行為的背后都有個合理的原因作為支撐”。究竟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愛哭鬧、愛與別的小朋友鬧矛盾呢?我想這與現在的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當今時代的孩子們基本都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他們不僅有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更有著祖父祖母,爺爺奶奶加倍疼愛,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無論大事小事,總不讓孩子插手。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舍不得讓孩子自己去做。對孩子處處包辦代替,很少給孩子創造獨立辦事的機會。以致現在的孩子大多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不懂得與人溝通,與人分享。因此,無論是作為一名教師或是家長我們都應該及時了解孩子身上的問題,給予疏導,為幼兒良好的心理發展創造環境和條件。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關于學前兒童的綜合問題分析理論”:
第一,孩子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
1.沒有安全感會哭
2.情緒不滿時會哭
3.拿走了玩具會哭
4.不能獨立處理問題會哭
第二,每次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會有那么幾個孩子說“我不會”“你幫我做”“我不玩這個”,其實他們所要完成的事情是很容易的,只是他們想到以前在家里都不用做這些,此時的抵觸情緒就已經抹殺了信心。或是只想一個人獨立完成,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思考,只希望老師關注他一個人。
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幼兒教育問題上,都應有憂患意識、開放意識、超前意識,明確社會轉型時期對人的素質的新要求,開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兒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溺愛的類型一般有:
1.模具制造型
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此類家長,屬于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范圍方式,到讀書的范圍方法、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2.溫室培養型
孩子的吃穿住行學等一切問題都要安排好。
3.極力壓榨型
在目前形勢下,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沒有普及,大學生的就業率很低,迫使家長對孩子提出過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夠上一所名校,有個教好的前程。縱使學校能夠減負,家長也未必讓孩子減負。
溺愛所造成的后果有多方面:
1.自我中心化傾向:孩子從小就受“眾星捧月”式的呵護,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傾向”。
2.妨礙獨立自主能力培養:由于家長溺愛和包辦替代,使孩子以后的獨立自主能力缺乏。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習慣: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點點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動較大的波動,稍有點挫折便喪失生活的勇氣。
4.不利學校教育的正常進行:溺愛型家長一般很反感別人的批評,并不斷為自己的溺愛行為尋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師的說服教育工作很難奏效。
或許看了以上論述,大家會想到家庭教育的觀念與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大啊,而且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也是有很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家長們共同教育孩子的。擁有良好的獨立意識、合作意識,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且還能增強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存能力。這些能力,都應從小培養,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2~3歲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階段,隨著其身體的發育、活動范圍的擴大和活動能力的增強,了解和探究客觀世界的愿望也就越來越迫切,喜歡獨自去探知這個新奇的世界”。此時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年齡小,塑造性很強,家長作為孩子的一面鏡子,一定要給予正面,正確的引導方向;而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育時也可以利用講故事、形象直觀等形式讓孩子們學會去區分是非黑白。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二、幫助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合作意識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與外界交往,讓其在交往中學會與人溝通,分享、獲得為人處事的方法和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同伴玩耍游戲是幼兒最常見的一項交往活動,幼兒許多意識和能力都是在與同伴交往中形成的,也許在此過程中孩子們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矛盾,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促進孩子成長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忍讓,寬容,相互合作,以便更好的去適應社會。
三、成人應在平等中與孩子進行交流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家長應從日常小事抓起。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都應支持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去尋找答案。成人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應注意自己說話的口氣和方式。盡量與孩子平視,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獨立做事的快樂,同時要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多組織一些團隊活動,讓孩子們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其中的樂趣。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自由、寬松、愉快的氛圍。
四、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五、避免隔代溺愛
很多家長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遇到孩子做錯事時,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借故出去,讓家長單獨來解決。
綜上所述,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立足于未來,要為孩子今后的發展和一生的幸福著想,要留給孩子一塊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動適應和主動發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未來生活。當然,允許孩子自主發展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把握好愛的度,這樣孩子才會獲得最適度的健康發展。只要我們能做到“愛字當頭”“愛中有嚴”“愛中有度”“愛要配合”,那么他們就能在愛中成長,邁出堅實的步伐,頂起的將是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