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卡
21世紀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社會信息化自然的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
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學習地位得以真正確立,在營造良好教學環境的同時,也為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已成為深化初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必然趨勢。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必要性
1.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能夠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展示生活中的事物,模擬一些在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實驗,構造一些抽象的空間圖形,既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又減輕了學生的思維負擔,同時,這些精確且精美的東西,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渴望。
2.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在過去,學生只能自己想辦法,形象思維的發展還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就明顯不足,學習起這些內容就相當的吃力,學習效果也不明顯。自己多做努力來改善這種局面,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信息技術教學的出現如及時雨,對這種陰沉局面一掃而過,不僅幫助了學生,發展了其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也幫助教師揭示了規律,擴展了內容。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前,必須認真備課,查詢相關知識,獲取可能用到的信息,優化授課內容,只有事先經過精心設計,才能上好一節課。如果使用的是PowerPoint來授課,就可以提前把這些龐雜的內容融入課件中,授課時,只要向學生展示即可,有些難講的內容如果不講,學生就不理解,但又不是重點,就可以稍微展示其來龍去脈;教師也不用時時寫板書、擦黑板,這樣不僅加大了信息量,而且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現狀
1.以主題項目任務的實踐活動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
教材將跨越了計算機學科的界限,借助豐富多彩的項目實踐活動來融合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融合各種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使用。課程的安排主要采用“主題任務”的教學模式,這種基于項目的教學活動將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應用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知識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真實的”應用情境,并且能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內容安排
教材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內容,從各類期刊、報紙、Internet、光盤等精選適合初中教學的內容,并通過加強對學生協作學習的指導與交流活動,建立校園網絡的信息組織與過濾機制等措施來保障學生獲得健康的發展。
3.基于過程、基于行為的綜合信息能力評價體系
教材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而不是以學生掌握多少計算機軟件技術為目的,因此,不再采用考核知識點和技能的熟練程度為主要特征的卷面考試和操作技能上機考試,改為基于過程、基于行為和學生電子作品集的考核方法。
三、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途徑
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
從信息技術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2.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課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任務驅動式、主題式、研究學習式、探索式、分組協作式等多種形式,其中任務驅動式是正在蓬勃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比如學習“Word 2003的綜合應用”時,給同學們布置一個大任務,即每一位同學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電子板報。此任務中隱含著本章的5個知識。一節課完成一個小任務,又把一節課中的小任務分成更小的幾個任務,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分別設計在更小的任務中。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就會想方設法讀教材、查資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經過不斷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在無形中掌握了知識點。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在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中,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嘗試操作,教師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鉆研、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間互幫互學。因此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學會獨立思考。這樣教學,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需求,構建教育信息化環境下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模式,以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技能,促進教學過程整體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自學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