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煥娣
“核心素養”,是指人們為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社會和全球化時代的需要,為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的情境所必需的能力和道德,主要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最終確定,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政治認同——培養有立場的中國公民;理性精神——培養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法治意識——培養有自尊的中國公民;公共參與——培養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本人將依據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在教學中不斷加強核心素養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人教版)第一單元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第二框《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的教學案例設計探討培養高中學生政治核心素養之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徑直接參與到政府公共決策中,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具有人民當家作主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積極敢于參與民主決策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要求學生了解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及意義,并引導學生認識:在一個民主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里,人人都可以成為建言獻策的智者。這就需要公民提高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能力,增強關心和參與政治生活的責任感。教材第19頁“兩種不同的決策方式”這一目題,并對漫畫作出辨析。 學生經過閱讀、思考、討論,最終得出結論:漫畫A形象地說明了當前某些決策者在決策時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不按規則和程序進行決策,不善于聽取基層和群眾的意見,公眾對決策過程往往不知情,難以進行有效地參與。同時,公眾也缺乏參與決策的熱情。漫畫B強調決策者要樹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觀念。因此得出結論:漫畫A是精英決策,漫畫B是民主決策。接著問學生:“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采取哪種決策方式?” 學生:采取民主決策。 接著介紹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有哪些呢?
1.間接方式
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督、制定決策,這是使各項決策能夠反映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證。
2.直接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指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2)專家咨詢制度。是指專家學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等,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3)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是指決策機關將涉及公眾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決策的有關內容后,發表意見,提出建議。(4)公民還可以通過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決策。在聽證會上,公民充分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可以幫助決策機關發現擬定的決策方案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正、完善。
在這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體會四種間接的民主決策方式,因此選取“學生晚課輔導”“雷州一中學校飯堂飯菜價格”和進行民主決策,一個小組負責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決策;一個小組負責“專家咨詢制度”參與民主決策;一個小組則是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參與民主決策;最后一個小組是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民主決策。然后每一負責的小組根據自己的民主決策方式進行發言,針對里面的特定內容,其他小組則為輔助。經過10分鐘的準備,每一小組進行演練。第一小組的同學給我們展示的是通過打電話和發郵件等給政府提出關于“學生晚課輔導”的建議,如在時間上可以進行調整,還有形式上可不可以走班制,以學生互助的形式進行……最后一個小組則以“雷州一中學校飯堂飯菜價格”舉行聽證會,積極聽取各方代表的意見,有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學生代表的意見,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增強了課堂互動性。
一個成熟社會,必然是一個公共參與度高的群體;一個優秀公民,必定是一個社會責任感強的個體。所以本節課通過一個簡單的小組分工活動就把課本的文字知識轉化為大家的參與活動課,在氛圍營造中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既有利于完成課堂的知識,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明白自己是一個公民,應該有公共參與的意識。
我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曾對她兒子講過這樣一段話:“孩子,你是否想過,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為在你之前,有人抗議過、奮斗過、爭取過、犧牲過。如果你覺得別人的不幸與你無關,那么有一天不幸發生在你身上時,也沒有人會在意。我相信,惟一安全的社會,是一個人人都愿意承擔的社會,不然,我們都會在危險中、恐懼中茍活。”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公共參與對于社會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