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民 趙傳生
“師生同樂法”是指教師通過適時地參與學生的體育游戲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游戲的激情,共同享受體育游戲教學樂趣,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方法。
一、教師運用“師生同樂法”適時參與體育游戲的教學意義
教師適時地運用“師生同樂法”,與學生共同游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體育游戲方法,提升體育游戲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運用“師生同樂法”,有利于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
體育教師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體育游戲、學習目標、選擇游戲,制訂規則與勝負的評價標準,組織學生實施了體育游戲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參與體育游戲活動過程后的體驗與思考,無疑有利于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內容選擇、步驟與方法設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為今后更加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提供了依據。
(二)運用“師生同樂法”,凸顯體育游戲教學的主教行為
體育游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離不開“呈示、對話和指導”這3大主要教學行為。教師適時參與體育游戲,通過與學生在同等條件、同樣情景下的“呈示”(體育教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呈示、影像呈示、動作呈示)、“對話”(體育教學主要研究的是體育術語的運用與針對不同水平段學生的對話技巧)和“指導”(體育教學主要研究的是練習指導和活動指導)等3大教學行為,凸顯教師依據體育教學的規律,運用教學原理與教學策略、掌控課堂教學秩序和體育專業技能水平,發揮體育教學主導作用的能力。
(三)運用“師生同樂法”,是教師實施“動作呈示”和“練習指導”教學行為的一種有效的操作性策略。策略運用得當,不僅能激發所有學生的參與激情,努力鍛煉,還能“抑強助弱”,創設思想品德、心理調節和意志品質教育的最佳環境和良好機會。教師參與體育游戲教學的策略與行為研究,是提高體育游戲教學效益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二、教師參與體育游戲的時機、方法與技巧
根據體育游戲難度與活動現場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參與體育游戲的基本原則是做到:“輸得樂意”“贏得尊重”“平得高興”和“幫得合理”。
(一)體育游戲教學初期
新授體育游戲時,教師在示范、講解前后,根據體育游戲的難易程度,常常需要選擇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與自己共同完成游戲,給學生建立起完整體育游戲過程的表象。這時,教師需根據被選學生的心理和動作技能狀況,做出不同程度的參與行為,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
1.體育游戲動作難度不大,但需強調規則要求時,可選擇“體育學困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游戲。在游戲中,為激起這部分學生完成游戲的自信心,教師要扮演意外失誤者的角色(盡量做到“不動聲色”,“不露破綻”),有意輸給學生,然后教師示范“犯規”或“失敗”后的動作與態度。如,教師“不小心”踩線“犯規”時,主動舉手承認“自己犯規了”,然后自覺下場,站在場邊指定地點;教師“意外”被對手“逮到了”,主動向獲勝方豎起大拇指,表示祝賀等。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此舉有3利:一是,讓學生知道在體育游戲過程中,什么情況下是犯規或失敗,提示學生遵守規則,強化“規則意識”;二是,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形象,“老師犯規(失敗)也要下場,站到指定位置”,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三是,明確了“勇于承認犯規和失敗,也是勇敢行為”“輸一次,沒關系,下一次再努力”的現代教育理念。況且“打敗老師”可是學生最高興的事之一,教師要做到“輸得樂意”。
2.體育游戲動作或過程難度比較大時,需選擇班級中的“體育優秀生”,特別是爭強好勝、性格外向明顯或運動能力特別突出的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游戲。這時,教師需“戰勝”他們,為經常輸給他們的其他學生樹立“打敗”他們的“榜樣”,“老師真厲害!”從而贏得學生的敬佩與尊重,同時也是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愿意跟教師學習體育技能的開始,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尤其如此。
3.體育游戲動作或過程難度一般時,需選擇班級中的“體育中等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游戲。當教師現場發現某名學生表現較好時,就力爭比“平”或比“輸”,以示獎勵;發現他表現一般時,就比“平”或比“贏”,以示“你的表現一般”;表現比較差,那就要“幫”他或“贏”他,以表明“你要努力哦”。
總之,這一時期,在完成體育游戲全過程示范的前提下,教師的“輸”或“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與參與熱情。
(二)體育游戲教學中期
這一時期(主要指的是體育游戲的練習和前幾次的比賽)學生通過練習與比賽,對游戲方法與過程比較熟悉,已經達到了體育游戲設計的基本目標階段。教師在這一階段的參與行為主要是組織學生根據規則進一步熟悉游戲過程,熟練動作方法,尋找游戲取勝竅門。這時教師的參與行為策略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
1.參與不忘當裁判,做到判得準確。教師參與時,別忘了自己的裁判身份。當發現有不安全因素時,要及時制止;當學生出現犯規動作,沒被學生裁判發現時,要及時提醒,幫助學生評判,需做到判得準確。
2.參與不忘“護弱小”,做到“護得有理”。教師在參與過程中要注意保護“體育后進生”,讓他們“少輸”或“爭取不輸”,幫助他們獲得盡量多的參與游戲的時間,增加練習密度,使其能享受到體育游戲的樂趣。
3.參與不忘做示范,做到為人師表。教師在參與時,不知不覺中也會犯規、失誤和失敗。此時,教師要遵守游戲規則,舉手示意承認“錯誤”,并下場休息;該向勝者鞠躬(握手、擊掌、豎大拇指等)表示祝賀,就要有所行動,為所有學生起到示范與榜樣的作用,樹立起師生平等、尊重規則、誠實可信的良好形象。
(三)體育游戲教學后期
這一時期主要指的是學生通過多次練習與重復比賽,已進入對游戲方法與規則非常熟悉的階段。教師在這一階段的參與行為主要是組織帶領學生拓展體育游戲功能、擴大游戲教學效果,此時教師的參與行為策略主要分為以下3方面。
1.“變”得及時。運用“目標引領法”適時進行教學變化,不僅是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也是體育游戲教學最重要的技巧。要想讓學生持續地保持參與激情,教師參與是體育游戲變化的方法之一。而“變”得及時就顯得特別關鍵:發現學生有厭倦情緒或特別興奮時,要變;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時,要變;活動量過大或過小時,也要變……總之,只要及時地進行體育游戲教學的變化,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或教學效果。
2.“罰”得服氣。教師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因兼有裁判的職責,對學生在場上表現觀察會更加仔細,會發現一些比較隱蔽的犯規或“偷懶”行為。這時,教師及時指出這些具體的錯誤,會幫助學生認識到問題所在,心甘情愿地接受,如,用“踩線犯規的腳”單腳站立原地跳7次,將“拉人犯規的手”高高舉起數10個數,“搶跑的人”后退1步等多種方式的提示性“懲罰”。或采用多種方式的區別性“處罰”,如,“犯規踩線”1次,就要卷起1只褲腳,可以繼續游戲;當2只褲腳卷起,就要下場站在指定的地點,數裁判員規定的數后再上場,第3次再犯規,就只能下場當“邊線助理裁判員”;“沒有按規定的次數繞桿的人”卷起上衣的袖口;“搶跑的人”側向站立在起點線后起跑等。
體育游戲規則中的“處罰”規定,不是體育游戲規則制訂的必備條款與主要內容。但在類別特殊(如部分發展體能類和安全系數較低類)的體育游戲中,“處罰犯規”或預防體育游戲過程中危險行為的規則,則是必不可少的。當然,“處罰”不是目的,而是幫助學生改進動作行為、保障教學安全和勇于接受“失誤與失敗”、提高“耐挫能力”的重要手段。“處罰”的種類和方法多種多樣,切記不能轉化為變相體罰,一般以自我處罰為主,他人處罰為輔,如,拽自己的耳朵、拍自己的腿、做原地深蹲等。多年的教學實踐提示廣大教師:“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只要教師選擇安全、適合“處罰”的動作方法,控制適度的量,再輔之以適時的教育引導,“處罰”就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
3.“獎”得有理。教師參與的過程會觀察到一些特別好的現象,如,有的學生就能特別遵守規則、主動幫助同伴、提醒他人遵守紀律、及時整理器材等,此時,教師要在總結中具體地指出并給予表揚,甚至“獎勵”,號召廣大學生學習這種行為表現,做到“獎得有理”,與生同樂。
三、運用“師生同樂法”時的注意事項
(一)上場前做好準備活動
教師參與負荷強度較大、動作比較復雜、關節活動度較高、韌帶拉開幅度較大的體育游戲時,不要貿然上場去示范或參與學生競爭,需要在事前做好準備活動。教師在場上拉傷或扭傷,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體育游戲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教育引導的作用
教師參與,有時為了示范(演示方法、規范動作、遵守規則等)有時為了抑制學生中的“強者”(顯示專業水準、體現動作能力、樹立教師威信),有時為了幫助學生中的“弱小”(鼓勵參與、樹立信心、激勵進步),由于目的不一樣,學生一時也無法理解。
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別關注教師行為的時機,重視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針對現場學生的心理狀況,遵循不同水平段學生的心理規律,采取合理的教育引導行為,讓學生知道教師參與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好玩、為了“打敗”某一名學生,更不是為了顯示教師的本領(當然,個別的時候也是需要的),而是為了所有學生都能得到鍛煉,促進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三)參與要有度
教師運用“師生同樂法”適時參與學生的體育游戲活動,是提高體育游戲教學質量行之有效的教學技巧,是“動作呈示行為、練習指導行為和活動指導行為”最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但是,體育游戲教學的時間較為有限,教師要避免過度參與體育游戲的過程,以免大量擠占學生游戲的時間。同時,體育教師也不可忽略自己的指導與組織責任。在關鍵時候,還需適時選擇參與的時機,力爭取得“畫龍點睛”的作用與“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曹衛民.體育游戲教學方略[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7.
[4]王占春.小學體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