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慧



摘要:當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不斷增強,這對于中國圖書“走出去”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策劃出符合國際市場的優質外向型圖書是中國出版人應著重思考的課題。本文從分析國內出版“走出去”現狀及問題入手,闡述了圖書內容創新的意義,并對內容創新的途徑進行了探索,加以實際案例進行論證,以期達到集思廣益、拋磚引玉之效果。
關鍵詞:版權輸出 內容創新 走出去
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正處于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我國出版事業也正在蓬勃發展,文化“走出去”戰略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圖書版權輸出是中國圖書“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圖書內容創新對促進圖書版權輸出和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國內出版“走出去”現狀及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高和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中國已成為世界的興趣點,介紹和詮釋中國現代發展和文化的圖書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這對出版行業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為中國圖書版權輸出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圖書優質資源豐富,借助國際化的策劃與操作,實現“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并非難如登天。筆者在多年從事圖書版權貿易的工作中,發現了國內圖書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1.學術性高讀者面窄
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例,《中國古代計量史》獲批為“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項目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翻譯資助項目。該書從中國歷史中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計量器物圖片,以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了中國古代計量史。中國度量衡制度歷史悠久,慢慢發展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文化傳播的價值。版貿人員通過積極努力,版權輸出至新加坡,卻很難進入歐美市場。歐美出版社認為該書雖然學術性高,但是讀者面窄,圖書的內容和形式不迎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喜好。這也是國內很多出版社在圖書版權輸出中普遍遇到的問題。
2.內容淺顯趣味性不強
國內有很多介紹文化普及類的圖書,例如中國園林、中國功夫、中國竹雕、中國木雕等,題材上很具有中國特色,屬于“走出去”范疇的圖書,但是圖書內容上大多是簡單的陳述介紹,沒有配以一種有趣的敘述方式,總體上缺乏一種思想交流性,難以真正激起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
3.敘述方式國際化不足
國外出版社對我國很多“走出去”圖書感興趣,但是評估圖書內容之后沒有引進,原因就是中國味太濃,充滿中國化敘述和中國化說教,難以被國際市場理解和接受。筆者多年與英國一家出版中國氣功和太極拳的出版社交流,發現對方對此類的中國文化感興趣,但是他們卻很少引進版權,而是直接向研究此類文化的外國學者約稿寫書。原因就是國外學者直接撰寫的介紹中國文化的圖書更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更容易被理解。
二、內容創新的意義
內容為王。內容是出版物的靈魂,內容創新是發展出版產業的本質所在。要想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創新的主要突破口在內容策劃。中國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深邃厚重,文化創新和科技發展也極為迅速,有很多可挖掘的優質圖書資源。如果我們在策劃起初就運用國際思維,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那么文化“走出去”就會如虎添翼??萍?、文化、文學等多種主題的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都很受關注。一方面,我們需要樹立高度文化自信,積極策劃“走出去”圖書;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盲目自信,要根據新的國際市場形勢,不斷創新圖書的策劃思路。圖書內容是文化“走出去”的源頭,我們只有在源頭上不斷注入新的血液,才能持續性地向國際市場輸出中國圖書。
圖書的裝幀、設計等外在表現形式固然可以成為圖書的加分項,但是真正決定一本圖書是否可以打動讀者內心的要素還是“內容”。中國倡導圖書“走出去”,并不只是將圖書版權輸出去或者將實物圖書漂洋過海運出去,而是要輸出圖書所承載的文化和思想,即“內容”,讓越來越多的西方讀者閱讀到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當代文化創新成果的圖書,實現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由于中西方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如何既不丟失或者歪曲圖書的原內容又能迎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這就需要國內出版人借鑒成功經驗,創新方法手段,尋求新思路。
三、內容創新的途徑
創意先行。中央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拓展渠道平臺,創新方法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創新,勢在必行。通過分析國內圖書版權輸出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促進中國出版“走出去”新發展,可以從選題策劃、表達方式、呈現視角和語言翻譯四方面創新思路。
1.緊抓熱點選題創新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國際實力越來越強,各國對中國的關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向世界說明中國” “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是出版界一大重要任務。在策劃圖書選題時,出版人應該緊抓國際社會迫切希望了解中國發展的心理,有的放矢,策劃精品圖書,在全世界刮起“中國風”。例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由中國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22個語種、25個版本出版發行。該書多語種版自2014年10月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首發以來,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反響熱烈,持續熱銷。目前已發行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下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著作海內外發行的最高紀錄。紐約書展主席斯蒂芬·羅薩托在中國主賓國活動中坦言該書熱銷的奧秘: “國際社會迫切希望了解中國崛起的奧秘,迫切希望了解中國領導人的施政理念,這本書恰逢其時?!?/p>
一些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策劃外向型圖書的選題來源。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積極研究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惡劣的嚴峻形勢,出版了《與世界同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紀實》(中、英文版),并配有同主題的英文宣傳片。該圖書和紀錄片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贏得了廣泛贊譽和關注。該項目社會效益突出,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共鳴,用文字、圖像和影像多種形式真實、生動反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讓世界知道中國在為其承諾而努力,成功詮釋了如何講好“中國氣候故事”。該書英文版權輸出至新加坡和澳大利亞。
2.故事驅動表達創新
中國文化,世界表達。圖書內容的表達方式是另一創新點。中國故事要想讓國際友人理解,就需要采用符合他們思維方式的國際表達。國內很多優質圖書版權很難輸出國外,原因就是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往往和我們的相反。如果我們拋棄以往的思路轉變思維,采用故事導入法,利用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進行闡釋,做到有感情、很生動、好理解,那么就會事半功倍。例如,近年來,一部介紹中國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遍神州大地,該紀錄片利用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故事來介紹美食,將文化厚重感與生活趣味性很好結合。紀錄片的熱播帶動了同名圖書的熱銷,該書由光明日報社出版。此外,該社還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的英文版圖書,委托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對外發行,真正實現了出版“走出去”。該書的繁體中文版和英文版很快輸出至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美國、韓國、法國等地,可渭美食寶典真正飄香海外。該書的創新點在于擺脫了以往美食圖書教科書式的枯燥冗雜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中國美食,有趣有料、直觀形象。
再舉個例子。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和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賣菜叔日記——寫給孩子們的奮斗史》是根據一部北漂農民工爸爸的20萬字手寫日記整理而成,以最樸實無華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安徽一個五口之家在北京打工16年的北漂生涯以及他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小學四年級水平,三年手寫20萬字日記——“賣菜叔”姚啟中深情地描述了一家三代人的貧窮史和奮斗史,可讀性、故事性極強。該書不僅是詮釋習主席“中國夢”的最好體現,也與西方國家倡導的拼搏奮斗精神吻合。故事性敘述方式,加上宣揚西方國家所接受的人生觀,該書版權很快輸出至英國、韓國等多個國家。
3.跨界呈現視角創新
“走出去”圖書可以打破固有的只有白紙黑字的呈現方式,與藝術品結合,實現跨界呈現,打造立體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利用新視角、新方法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圓明園景御制墨藏》(圖書+徽墨墨盒),首次將圓明園景觀和徽墨文物相結合,既提供了人們了解昔日圓明園景觀的新途徑,又打開了人們認識欣賞徽墨的一個全新視角。該書結合文化遺產,實現了視角創新,不僅可以作為圖書銷售,也可以當成文化禮品走專業渠道,在海外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圖書一出版便吸引了歐美國家出版商的關注和青睞,版權很快輸出至美國,實體和網絡渠道均有發行和銷售。
4.本土化翻譯譯文創新
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語言溝通,語言溝通需要翻譯來實現。厚重的中國文化需要借助靈巧有力的翻譯之翼來漂洋過海。翻譯是中國圖書版權輸出海外的重要環節,可謂成也翻譯,敗也翻譯。要想優質的中國圖書不毀在蹩腳的翻譯上,需要出版人遴選優質譯者擔當翻譯重任。澤者在翻譯工作中要拋棄死板的直澤硬譯,進行靈活創新,將譯文進行適度地本土化改造,符合目標語國家的思維方式。例如,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在2015年獲得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創造了中國科幻界的一個奇跡。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該書譯者美籍華裔科幻作者劉宇昆。劉宇昆的作品在美國科幻文學界已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對于《三體》在美國打開市場起了重要作用?!度w》系列第一部的英文版在全球銷量也大為可觀。劉字坤憑借對美國讀者的精準判斷力,結合美國當地文化,將中文作品進行保留和刪除的有機結合,這相當于用英文對原文進行二次加工。縱觀中國圖書市場,翻譯水平欠佳是通病,阻礙中國圖書在海外尤其是歐美市場的進一步推廣。可見,培養并尋找優質澤者、提高圖書譯文的水準、對譯文進行必要的本土化創新是中國出版人需要苦心耕耘的一個方向。
中國正在日益崛起,中國故事越來越精彩,中國聲音越來越響亮。在如此有利的大背景下,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更有著實際意義。然而,前途光明,道路漫長。中國尚未成為出版強國,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遠不如歐美國家。我們要著眼中西方差距、客觀分析自身優劣勢、打破原有思維模式,讓中國圖書在圖書選題、表達方式、呈現視角和語言翻譯四方面創新思路,燦爛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日新月異的當代文化和科技創新成果定會為實現“中國夢”鋪路。我們不僅會“走出去”,更會“走進去”“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