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汀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并發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臨床護理。 方法 該文所選80例糖尿病并發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均為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觀察比較臨床療效。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HAMD評分、CNS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HAMD評分、CN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血糖控制良好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血糖控制較差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糖尿病并發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能對其神經功能和抑郁狀況進行顯著改善,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腦卒中;抑郁;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24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a)-0134-03
糖尿病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慢性病,在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的過程中,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也越來越多;腦卒中則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發生的一種大血管并發癥。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患者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并發癥,患者常常表現為郁悶、憂傷、情緒低落,或者對某部分事物不感興趣,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嚴重降低患者的記憶力和注意力。臨床研究發現,臨床護理工作會直接影響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如果未能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其神經功能缺損加重,讓其行動力和認知力恢復時間延長[1]。該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了糖尿病并發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臨床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所選80例糖尿病并發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納入標準:滿足《內科學》中有關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2];滿足《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有關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同時經MRI和顱腦CT檢查證實;滿足《神經病學》中有關抑郁癥的相關診斷標準[4];患者神志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癡呆患者;意識障礙、理解障礙、嚴重失語患者。隨機將8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中,22例男性,18例女性;患者年齡為53~77歲,平均年齡為(68.3±2.4)歲。實驗組中,23例男性,17例女性;患者年齡為54~79歲,平均年齡為(68.1±2.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嚴格遵醫囑開展各項護理操作,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嚴密觀察等。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具體的護理干預內容主要為。
①病情評估:護理人員在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時,還應對患者的社會狀況、心理狀況、自理程度以及生理狀況進行重點評估。如果患者存在抑郁傾向,則應在入院48 h內(護理前)和出院當天(護理后)選擇抑郁量表(SDS)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抑郁狀態進行評估。
②糖尿病護理:選擇血糖儀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定時檢測,選擇合理的方法將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并為患者建立血糖登記薄。加強用藥指導,讓其治療依從性和認知水平顯著提高;向患者詳細講解雙胍類、磺脲類等常規降糖藥物的用藥目的、用量、用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如果患者經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則應及時給予胰島素治療。加強患者的飲食指導,飲食應該以低脂、低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和高蛋白食物為主,多進食新鮮的蔬菜和各種菌類,不能進食高膽固醇食物和動物脂肪。飲食應堅持少吃多餐的原則,定時定量。
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向患者介紹住院須知、醫院環境時,語言應溫和,態度應親切,讓患者的孤獨感、不安全感以及陌生感有效消除。護理人員應和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對其注意力進行分散,對患者的內心傾訴應認真傾聽,讓患者的安全感有效提升,讓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顯著提高。如果患者存在重度抑郁,則應對其情緒波動進行密切注意;如果患者存在自殺傾向,則應告知患者家屬時刻陪伴患者,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對其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對患者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其錯誤認知進行糾正,讓患者能對自身價值進行重新認識,對生活目標進行調整。
④健康宣教:臨床研究發現,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狀態。所以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加強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的疾病知識,如發病誘因、發病原因、休息活動、飲食知識、功能鍛煉、睡眠障礙等知識;對患者進行指導,讓其掌握康復鍛煉和血糖自我監測的正確方法。
⑤康復訓練: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講,應在其神經功能缺損未持續發展、生命體征保持穩定后48 h開展康復訓練,如關節被動活動、體位轉移、肩關節保護、頭部體位、正確翻身、良肢位擺放等。越早開展康復護理,越能有效恢復其功能,讓患者的消極情緒有效消除或降低。醫護人員應和患者及其家屬一起,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應用輔助工具讓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顯著提高,在開展康復訓練時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粗到細,由易到難,讓患者的自我價值和自信心顯著提高。
⑥社會和家庭支持:護理人員應加強和患者家屬的交流溝通,對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力量進行積極調動。加強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讓患者家屬的耐心和信心提高,告知患者家屬應多支持和關心患者,通過指導讓患者家屬掌握康復訓練的正確方法,讓患者感受到家庭和親情的溫暖。
1.3 臨床觀察指標
①選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來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估:患者分值<8分則表示無抑郁;患者分值≥8分則表示輕度抑郁;患者分值≥17分則表示中度抑郁;患者分值≥24分則表示重度抑郁[5]。②選擇加拿大神經功能評分量表(CNS)來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患者分值越高則表示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6]。③對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進行觀察,具體分為較差、一般、良好。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來分析和統計該研究相關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選擇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的HAMD評分、CNS評分觀察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HAMD評分、CNS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P<0.05),而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HAMD評分、CN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血糖控制情況觀察
實驗組的血糖控制良好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血糖控制較差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消瘦、多食、多飲、煩渴、多尿等,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則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神經或血管等急慢性并發癥。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動脈硬化,血小板聚集能力和血液粘稠度上升,導致其血液表現為高凝狀態,讓微循環障礙加重,進而引起腦卒中。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講,急性腦卒中不但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合并癥,同時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講,不但存在失語、偏癱等功能障礙,而且還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
該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HAMD評分、CN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護理干預后實驗組的總抑郁人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血糖控制良好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血糖控制較差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為患者創造溫馨的住院環境,為其提供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能讓其心理負擔有效減輕,進而來對其抑郁癥狀進行改善。加強患者的糖尿病護理,能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進而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疾病康復。積極引導患者,體貼和關心患者,并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加強社會和家庭支持,能對患者的抑郁癥狀進行顯著改善。加強患者的康復訓練,對其自我效能感進行激發,讓患者潛能顯著提高,正確面對自身問題,進而堅持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患者疾病康復。除此之外還應加強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對高血壓、腦卒中疾病的可逆性危險因子進行預防,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藥物知識宣教,讓其服藥依從性顯著提高。患者家屬心理方面、社會方面、身體方面的壓力也比較大,不但會對其生化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對患者康復造成影響。所以應加強患者家屬的技能指導、知識指導和精神支持,讓患者及其家屬的自信心顯著提高,最終來對患者的抑郁癥狀進行顯著改善。
總之,為糖尿病并發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能對其神經功能和抑郁狀況進行顯著改善,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春慧,朱慶華,張振香,等.心理護理在老年腦卒中后抑郁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48-2649.
[2] 何錦堅,雷慧.中醫情志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5):122-123.
[3] 趙愛花.互動式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9):133-134.
[4] 吳燕,季琴花,沈玉妹,等.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8):2230-2232.
[5] 黃小帥,鄒建,楊美芳,等.正念減壓療法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焦慮抑郁水平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7,24(7):62-64.
[6] 鐘燕萍.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 28(30):34-35.
(收稿日期: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