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荷
摘 要:從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現狀入手,針對當前小學生自主鍛煉意識淡薄,鍛煉習慣難以形成等實際情況,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邏輯分析法和數理統計法等方法,以學生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為目的,以小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表現、運動認知、心理感受為研究變量,進行基于身體練習體驗理論的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研究。對強化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相結合和對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身體練習體驗;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24
1 研究目的
學生體質健康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國家把學生的體質健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決定》中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現,學生的體質健康整體下降有所遏制,但是學生的耐力素質、肥胖率和視力等還是向不良的方向發展。“身體練習體驗是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行為表現、一種認知活動、一種心理感受。”[1]“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2] 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最主要的措施。身體練習體驗理論強調學生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中形成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體育鍛煉的身體練習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作為邏輯起點進行思考,形成“讓學生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的解釋原則。目前國內學者對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研究很多,但都只停留在現狀調查的研究,實踐性研究比較少。本研究通過身體練習體驗理論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機制,在體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行為,讓學生獲得一種良好的認知,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為落實“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提供理論依據與策略指導。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廣州市增城區荔江小學五年級七個教學班的308名學生,其中男生188名;女生12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找關于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和身體練習體驗理論的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2.2問卷調查法
第一,問卷效度。
通過查閱有關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資料,進行設計內容符合小學五年級的水平。經校科研組和體育專家對問卷的內容和結構進行反復的討論,同時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不斷調整問卷的內容,最終確定問卷的內容。
第二,問卷的信度。
使用重測法,在第1次問卷調查結束一個星期后,隨機抽取1個班進行第2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P>0.01,說明本次問卷調查是可信的。
第三,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由作者本人發放和回收問卷,并由作者本人解讀問卷的內容,然后由學生填寫,發放問卷308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卷為308份,有效率為100%。
2.2.3 觀察法
對研究對象在體育課、課余時間,觀察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為本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數據。
2.2.4邏輯分析法
根據得到的數據和信息進行邏輯的分析,從而總結出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方式。
2.2.5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現狀
3.1.1學生的體育鍛煉的認識情況
表1顯示,只有72.40%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是很有價值的,表明還有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深,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體育鍛煉思維。
3.1.2學生體育鍛煉知識技能應用的情況
表2顯示,只有42.20%的學生會把體育課中所學的內容應用到體育鍛煉中,說明教師設置的體育課內容不能在體育鍛煉中應用,學生沒有熟練掌握體育鍛煉知識技能。
3.1.3課余時間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
表3顯示,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只有14.94%的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53.25%的學生偶爾參加體育鍛煉,有31.82%的學生從來不參加體育鍛煉;表4顯示,在節假日50.32%的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44.48%的學生偶爾參加體育鍛煉,5.19%的學生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以上數據說明學生課余時間與課外時間缺乏體育鍛煉。
3.2 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的理論基礎
3.2.1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特征和條件
“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成為需要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3]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是在反復的體育鍛煉活動中逐漸形成,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能促進身體發展并愉悅情感的,比較穩固的自動化的行為模式。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特征是具有自覺性、愉悅性和穩固性等特點。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應具備的條件:有正確的體育鍛煉概念;有較好的體育鍛煉知識技能與運動技能;有體育鍛煉的主動參與意識并明確的價值取向;有愉悅的身體練習體驗;有穩定的體育鍛煉模式。
3.2.2 身體練習體驗理論的闡述
身體練習體驗理論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為主要目的,關注“教師用概念控制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積極身體練習體驗、對運動技能學習進行合理評價”。在形成學生的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中,要明確“體育教師要有正確的體育思維、要了解學生體育學習的動力因素、要應用運動技能學習層次的劃分進行教學內容”等體育教學理論框架,并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提供理論依據。[4]
3.3基于身體練習體驗理論有效促進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3.3.1教師形成正確的體育教學思維
教師的思維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要使學生有正確的體育鍛煉的思維,就要以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為落腳點,進行思維活動,形成一種“體育鍛煉”的教學思維活動。體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與學生的需要相聯系,強調體育運動技能與體育鍛煉知識的結合,以體育鍛煉方法和法則為主線進行串聯,以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條件為評價效果,學生能按照自己的實際需要主動進行體育鍛煉。
3.3.2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動力因素
明確學生體育鍛煉的動因,是誘發和維持體育鍛煉的關鍵,也是保障學生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教師要關注現代小學生的生活方式,在教學中,把學生本能需求與體育鍛煉學習目標相符;學生已有經驗與體育鍛煉學習內容一致;體育鍛煉中教師激勵與自我超越相結合,有目的、有計劃的刺激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讓其知道體育鍛煉的好處,強化其參加體育鍛煉本能需要,形成體育鍛煉的原始動力,學生就會想學、樂學、并形成會學的狀態,有了這樣的狀態,學生就會高效地掌握體育鍛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
3.3.3運動技能學習層次的劃分
“運動技能的提高是確保體質健康水平提高,以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礎。”[5] 參加體育鍛煉就要有一定的體育能力,即要有熟練掌握的運動技能,運動技能的形成,要通過不斷的重復與強化才能形成人的一種習慣行為。“結合體育學習的身體練習體驗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將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劃分為:從身體動作到動作技能的動作符號學習、從動作技能到運動技能的運動邏輯學習、從運動技能到應用技能的應用意義學習。”[6] 在體育教學中教會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能,讓學生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運用于日常體育鍛煉中,就要讓學生扎扎實實學習每個動作技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形成適合自己的運動技能,結合體育鍛煉知識的滲透,并運用這種技能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
第一,動作符號學習層次。
動作符號是構成人身體動作的基本元素,學生在體育學習動作技能的初始階段是從記憶動作符號開始的,是運動技能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要清楚,動作要規范,這時教師要嚴格課堂常規,嚴格要求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模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重點輔導動作符號學習不好的學生,為其盡快獲取良好的心理感受,從而形成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
第二,運動邏輯學習層次。
運動邏輯學習就是把動作符號按照正確的邏輯順序聯結起來的學習方式,是動作技能到運動技能的學習階段。在教學中,教師的示范要熟練,把動作放慢,讓學生知道動作是如何連接起來,這時要學生大膽地展示自我,積極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個體差異,進行重點輔導動作不協調不連貫的學生,鼓勵學生不斷練習,使其獲得良好的心理感受,盡快使其形成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促使學生進一步進行體育學習的動因。
第三,應用意義學習層次。
應用意義學習是把運動技能應用在實踐中,從中感悟對自身發展的意義。是運動技能學習的最高層次。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將運動技能上升到知識技能,并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學生才能從中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自身生命發展和完善的意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將掌握的運動技能并內化成自覺性行為,才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后,結合體育鍛煉的知識、運動比賽的競技知識、身體娛樂的游戲知識為基礎,嚴格規定鍛煉的內容、方法和運動量等,幫助學生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并引導學生對自己鍛煉計劃進行掌握評價、自我監督、自我調整。幫助其從被動鍛煉轉化成主動鍛煉,形成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真正把運動技能轉化為知識技能。
3.3.4對學生體育鍛煉運動技能學習進行評價是監控機制
第一,體育鍛煉運動技能學習的“想學”。
只有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才會激發學習的自覺性行為,從而形成“想學”的狀態,其“想學”的特征是: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自主選擇內容進行體育鍛煉;主動布置場地與器材,主動配合和主動支持同伴的活動組織,主動邀請同伴進行活動組織。
第二,體育鍛煉運動技能學習的“樂學”。
想學的基礎上,就會在身體練習中產生積極的情緒,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出現“樂學”的狀態,其“樂學”的特征是:積極進行保護與幫助練習;合理有效使用器材場地;積極進行身體運動練習;敢于在師生面前挑戰自我、展示自我。
第三,體育鍛煉運動技能學習的“會學”。
在樂學的基礎上,會出現積極情緒,導致愛上某項運動,從而渴望這項運動的知識,形成良好的運動認知,出現“會學”狀態,其“會學”的特征是:在身體運動練習中會自我保護;自主調控體育鍛煉的練習負荷,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鍛煉;將所掌握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運用于體育鍛煉中;會對體育鍛煉效果進行自我評價;愿與大家分享體育鍛煉的成果;較好解決體育鍛煉中出現的問題。
4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教師形成正確的體育教學思維是前提。控制學生體育鍛煉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思維。
4.1.2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動力因素是關鍵。也是維持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關鍵。教師關注學生的本能需求,通過體育鍛煉的知識技能,與學生的本能需求相結合,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進而提高體育鍛煉的認知能力。
4.1.3進行技能學習層次的劃分是保障。運用運動技能學習層次的劃分為依據,設置適合學生本能需求的體育鍛煉的目標,選擇和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特征的體育鍛煉的內容。
4.1.4對學生體育鍛煉運動技能學習進行評價是監控機制。進行恰當的教學效果評價。
4.2 建議
4.2.1學校根據本校的情況選擇適合的項目開展“一校一品”,推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組織豐富多彩的全員參與的體育活動,每月不同的項目競賽,利于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4.2.2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不穩定,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體育鍛煉,而教師和家長是他們的引導者,所以學校、家庭和社區體育合作有利于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4.2.3體育教學評價要多元化,把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相結合,對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有激勵機制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若鋒.身體練習體驗是體育學習的一種價值訴求[J].體育學刊,2013,20(6):65-6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3]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3.
[4] 鄧若鋒.身體練習體驗探索[M]. 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18-20.
[5] 王登峰.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努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J].中國學校體育,2014(1):2-3.
[6] 鄧若鋒.身體練習體驗的體育教學理論框架構建[J].體育學刊,2016,23(1):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