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陽 董雪林 熊志翔 阮昌賢 紀海生
摘 要:依據深圳市光明新區實驗學校2017年初一年級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體質測試的結果分析及對部分學生的調查,探索初中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辦法,設計基于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分層教學實施策略,為中小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促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16
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是指在建立學生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以提高和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為核心任務,以學校體育為切入點,運用相關理論知識,通過監測、評價、指導和干預等手段,實現對學生個體和群體健康的全面監管。在青少年學生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先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家庭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身體素質發展和運動技能掌握也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校體育工作應當在學生體質健康有效管理的前提下,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獲得體質健康、運動技能和運動知識的提升。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既是國家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水平重要工具,也為檢測和評價學生體質健康提供了相對統一的科學方法,根據其測量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教學也能夠體現出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本研究通過分析本校2017年初一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調查初一學生對體質健康發展的認識,探索初中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辦法,并結合已有分層教學實踐研究成果,設計基于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分層教學實施策略。
1 學生體質測試情況統計分析
1.1 本校初一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基本情況
由表1可見,2016年我校初一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綜合結果整體尚可,及格率為91.27%,優良率為35.36%。其中女生表現較為突出,及格率和優良率分別達到98.61%和46.34%;男生表現卻令人堪憂,及格率及優秀率僅為85.86%和27.24%。分項指標數據方面,BMI指數項目表現最好,顯示75%的學生均為標準體重,沒有嚴重肥胖和營養不良學生;其次是女生的耐力素質(800米跑)表現較好,優良率達到63.41%,不及格率只有2.09%;而男生引體向上項目表現最差,超過一半(54.5%)學生測試不及格(在個人成績表中更是有37人測試成績為“0”),表明男生上肢力量普遍薄弱;其他項目年級整體水平也不甚理想,不及格或剛及格的比例接近70%。另外,單項指標的標準差均明顯大于年級綜合成績的標準差,也說明學生綜合成績分布較均勻,但單項素質方面卻差異較大。
學生體質健康管理與促進首先需要了解學段全體學生的基本狀況以診斷一所學校體育課程、活動的規劃存在的問題。綜合上述情況、原始測試數據,以及日常觀察可以判斷,初一年級學生整體營養狀況較好,女生生長發育較男生為早,女生的運動習慣好于男生,全年級學生的上、下肢力量發展均較差。
1.2 初一(1)班體質測試單項指標基本情況統計分析
結合表1、表2可知,初一(1)班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與全年級整體狀況基本吻合,但在部分項目上也有自身的特點。如女生的柔韌和耐力素質明顯好于男生這一點與全年級趨勢相同,但表現更為突出;男女生50米和立定跳遠成績稍顯落后于全年級水平,但兩個項目之間卻表現出極大的一致性;男生的上肢力量比年級整體水平還差了一截,但女生的腰腹力量卻較年級水平要好。因此,學生體質健康的管理與促進應當更加注重以班級為單位的落實,分項目有重點地促進與提升;同時加強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改善措施通報給每一個學生的家長。
1.3 初一(1)班部分學生體質健康情況分析
由表3可見,男1、男2兩位同學同為綜合評價不及格,身體素質類指標也基本一致,但男1同學身高、體重發育較好,且有一定營養過剩,而男2同學則顯得有點發育稍緩,我們在進行干預指導中,就必須要區別對待。男1同學在合理控制營養攝入的同時,應首先注意耐力素質和上肢力量的練習,而不是一開始就強化下肢力量增加運動損傷的風險;男2同學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質都很弱,但從促進生長發育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優先加強力量、速度類項目。女3、女4兩位同學雖綜合評價等級不同,但提高改善的關鍵均在速度和下肢力量項目,因此在干預指導中可以采用相似的手段。
2 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與促進策略
2.1 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概念界定
在目前國內“大班制”的教學現狀下,我們很難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指導和干預,結合上述情況分析,我們提出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基礎上,按大群體內體質健康指標不同水平層次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群體,并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有區別地實施指導和干預,進行階段性地評價和分層調整,以實現群體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比較科學的將學生綜合評價和單項指標評價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個層次,但從前述情況分析可以發現,學生體質健康的綜合評價和單項指標評價具有不一致性,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不能簡單的按照綜合評價的等級進行區分。因此,在建立學生個人健康檔案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綜合評價和單項指標評價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是當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作較為方便有效的辦法。
2.2 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原則和身體素質均衡發展原則。初中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必須充分考慮初中學生體質健康綜合評價和單項指標評價兩個方面,在保證初中生正常發育和運動安全的前提下,補強身體素質短板,促進其體質健康全面提升。
結合上述分析和日常觀察、訪談結果,我們認為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可以將初一各班學生分為以下幾個主要組別:A.耐力素質薄弱組——所有耐力素質不及格的學生;B.速度力量薄弱組——A組以外所有速度力量素質(立定跳遠和50米)不及格的學生;C.軀干上肢力量薄弱組——AB組以外所有軀干上肢力量(仰臥起坐和引體向上)不及格的學生;D.身體塑形組——ABC組以外所有體重超重和肥胖的學生;E.綜合改良組——ABCD組以外綜合評定為及格的學生;F.綜合創優組——ABCDE組以外綜合評定為良好的所有學生;G.領先幫扶組——ABCDE組以外綜合評定為優秀的所有學生。
如此分組能夠將各班全體學生包含在內,也充分考慮了青少年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且遵循“耐力素質——速度力量——軀干上肢力量——身體形態”的體質健康優先發展順序。E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興趣較濃運動項目優先發展某一項身體素質,進而帶動其他素質的發展;F、G組的優秀學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骨干作用,發揮自身優勢運動項目重點幫扶A、B、C組的同學快速提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促進和階段評價后,各組學生可以根據評價記錄進行分組調整。按層次分組之后的體育教學,需要結合教材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分層分組的優勢,在教學活動中有效促進全體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
2.3 基于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初中分層教學策略
初中體育分層教學需要全面考慮每位學生體質健康和運動技能基礎的差異性,以小群體為主要形式開展分層指導、分層推進、分層練習等教學過程,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享受體育活動的樂趣,達到增強體質、增長知識的目的。基于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初中體育分層教學,要準確把握每個體質層次學生的運動學習特點,制定符合其能力特點的學習目標,采取適合其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法,安排其力所能及的練習內容,給予積極正面的學習評價。
2.4 基于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初中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策略
基于學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的初中課外體育活動組織需要考慮不同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層次學生的運動參與和技能表現的差異性,設計保證各層次學生各得其樂、各獲所需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例,合理利用每天30分鐘以上的連續運動時間,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體質健康都會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我們可以選擇有助于各層次學生薄弱素質發展的運動項目組合開展分組活動,保證大課間活動的實效性和趣味性——比如耐力素質薄弱組,可以開展“個人跳繩接龍”、“跳繩挑戰賽”、跑樓梯,以及固定距離“跑-走”結合等活動。
3 結論與建議
在建立學生個人健康檔案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綜合評價和單項指標評價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是當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作較為方便有效的辦法,各中小學校均可參考實施。初中生體質健康分層管理要做好年級統籌、班級落實和個體區分三個方面的工作,可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將學生分為耐力素質薄弱組、速度力量薄弱組、軀干上肢力量薄弱組等七個組別;并通過充分利用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分層體系,開展分層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分層實施,有針對性地解決薄弱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應明,吳健.高校學生體質健康互動式分層動態管理的探討[C]. 2010年“科學健身與增強體質”論文報告會,2010(8).
[2] 許巍.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體育分層教學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 (9).
[3] 陳曉鵬.從“統一”走向“個別”,課堂教學組織的新趨向[J].中國學校體育,2009 (6).
[4] 馮超.初中體育選項課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