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 吳小妹 容梅
摘 要:調查報告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廣州市三個不同發展階段行政區的小學進行了課后體育鍛煉狀況調查,試圖通過調查為教育行政部門了解小學生課后體育鍛煉的現狀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體質;課后體育鍛煉
中圖分類號:G807.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26
1調研對象及方法
1.1調研對象
本調研采用社會學分層抽樣的方法,根據GDP總額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確定了老城區、發達城區、發展城區三個抽樣層,抽取了較能代表三個抽樣層特征的老城區越秀區、發達區天河區、發展區番禺區為調研對象,每個區隨機抽10所小學為調研對象。
1.2 調研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分別設計了體育老師小學生體育鍛煉狀況調查問卷和家長小學生體育鍛煉狀況調查問卷,實發2000份,回收1717份,其中回收體育老師264人、家長1453份,回收率85.8%。
1.2.2 現場調研法
調研就小學生體育鍛煉相關問題進行了現場調研,隨后到廣州市教育局、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局、江西省宜春市教育局等相關單位進行了現場調研。
1.2.3 數據統計分析法
對回收的問卷運用數據統計分析法進行處理和分析。
2 廣州市小學生體質的現狀
2.1 小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性
小學生時期(7歲—13歲)所在的青春前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最重要階段,是性成熟期前內分泌系統開始發生顯著變化的敏感階段,身體各系統和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身體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各系統和器官正由量變的不斷積累漸進促成了青春期身體的飛躍。這期間身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可塑性強,身體各系統對運動和營養干預的敏感性高,是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關鍵期。這個關鍵期科學的體育鍛煉將為他們成年的身體健康水平和運動能力奠定雄厚的基礎,同時也是養成終生鍛煉習慣的關鍵階段。
2.2 廣州市小學生體質變化的趨勢
對2000年和2014年兩次國家體質調查數據的分析可發現,能有效反映廣州市小學生體質狀況的運動素質呈整體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身體形態相關的3項主要指標(身高、體重和胸圍)的基本數據,與2000年國家體質調查相比增長幅度較大,指標向好明顯;小學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7.45%和9.17%,增加幅度較大,BMI指數下降明顯;速度和爆發力指標呈整體下滑的趨勢;女生力量指標下滑嚴重;男、女生耐力指標遠低于2000年水平;柔韌性素質指標女生明顯回升,男性下降明顯。
2.3 2016年廣州市小學生體質的狀況
根據2016年廣州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小學生體質狀況呈整體下降趨勢;優秀率只有2.6%,良好率17%,不及格率達16.2%;總體肺活量不及格率為20.5%,重度近視率49.8%、男、女生肥胖患病率分別為17.12%和9.11%;男、女生速度、爆發力、耐力指標下滑嚴重;女生力量指標下滑嚴重。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廣州市青少年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
本調查對廣州市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區264名體育老師教學管理人員、1453名家長共1717人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1],經數理統計分析出廣州市小學生體質下降相關的幾個主要因素:
3.1.1 50.38%的家長和62.8%的老師認為運動時間不足是小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
3.1.2 15.9%的家長認為不科學飲食習慣,攝取高脂肪高蛋白等能量過多,營養不足是影響小學生體質的重要因素。
3.1.3 13.21%的家長認為現代智能生活方式(電子游戲、手機、電腦、現代交通工具)是小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之一,這與徐焰等學者[2]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
3.1.4 11.77%的家長認為作業多,睡眠減少是影響小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之一。
3.1.5 64.02%的老師認為鍛煉技術落后,需要更新小學生鍛煉技術,這與徐焰等學者的研究[2]結論是一致的。
3.2 小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間
3.2.1 從調查分析可以知道:體育老師認為每周鍛煉時間5小時以上的占49.62%,認為每周鍛煉達3小時以上的達76.19%;認為小學生體育活動不足的體育老師達49.24%,勉強夠的20.83%,認為足夠的為26.14%。
3.2.2 從調查分析可以知道:家長認為每周鍛煉時間五小時以上的占44.39%,認為每周鍛煉達3小時以上的達75.09%;認為小學生體育活動不足的家長達37.03%,勉強夠的27.6%,認為足夠的為27.25%。。
3.2.3 統計分析發現,廣州市小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間分布呈啞鈴狀,鍛煉施加為5小時和2小時的學校較多,每周3、4小時的較少。無論家長還是體育老師的問卷,均反映出有近50%的小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間達到教育部規定的5小時,但也有近25%的體育老師和家長的數據反映出部分學校小學生每周鍛煉時間才2小時。
3.3 廣州市小學生下午課后主要活動狀況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知道:
3.3.1 小學生下午課后沒有固定安排的占63.66%。
3.3.2 請托管機構照顧的23.47%,大部分托管機構幫助管理孩子做作業,相當部分的小學生托管機構沒有任何相關資質及工商管理部門的行政許可。
3.3.3 參加興趣班的占12.87%,其中參加體育活動興趣班的只有8.63%。
3.3.4 從調查分析可以知道:小學生課外每周體育鍛煉時間在30—50分鐘的占61.8%、50-70分鐘的24.16%,這意味著兩時段共85.96%的小學生平均每天只有8-10分鐘課外體育活動,運動量嚴重不足;能做到每天課外30分鐘的小學生僅占3.99%。
3.4 家長對參加下午課后(3點到5點)體育鍛煉的態度
從調查分析可以知道:
3.4.1 愿意積極參加下午課后體育活動的占63.93%。
3.4.2 根據師資和運動項目再定占26.98%,看其他同學是否參與占3.72%,也就是條件合適就參加的占30.7%。
3.4.3 不參加的只有5.37%。
3.4.4 條件合適就參與下午課后體育鍛煉的高達94.63%。
3.5 小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的意向分布
3.5.1 從分析可以知道:體育老師高度重視小學生的體質健康及體能水平的發展,將希望與機構合作的小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項目選擇的第一位給了體能鍛煉,占總體育老師調研人數的60.61%,足球排第二位,占總體育老師調研人數的17.42%。
3.5.2 從分析可以知道:小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選擇籃球、足球、羽毛球三大運動項目的占44.32%,接近半數,唯一意外的是學生家長選擇最多的體能鍛煉占21.68%,說明家長已開始重視小學生的體質與身體能力的發展了。
3.6 影響小學生課后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從對表8的分析可以知道:影響小學生課后體育鍛煉最大的影響因素(29.55%)是小學生運動的安全問題;老師人手不足是影響孩子參加課后體育鍛煉的第二大影響因素(26.89%);運動設施不足(12.5%)和孩子不愛運動(6.82%)是影響課后體育運動的其他因素。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對問卷結果的分析發現:平均47%的體育老師和家長認為小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間能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在校每周5小時的鍛煉時間;平均25%的體育老師和家長認為小學生在校每周體育鍛煉時間只有2小時;說明相當部分的小學生每周運動時間嚴重不足。
4.1.2 對問卷結果的分析發現:抽樣的學校都能按照廣州市教育局規定的教學標準實施小學生體育課程,達不到小學生每周5小時鍛煉時間的學校,主要是學校課間和課后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小學生體育鍛煉;老城區和發達城區學校課間和課后體育鍛煉實施效果較好,學生達到每周5小時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較高。
4.1.3 大部分家長對參加課后體育鍛煉持積極的態度,表示愿意參加由學校組織的課后3點-5點的體育鍛煉,并表現出對體能鍛煉的較高支持度和認可度。
4.1.4 大部分小學體育老師認為,影響小學生課后3點-5點的體育鍛煉的排前三位的主要因素是師資不足、學生安全和設施不足問題。
4.2 建議
4.2.1 小學生課后3點-5點是彌補小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不足的重要時段,學校應該根據自身師資及場地條件積極開展課后的小學生體育鍛煉。
4.2.2 師資問題可以通過與高校或社會培訓機構的合作來解決,不但能有效提高孩子身體素質,還能促進學校體育科學化水平的提升。
4.2.3 場地問題可以采用班級輪換的方式,合理安排每個班在一周參加二次的課后體育鍛煉,輪空期間可以穿插其他的科技、藝術等活動。
參考文獻:
[1] 民革廣州市委會科教文衛體委重點調研課題. 關于開展小學生課后身體素質與創新素質教育的建議. 2017.
[2] 徐焰等.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調查[J]. 體育學刊,2015(07):96-99.
[3] 馬思遠. 我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及其社會成因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2012.
[4] 劉國寧,王聲湧,荊春霞,池桂波,董曉梅,陳青山,傅傳喜. 廣州市某重點小學學生營養狀況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2007(07):637-638.
[5] 葉偉國. 深圳市某小學學生營養狀況和肥胖情況調查與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01):59-60.
[6] 林生茂,張冬生,林潛,林強. 揭陽市小學生現時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 疾病監測與控制,2009(06):326-327.
[7] 李義丹. 人的科學發展觀理念下的中小學素質教育探析[D].天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