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嬌 沈威 黃光文

內容摘要:伴隨著網絡零售業的快速發展,浙江省內部網絡零售經濟差異問題開始凸顯,因此開展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的相關研究對于浙江省網絡零售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浙江省11個省轄市為研究對象,時間序列為2012-2016年,選取人均網絡零售額指標測度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綜合運用變異系數、泰爾指數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統計方法對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展開研究。
關鍵詞:浙江省 網絡零售 時空格局 影響因素
引言及文獻綜述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帶動了電子商務產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企業開始結合互聯網技術智慧化轉型,網絡零售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已達到5.3萬億元,約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96%,網絡零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較權威的定義,網絡零售是指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以實現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所有權的轉移或服務的消費,一般認為網絡零售包括B2C和C2C兩種形式。網絡零售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網絡零售不僅僅是線下消費的簡單替代,而是消費新模式的創新和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拉動內需以及國內經濟增長產生著重要作用。浙江省作為我國網絡零售業起步較早、發展最好的省份之一,伴隨網絡零售業的高速發展其內部發展差距問題逐漸顯露,因此對其展開時空差異分析研究對于浙江省乃至全國網絡零售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借鑒意義。
目前有關網絡零售的研究多是一些基于經驗的描述,而關于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的定量分析研究還未曾涉及,因此,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研究區域、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
浙江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地理位置優越。作為電子商務起步最早、發展最快、業態最全的省份,浙江省網絡零售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平穩快速發展(見圖1),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商務廳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5.3萬億元,其中浙江省網絡零售交易總額為10306.74億元,占全國總交易額的19.45%,浙江省以百分之一的國土創造了全國接近五分之一的網絡零售市場。但是,伴隨著網絡零售經濟的快速增長,浙江省區域內部發展差異問題日漸凸顯,基于此,本文選取浙江省為研究區域,對其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問題展開研究。
(二)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人均網絡零售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水平,本文以浙江省11個地級市為研究單元,時間序列為2012-2016年,選取人均網絡零售額指標測度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具體選取地區網絡零售總額和地區常住人口兩個指標計算得出,相關數據分別來源于浙江省商務廳(全年網絡零售統計數據由天貓等第三方平臺數據、自建平臺數據和移動微商數據三部分構成)和《浙江省統計年鑒》(2012-2015),其中2016年浙江地級市常住人口數據來源于《2016年浙江省人口變動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三)研究方法
1.極差、標準差和變異系數。極差是指一組數據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又稱為范圍誤差或全距,以R表示。標準差(SD)能夠反映數據集間的離散程度,標準差越大代表兩端數據與平均值間差異越大,反之越小。變異系數(CV)反映了數據集間的整體相對差異和整體離散程度,變異系數越大表明數據集整體離散程度的測度值越大,反之越小。
上式中:R為極差,ymax為人均網絡零售額最大值,ymin為人均網絡零售額最小值;SD為標準差,n為研究單元數量,yi為第i個地區人均網絡零售額,y為n個地區人均網絡零售額平均值;CV為變異系數。
2.泰爾指數。泰爾指數(Theil index)是衡量區域經濟差異的常用方法。泰爾指數可以衡量區域間經濟發展的相對差異,指數越大代表相對差異越大,反之越小。
其中:T為泰爾指數,n為研究單元數,yi為第i個區域人均網絡零售額, y為n個地區人均網絡零售額平均值。
3.灰色關聯度分析?;疑P聯度分析方法是根據因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即灰色關聯度,作為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本質是根據因素之間的差異性來判斷各個因素對整個系統的影響程度,因素間差異性越大,因素與系統的關聯度越低,因素對系統的影響也就越小,反之影響越大。公式如下:
上式中:△(min)為兩極最小差,△(max)為兩極最大差,Δoi(k) 為各比較數列 xi上每一點與參考數列xo曲線上的每一個點的絕對差值,ξi(k) 表示參考數列 xo與各比較數列xi在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ri為關聯度,k為研究單元數,ρ為分辨系數,一般在0-1之間,通常取0.5。
時空格局演變分析
(一)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的時間演變特征
1.浙江省網絡零售經濟總體發展變化趨勢。2012-2016年浙江省省域網絡零售經濟總體發展趨勢較平穩,地市網絡零售經濟發展呈現“三高五穩三平”的態勢。見圖2所示,浙江省全省人均網絡零售額總體呈平穩增長的趨勢,全省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穩步向前推進。地級市網絡零售發展中出現杭州市、嘉興市和金華市三個高峰,這三個地級市人均網絡零售額增長迅速,呈大踏步跨越式的發展狀態;寧波市、溫州市、湖州市、臺州市和麗水市等五個地級市的人均網絡零售額增長較平穩,地區網絡零售經濟保持著穩步發展狀態;此外,紹興市、衢州市和舟山市的人均網絡零售額增長較其他8個地級市發展較平緩,地區網絡零售經濟發展遲緩,制約著全省網絡零售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
2.區域網絡零售經濟極化分析。2012-2016年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明顯,首末城市的兩極發展問題突出但極化差距呈現減小的趨勢,區域間絕對差距不斷增長但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見圖3所示,2012-2016年人均網絡零售額最高的杭州市與最低舟山市相差倍數分別為24.9、49.8、38.3、28.5和20.7倍,說明區域發展的極化問題較為突出,首末發展城市兩極差距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過程;2012-2016年區域標準差增長率分別為78.4%、32.9%、26.6%和26.1,標準差增長率呈逐漸減小的趨勢,說明區域間絕對差距較大但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區域向協調發展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差距分析。2012-2016年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相對差異較大,但有逐漸減小的趨勢。見圖4所示,2012年區域變異系數最大,達到了1.063,屬于強變異狀態,但研究時段內變異系數由1.063減小到0.769,逐漸由強變異狀態發展為中等變異狀態,說明浙江省市域間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相對差距較大,但是隨時間發展有逐漸減小的趨勢;另一方面,區域泰爾指數由2012年的0.185降低到2016年的0.110,呈平緩下降的走勢,也說明了區域間相對差異呈逐漸減小的態勢,區域間網絡零售經濟發展正在走向協調化。
(二)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的空間格局演變
運用arcGIS軟件并選取目前被普遍使用且能保持數據統計特征的jenks自然斷裂點法對浙江省市域人均網絡零售額進行分級可視化,然后分別做出2012、2014和2016年浙江省市域人均網絡零售額空間格局演變圖(見圖5)。
1.區域網絡零售經濟整體空間格局發展保持相對穩定。如圖5中所示,2012、2014和2016三年中,杭州市和金華市兩個城市一直穩定在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處于領先地位,而舟山市、衢州市、湖州市、麗水市和紹興市5個城市則一直處于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第四、五梯隊,發展較為落后,沿海城市嘉興市、寧波市、臺州市、溫州市在研究時段內的發展層次有所浮動,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整體空間格局基本保持相對穩定,且這種空間發展狀態基本保持著以杭州市和金華市為中部發展核心,以寧波、臺州和溫州等省域東部沿海城市為發展活力帶的中西部協同發展的“S”字形空間格局。這一特點反映了中部的杭州市和金華市始終是浙江省網絡零售經濟最發達、最有活力的地區,省域西南山區受經濟水平、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政策以及歷史原因等因素影響則一直處于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落后地區。
2.區域空間同類集聚特征明顯,且保持著穩定發展的趨勢。如圖5中所示,浙江省存在三大同類集聚區域,包括以省域中部地區的杭州市和金華市組成的高水平發展區,以寧波市、臺州市和溫州市等省域東部沿海城市組成的中高水平區,以及以麗水市和衢州市等省域西南部欠發達城市組成的低水平區。以省域中部地區的杭州市和金華市組成的高水平發展區在2012-2016年間一直保持著穩定的高值集聚態勢,空間演化較為穩定;以寧波市、臺州市和溫州市等省域東部沿海城市組成的中高水平區在研究時段內由第二、三發展梯隊城市共存變化為第三發展梯隊城市組成再演變為全部由第四發展梯隊城市組成,其同類集聚趨勢明顯;以麗水市和衢州市等省域西南部欠發達城市組成的低水平區則由2012和2014年的第四、五發展梯隊城市混合構成演化為2016年的全部由第五發展梯隊城市組成,區域城市間同類集聚發展較為顯著。
3.空間發展的極化特征趨于顯著。2012年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第一梯隊城市有3個,分別為杭州市、金華市和嘉興市,第二梯隊城市有兩個,第三梯隊為1個,2014年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第一梯隊保持不變,第二梯隊城市增長為3個,第三梯隊為1個,至2016年,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第一梯隊城市減少為兩個,分別為杭州市和金華市,第二梯隊城市減少為1個,第三梯隊城市增長為4個,首位城市在減少,而中間城市數量在大幅增加。浙江省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城市發展結構的變化特點反映出市域間的發展差距在拉大,空間極化現象逐漸凸顯,杭州市和金華市開始占據絕對優勢,成為省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高地。
影響因素分析
為了進一步理解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時空差異以及定量識別影響因子與區域網絡零售經濟之間的關系,綜合考慮影響因素數據選取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獲取性,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來計算2012-2015年人均網絡零售額與影響因子的關聯水平,探求區域網絡零售經濟時空差異的影響因素。通過計算,求得四個年份人均網絡零售額與8個影響因子的關聯度值(見表1)。
由表1可知,2012-2015年人均網絡零售額與影響因子的關聯水平排名前五的因子為電信業務收入(X5)、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X8)、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X7)、常住總人口(X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數(X6)。其中電信業務收入(X5)、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X7)和常住總人口(X1)三個因子的關聯度呈上升的趨勢,因子X5和X7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區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和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硬件水平,因子X1代表了網絡零售主體的規模(包括網絡零售買方和賣方),說明地區信息基礎設施水平、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硬件水平以及人口規模對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的影響力在增加。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X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數(X6)兩個因子的關聯度有下降的趨勢但關聯水平仍較高,因子X8反映了地區文化教育水平,因子X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從事電子商務技術人員發展水平和服務保障水平,說明地區人口素質和電子商務信息技術軟件業服務保障水平對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助推作用。
此外,人均GDP(X2)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4)兩個因子與人均網絡零售額的關聯度較低,但是從2012年至2015年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說明這兩個因子對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增加。人均GDP(X2)反映了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它是網絡零售系統運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和推動力。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4)因子反映了地區產業結構狀況,其在網絡零售業交易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網絡零售交易完成離不開第三產業的支持,另一方面,參與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主要集中于批發零售和制造業兩個行業,此外,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也表明,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正在借助傳統實體的供應鏈資源和品牌優勢逐漸轉型升級加入到電子商務交易領域,因此,與網絡零售業相關聯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網絡零售經濟的發展也產生著重要推動力。
除上述8個定量評價因素之外,浙江省電子商務發展歷程和實際發展經驗表明,地理區位、地域文化、初期發展優勢、政策等因素對浙江省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優越的地理區位使得其在早期形成了一大批電子商務相關產業,如紡織業、鞋帽制造業、日用消費品行業等,這種特色經濟與“浙江精神”式的重商崇商地域文化相融合促生了電子商務行業,率先形成地方電子商務模式,網絡零售經濟也在早期占盡先機,在全國形成了初期發展優勢并不斷地發展成熟,成為全國網絡零售業發展的領頭羊。政府支持引導政策、電子商務監管和支付環境、配套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區域電子商務發展戰略等政策對地區網絡零售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結論
本文結果顯示:第一,從時間演變特征來看,2012-2016年浙江省省域網絡零售經濟總體發展趨勢較平穩,地市網絡零售經濟發展呈現“三高五穩三平”的態勢,首末城市的兩極發展問題突出但極化差距呈現減小趨勢,區域間絕對差距不斷增長但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相對差異較大但有逐漸減小趨勢。第二,從空間格局演變特征來看,區域網絡零售經濟整體空間格局發展保持相對穩定,空間上基本保持著以杭州市和金華市為中部發展核心,以寧波、臺州和溫州等省域東部沿海城市為發展活力帶的中西部協同發展的“S”形空間分布格局。從局部特征來看,市域城市間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極化特征趨于顯著,且空間同類集聚特征明顯,并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第三,2012-2015年,電信業務收入、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常住總人口、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數等五個因子對區域網絡零售經濟差異影響較大。人均GDP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等兩個因子與人均網絡零售額的關聯度較低,但是從2012年至2015年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說明這兩個因子對區域網絡零售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在增加。
參考文獻:
1.楊桂梅,盧春艷.淺析國內網絡零售業發展中的障礙與對策[J].流通經濟,2012(3)
2.孔穎.新媒體時代網絡零售與傳統零售業的融合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6(12)
3.宋麗芳,高鵬.商品零售業向電子商務模式轉型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1)
4.雷玲.網絡零售業發展對我國傳統零售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集美大學,2015
5.呂玉明,呂慶華.中美網絡零售業比較與我國網絡零售業發展路徑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