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勵
內容摘要:在城市化發展中,服務業能極大程度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城市功能的提高,為城市化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證。為了探索湖北省城市化與服務業的關系,本文對湖北省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回顧分析,并對二者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第一,闡述城市化與三次產業的關系,通過分析證明,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相關系數小于與第二產業的相關系數,湖北省城市化發展與第二產業的相關性最強,這與其他城市地區的發展規律不同,湖北省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發展存在特殊性;第二,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城市化與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是單向因果關系,可以看出人均服務業增加值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正向促進作用比較明顯,但城市化的發展對人均服務業增加值的提升作用卻并不明顯;第三,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城市化與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城市化與房產行業的相關系數最高,金融業次之,與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相關系數最小,這與一般的經驗規律相吻合。
關鍵詞:湖北省 城市化 服務業 協調發展
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互動機理
(一)城市化促進服務業發展
城市化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機遇。在城市化的初級階段,第二產業是主要產業,工業化的集聚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工業化引起的城市集聚又引發了交通、通信、金融保險等行業的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得到極大提升,人們在物質產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對生產和生活方式提出了更細致、更全面的要求。高層次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得服務業的需求呈現出高層次、多樣化的趨勢,為滿足這一要求,服務業就要轉變原有的產業結構,在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新興服務業不斷出現,推動服務業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
城市化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服務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具有無形性、不可儲存性、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特點。服務業的產業特征決定了服務對聚集有著一種內在的要求,不可儲存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要求服務的實現必須依托生產者和消費者在近距離的接觸,只有隨著人口、資源、生產要素的聚集、產業聚集對服務業產生市場需求,才會促使服務業的不斷產生。農村由于與農業活動緊密相關,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無法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而城市卻擁有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密集的人口、復雜的經濟結構、眾多的經濟關系等都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城市化程度影響服務業發展的結構和規模。在城市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受到資源差異、經濟實力、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城市具有不同的規模和類型。在工業化的聚集過程中,會產生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城市。一般來說,在規模較小的中小城市,城市化程度不高,人口的聚集過程比較長,抑制了對服務業擴張的需求,這些地區服務業的流通部門相比其他服務部門會更發達,服務業發展整體水平較低,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小。而在規模較大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市化發展的程度較高,市場體系比較完善,這些地區的現代生產和生活服務業則更為發達,這些行業外部效應較高,已成為城市服務業發展的核心部門。相比之下,這些城市服務業的發展門類比較齊全,與生產和生活服務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城市化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市場條件。服務產品的非實物性決定了服務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時期,人們會先滿足生存需求,進而才會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服務產品的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農民通過自給自足可以滿足生存需求,但服務產品的提供者卻只能通過交換去獲取所需的實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要素的聚集使得分工深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服務產品的提供者提供的服務與所需的服務并不能完全一致,而且服務產品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往往不是同一個人,這就要求服務產品必須通過交換來實現價值。相比于農村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自始至終就與市場交換相聯系。城市化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土壤。
(二)服務業促進城市化發展
服務業為城市化發展提供后續動力。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工業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到了后工業化階段,隨著服務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的提高,服務業的作用開始逐漸體現出來,服務業將代替工業成為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產品得到極大滿足,對城市功能的要求也會提升,不僅要求城市保持“量”的增加,而且要求保證“質”的提升,而服務業可以滿足這一需求。隨著生活層次的提升,人們會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的服務行業,市場營銷要求有廣告、新聞、咨詢的服務業;商品的流通則要求有倉儲、批發、物流、零售等服務業的發展。
服務業為城市經濟發揮擴散效應提供條件。區域經濟學的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并不會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現,它會先產生一個增長點或增長極,隨著這些增長點的發展,它會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進而促進整個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而城市就充當了這些增長點或增長極的作用,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對周邊的地區產生輻射和擴散效應,推動這些地區的發展。服務業則為城市擴散效應的實現提供了條件。首先,服務業中交通運輸、通信服務、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發展為城市向周邊地區擴散提供前提條件;其次,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行業的發展為城市化擴散效應的實現提供重要支撐。而且,隨著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對周邊地區的擴散效應會不斷加強,輻射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大。
服務業為城市外部經濟效應的實現提供源泉。所謂外部經濟效應,是指由于某一主體的外部經濟行為使其他主體受益,而其他主體卻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城市的外部經濟效應非常明顯,但這種外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服務業來實現的,服務業可以為這種外部性的產生創造條件。首先,教育、醫療行業可以為城市勞動力提供良好的條件來充實和保障自己,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其次,公共事業服務體系的完善、市場體系的發達為企業運輸及交易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能;再者,信息通訊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無需支付任何成本,就可獲得豐富的相關信息,可以最大限度達到信息共享,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及時、準確的做出決策。總之,隨著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外部經濟效應也會表現的更強。
服務業為城市經濟聚集效益的實現提供保證。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水平的提升,大量的人口、資源、產業和生產要素等資源流向城市。資源的聚集一方面為資源共享提供了條件,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引起分工的深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城市化的發展初期,工業是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大機器工業時期,生產分工帶來了原料、產品市場問題,而通訊、交通和商業的發展可以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為生產集聚以及城市集聚掃清障礙。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可以為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環境基礎,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業可以為城市經濟的增長注入新的活力。隨著服務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它會促使各個行業更協調的發展,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影響力,增強城市的輻射力。
城市化與服務業相關性分析
本文采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來表示城市化的水平。選取了1978-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來考察湖北省城市化與服務業的互動關系。服務業發展水平以人均服務業增加值(SER)來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URB)來表示。
(一)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模型因時間序列變量的非平穩性而產生“偽回歸”的現象,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需要先對時間序列變量做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檢驗結果顯示,在原始狀態下各變量是非平穩的。在進行二階差分后,ADF統計值在1%、5%、10%的置信水平下都變得平穩了。因此拒絕Δ2URB、Δ2SER具有單位根的假設,說明URB和SER都是二階單整,即符合I(2),可以進一步對二者進行協整分析。
(二)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所提出的兩步法對具有相同單位根過程的兩個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分析,首先用OLS法將服務業指數對城市化進行回歸,回歸方程如下:
SERt=-1.9649+0.1545URBt+et
其中,R2=0.9833,F=1878.678,DW=0.4073
R2為0.9833,說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同時通過比較F值可知,回歸方程是顯著的。但DW=0.4073
SERt=-2.1341+0.1637URBt+et
et =SERt +2.1341-0.1637URBt
其中,R2=0.9942,F=1593.300,DW=1.9205
該方程的擬合優度提高到了0.9942,并且DW值上升到1.9205,自相關已消除。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城市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服務業人均服務業增加值將增加0.1637萬元。二者的相互關系十分顯著。
為了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筆者對殘差et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殘差結果分析,在不包含截距項和趨勢項的情況下,殘差序列的ADF統計量小于1%的臨界值,即拒絕e是單位根過程的原假設,接受e是平穩的時間序列的假設。由此可知,URB和SER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二者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三)誤差修正模型
為了避免出現失衡的現象,增強模型的精確度,把協整回歸式中的誤差項et看作均衡誤差,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把二者變化關系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變化聯系起來。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ΔSERt=α+βΔURBt+γet-1+εt
得到誤差修正模型的結果為:
ΔSERt=0.01515+0.1520ΔURBt -0.1118et-1+εt
其中,R2=0.4814,F=13.9267,DW=1.2010
上述估計結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變化以及上一期服務業對均衡水平的偏離都對服務業水平的變化產生了影響,誤差項et-1估計的系數為-0.1118,這個數字充分表明了對偏差的修正,也就是說模型存在誤差修正機制。該模型表示了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狀況之間的短期關系,即城市化率每增加1%,服務業的人均增加值將變動0.152個百分點,說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服務業人均增加值的增加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這一數值卻小于長期協整回歸方程中城市化系數,這說明城市化水平與服務業的短期波動較明顯,城市化率的短期變動對服務業的發展變化影響不如長期明顯。
(四)Granger因果檢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和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對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卻沒有明顯的結果。為了考察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接著對變量做Granger因果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是考察一個時間序列是否是另一個時間序列產生的原因的一種常用辦法,如表3所示。
通過變量間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在滯后1期的條件下,湖北省城市化與服務業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明顯,在滯后2期、3期的條件下,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和服務業發展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服務業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說,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城市化水平也將日益提高;但是,城市化發展的協調性較差,不能很好地促進服務業的良好發展。
灰色關聯分析
根據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和步驟對湖北省城市化與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具體步驟如下。本文選擇2009-2016年的城市化率作為參考序列,X0={x0t|t=1,2,…,8},以同期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產行業,其他服務業占湖北省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作為比較序列,Xi={xit,其中i=1,2,3,4,5,6;t=1,2,……,8};其中X0、X1、X2、X3、X4、X5、X6分別代表湖北省城市化率、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產行業和其他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見表4)。
對城市化率、服務業各行業的數據進行計算,可以得到城市化率與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關聯矩陣(見表5)。
根據公式對上表進行計算,得出城市化與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關聯度系數(見表6)。
對關聯系數進行排序后,得到以下關聯序列:
X={X5,X4,X6,X3,X2,X1}
={0.8545,0.7786,0.6721,0.5847,0.5446,0.4745}
根據灰色關聯度的原理,兩個因素的關聯系數越大,表示二者的影響程度就越強。分析灰色關聯系數的結果可知,房產行業與城市化的關聯度最強,關聯系數達到0.8545,其次分別為金融業、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關聯系數分別為0.7786、0.6721、0.5847、0.5446、0.4745。總體來看,以房產產業和金融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與城市化率的關聯性較高,對城市化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強,其他服務業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次之,以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對城市化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弱。可以看出,現階段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對城市化的影響最弱,而房產產業和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對城市化的影響較大,成為推動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這與一般的經驗規律相吻合,在城市化發展的初期階段,服務業的發展類型是以為人們提供基礎服務的傳統服務業為主。伴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斷的提高,在城市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不斷衍生出新的需求,現代服務業將取代傳統服務業成為服務業新的增長據點。湖北省正處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現代服務業興起的現象。
政策建議
(一)加快制度創新,完善人口流動機制
要促進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發展,就要減少妨礙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從而使城市的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得以發揮,并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規模。但長期以來,我國對城鄉實行分割管理的體制,使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在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差別待遇,增加了農民進城的成本,抑制了城市化的發展。因此,要促進城市化與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必須首先進行制度創新,減少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
(二)優化城市空間格局,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合理的城市格局可以引導人口、資金流、信息流等以最經濟的形態促進城市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但長期以來,湖北省城市化發展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城市空間格局不盡合理的問題。湖北省要抓住新型城鎮化推進這一機遇,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城鄉發展的空間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提升軸帶發展實力,同時要加快地區中心城市的發展,積極促進縣城和重點中心鎮的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的城市化新局面,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舞臺。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市場化程度
湖北省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服務業發展長期以來存在著發展水平較低,產值比重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經濟發展的后期,服務業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從湖北省自身情況來看,湖北省長期依靠農業發展,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亟須轉變,服務業又具有高附加值、可吸納大量勞動力等特點,因此湖北省要抓住我國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這一重大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支撐型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引進和培育新興服務業,加快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和集聚園區的建設,形成與新型城鎮化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推動城市服務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鵬,李晉鍇.城市化發展S曲線的判別與超越基于中心地理論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5(7)
2.鄭欣.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
3.郭沖沖,馬少曄.我國服務業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基于西部地區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4)
4.崔宏橋,沈頌東.吉林省城鎮化與服務業灰色關聯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4(2)
5.唐保慶,宣燁.“三元”城鎮化對服務業增長的影響—作用機理、測度與實證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