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偉
內容摘要:本文在杭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效果不理想、《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難執行的背景下,經過前期調研、實驗,提出了一套效果好又可行性強的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回收處理方案。
關鍵詞:生活垃圾 分類 回收
現狀分析
從2010開始,杭州倡導垃圾分類,但實施的效果卻很不理想。據杭州市有關調查數據表明:杭州生活垃圾每年以10%速度遞增,并且由于垃圾沒有進行分類,每天有30%左右的像玻璃瓶、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被填埋,使得2007年啟用的原本設計可使用24.5年的天子嶺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估計2018年左右將被填滿。本文就此分析了杭州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管理中突出的兩大問題。
杭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效果不理想。2015年11月,筆者在杭州朝暉社區開展了實地問卷調查,根據回收的256份有效問卷統計分析得知,居民愿意參與垃圾分類的比例是76.6%,即196人;認為自己按杭州市垃圾分類回收要求進行分類了的占比68.8%,即176人。但根據筆者在后續的“垃圾有償回收實驗”中發現,消費者想要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的意愿強烈,但按照目前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即“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廚房垃圾和其他垃圾”這種分法,居民感到很復雜(要分成四類、投四個垃圾箱),也不是很容易分清(被調查者自我感覺分清了,但根據調研發現實際很多是混淆的)。表1分析了杭州垃圾分類試點社區存在的問題及失敗原因。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執行不理想。2015年12月杭州市頒布實施《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居民生活垃圾不按要求分類將受到50-200元處罰。目前,印刷成冊的小本子也已經發放到各個社區的每戶家庭。但就研究團隊走訪的幾個街道了解到的相關執行情況,發現由于目前垃圾分類效果不理想,垃圾投放不規范,執法無從下手。在面向居民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居民不知道該管理條例,甚至對管理條例中規定“生活垃圾不按規定要求分類投放將受到50-200元處罰”表示驚訝和不解。但也有部分居民表示“杭州宣傳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已經很多年,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對垃圾分類回收造成了很多困難,對環境保護影響巨大,是應該對亂投放垃圾的居民實行處罰,《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真正能實行起來是好事,但是現在估計一下子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希望有好的方法能推進該管理條例的有效實施”。從研究團隊對杭州市居民和街道的實地走訪調研得知:杭州居民希望大家都積極參與生活垃圾的正確分類投放、生活垃圾能得到正確分類回收、生活環境得以保護的意愿強烈,但由于目前垃圾分類投放不準確,分類回收效果不明顯,因而新頒布實施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面臨難執行、罰不責眾處境。
對策研究
干濕分離,居民輕松參與垃圾分類。根據前期調研發現,很多有環保意識的居民也想參與垃圾分類,但因垃圾種類繁多,分不清楚,而本文提出的“干濕分離”方法很簡單,只要分得清“干的”和“濕的”即可。“干的”垃圾由“芥換金”環境公益社專業工作人員區分歸類,將會大大加大居民的垃圾分類回收意愿和行動。即使仍有少數居民不在乎積分仍舊沒有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但是因為“干”垃圾是有償回收了,自然會有流浪漢、環衛工人等主動清點分類出這些垃圾,送去有償回收點兌換積分換取生活用品或錢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弱勢群體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條件。
恩威并施,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回收。有關方面曾在杭州主城區若干個社區進行“垃圾有償回收實驗”,半天就回收了廢舊電池1256節、藥瓶1565個、塑料罐984個。“戰果”相當喜人,說明有償回收垃圾居民參與度很高。但同時也反映出城市居民每日產生的有毒有害垃圾數量驚人。而“威”是指居民若沒有按正確歸類投放垃圾,則違反了《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關部門將對其進行執法罰款。“恩威并施”既可以較好地在源頭控制好垃圾的正確分類,又有效解決了《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罰不責眾、難執行問題。
政府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服務外包。杭州市政府每年下達8000多萬元作為垃圾分類項目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垃圾袋等并定時定量免費發放給杭州市民使用,從而提高市民垃圾分類的自覺性和正確率。但實際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居民缺乏垃圾分類知識,往往不能正確歸類;而少數分得清的居民覺得要把垃圾分成四類分裝也繁瑣,且有些類垃圾每日產生數量并不多;再者有運輸公司為節約成本將已經分類的垃圾偷偷混裝現象也時常發生,導致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不高。筆者實地調查發現居民日常購物就得到很多免費塑料袋,通常就當垃圾扔掉了,若采用筆者的垃圾分類回收方法后,每天要扔的垃圾就只剩下廚余垃圾,故日常購物得到的塑料袋完全夠用。故政府原來發放垃圾袋的費用完全可以省下用于“干垃圾”的有償回收。從之前的“無償提供垃圾袋”到“有償回收垃圾”,從“鼓勵居民分類垃圾”到“獎勵居民分類垃圾”,居民嘗到了甜頭,參與積極性自然就高,整個過程沒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只是財政支出的用途進行了轉換,而垃圾得到了正確分類,保護了環境。因此,本文提出:假設杭州市政府每年將垃圾分類項目資金部分有償回收“干”垃圾,將回收來的“有毒有害垃圾”交由相關單位無害化處理,將可回收垃圾賣給相關公司進行可回收利用等。而運輸車只需將社區垃圾箱里的“濕”垃圾即廚余垃圾運到垃圾處理場直接處理即可,這樣即使焚燒也不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保護了環境。
從娃娃抓起,通過小孩影響大人和家庭。垃圾分類是個“慢工活”,其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要使垃圾分類成為全民自覺行為,除了向大人宣傳外,還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升到小學初中之后,為了讓他們有更為直觀的感受,要讓他們感受環境保護對于生活的影響,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垃圾填埋場或者是焚燒場,讓學生們對于垃圾的治理有個深刻的認識,垃圾廠每天處理能力有多少,垃圾的產量有多少,如果沒有對垃圾做好分類,會對環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受到這樣的教育后,孩子有了切身的感受才能在生活中堅持垃圾分類。另外小孩子影響、帶動大人和家庭,那么宣傳到每個小孩就等于宣傳到了每個家庭。從小孩子開始宣傳還能在他心里埋下一顆環保的種子,也就是從小培養了垃圾分類的習慣。等他們長大,垃圾分類的觀念己經深深植入居民的心中,垃圾分類也成為大部分人的自覺行為,那時做好垃圾分類并且將垃圾正確的投放可作為公民是否為社會盡責、公民是否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標準。
有效利用物聯網二維碼技術,實現一定程度的精準投放。利用物聯網二維碼技術,為社區每個家庭設立一個“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積分”賬戶,同時綁定一張“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積分卡”和手機二維碼賬戶,不管有無智能機,所有人都能參與,且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積分至同一個家庭賬戶。居民只需將垃圾分為“干”垃圾和“濕”垃圾,兩種垃圾都可以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積分。居民扔“濕”即廚余垃圾時,只需將卡二維碼(卡或手機)對著垃圾桶掃描,垃圾桶打開,居民扔垃圾,得到相應的積分。相關“干垃圾”即廚余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則按回收價格以積分形式回收,積分可累計,居民可在小區周邊的超市、菜場等合作商戶積分當現金使用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
杭州垃圾分類試點社區垃圾分類回收失敗原因與本項目優勢即相應的解決措施分析見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