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琳 金愛華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流通業的迅速發展,流通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日漸增長,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為流通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提供了新途徑。然而,目前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仍面臨經營、信用等方面的風險,且金融機構對這些風險缺乏系統的評價方法和針對措施。基于此,本文通過相關文獻分析,并結合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融資特點,篩選出四個二級指標和十一個三級指標,采用G1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同時將評價結果分為三個風險等級,以此構建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評價系統。進一步以某流通業小微企業為例,計算該企業融資風險評價的得分與風險等級,進而驗證了該風險評價體系的有效性。最后,在基于該風險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針對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提出相應的風險防范策略。
關鍵詞:流通業 小微企業 供應鏈金融 風險評價 防范
我國流通業小微企業分布較廣,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都有分布,流通業小微企業占流通企業總數的99.8%,從業人員超過1億人,是流通業的絕對主力,同時也是吸納創業和就業、活躍市場的主體力量。供應鏈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圍繞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管理,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等手段,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流通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為流通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促進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在此背景下,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服務,能夠有效緩解供應鏈各主體融資困境,被廣泛應用于流通業小微企業融資方面。然而,隨著供應鏈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針對不同企業提供多樣融資需求時,隨之而來的風險控制也逐漸變得復雜。因此,在開展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時,必須對這些復雜的業務風險進行系統評估,以確定供應鏈金融風險大小,以此提出合理的風險防范策略,為金融機構降低供應鏈金融風險提供參考。
文獻綜述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產業經濟正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型,流通業小微企業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并且,供應鏈金融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國較多學者對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及評價展開了大量研究。在流通業小微企業方面,李垣鉅(2014)認為我國流通業小微企業長期以來受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一直在“微笑曲線”的低端艱難發展,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逐漸白熱化,流通業小微企業的發展空間逐漸減小。王衍飛、龐學升(2016)認為當前我國產業經濟正處于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型時期,流通業小微企業處于艱難發展時期,面臨融資困難、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管理經驗缺乏和經營水平差等問題。在供應鏈金融風險方面,王婷(2015)認為當前供應鏈金融因為參與主體比較多,融資模式非常靈活,契約設計比較復雜,因此運作有一定風險。主要包括:企業道德風險、中小企業物權擔保風險以及物流企業業務風險。張強(2016)認為供應鏈金融在我國是一種新興金融業務,是將傳統意義上供應鏈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資金流做到有機結合,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加速業務流轉。孫麗麗、劉靜(2016)分析了供應鏈金融存在的幾種主要風險及具體表現,并將供應鏈風險分成內生風險以及外生風險兩類,企業自身道德風險、經營風險、監管風險屬于內生風險,外部市場環境風險、政策和法律風險屬于外生風險。在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方面,王琪(2010)構建了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在評價指標的選取方面,選取了4大類指標,即供應鏈整體狀況、供應鏈現有資產狀況、企業整體狀況以及企業經營者狀況,充分凸顯了供應鏈金融業務本身的特點。李毅學(2011)構建了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模型,將供應鏈金融風險分成系統、非系統兩類,認為系統風險有行業系統風險、供應鏈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有操作風險、信用風險以及存貨變現風險。梁永福等人(2016)運用Logistic回歸方法,建立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并分析了傳統銀行授信模式和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守約概率的差別,認為應進一步建設客戶基礎數據庫,進而提升當前信用評價體系的準確性。何昇軒、沈頌東(2016)通過分析線上供應鏈金融風險,得出風險包括宏觀及行業風險、供應鏈關系風險、信用風險、質押物風險、操作風險,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評價體系,并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線上供應鏈金融進行了確切的風險評估。
現有研究給出的供應鏈金融風險概念與邊界不確定,涉及面較廣,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以至于針對這些風險提出的防范措施偏向政策性、宏觀性,難以在實踐中有效降低或者控制供應鏈金融風險。并且,鮮有文獻對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系統且深入的研究。由此,本文探索了供應鏈金融風險新的研究視角,擬對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進行研究,并針對性提出風險防范策略,以期提高相關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
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評價體系構建
供應鏈金融業務能夠為流通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融資,有效緩解流通業小微企業的短期資金流動壓力。與傳統融資模式不同,供應鏈金融的抵押物由固定資產擴充為應收賬款、流動資產等多種抵押物。而隨著動產抵押物的引入,不僅增加了整體融資流程的控制環節,同時衍生出復雜的多重風險。為了有效管控融資風險,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對于流通業小微企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已有相關研究文獻(趙潤卉,2013;郭清馬,2010;何娟等,2008;張瑋,2010),并結合供應鏈金融融資業務的特點,歸類出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的主要風險,分為四個層面(見圖1):第一,質物風險。即質押貨物自身產生的風險,融資企業所提供的質押品是實現融資的基礎,質押品的產權、手續、流動性及存放,都是質押品能否變現的關鍵因素。所以由質押品所衍生的風險主要分為價格風險、質量風險及產權風險。第二,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產生幾率增加,主要因為供應鏈金融涉及的參與者較多,通常分為企業信用風險和信托責任風險。第三,監管風險。當銀行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時,便會引發監管風險。具體分為信息管理風險、監管操作風險及監管制度風險。第四,操作風險。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流程與審貸環節較多,通常涉及契約管理操作、信息傳遞操作以及操作技術支持,同時也衍生出這三方面的對應風險。
(二)具體評估過程
1.評估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本文采用G1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指標權重,基于層次分析結構的前提,對各個指標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然后對比分析序關系中的相鄰指標。最后通過同一賦權的方法來獲取權重,再經過層層加權最后得到綜合權重。由于G1方法是邀請多位相關專家與學者做出決策與評價,會因評判者之間存在專業水平與經驗差距,以及信息不完備,評判結果可能受到主觀判斷的影響。所以,文章選用集值迭代法,進行專家賦權與排序,以剔除一致性檢驗過程。
2.專家確定評價指標的排序關系。定義1:若根據評價準則判別,指標 xi的重要程度高于 xj時,記為xi>xj 。
定義2:依據定義1與評價準則比較所有指標,若指標 x1,x2,…,xm具有序關系式 x*1> x*2> x*3>…xm,則可認為評價指標x1,x2,…,xm之間按重要程度確立了序關系。這里 X*i表示{X*i} 按照序關系排列的第i個評價指標 (i=1,2,……,m)。為了確保指標排序更加客觀,采用集值迭代法確立評價指標集的序關系。假設有Q個專家參加評價,要求所有專家在指標集 {x1,x2,…,xm}中,按照評價準則僅選取n項最重要指標,其中1 (三)權重確定 根據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二級指標包含質物風險A1、信用風險A2、監管風險A3、操作風險A4四個指標,共邀請5位相關專家記為(Qi,i=1,2,3,4,5) ,并確定專家對應權重為0.18、0.24、0.2、0.26、0.12。通過式(1)與式(3),得到相鄰指標綜合比較值: r2=1.221,r3=1.323,r4=1.301再分別代入式(4),則得到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ω*A4=(1+r2r3r4+r3r4+r4)-1=0.1633 ;ω*A3=0.2124 ;ω*A2=0.2811;ω*A1=0.3432。同理,計算出各三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再根據二級指標的權重計算出三級指標的權重,具體結果詳見表1所示。 (四)風險評價模型構建 根據G1層次分析法確定以上11個指標權重后,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流通業小微企業的融資風險做出綜合評價。設定評價指標集為B=(B1,B2,…,Bn) ,評判集為 V=(V1,V2,V3,V4,V5)。然后確定各指標的隸屬度向量H,經模糊變換后得到評判矩陣H。再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模糊運算與歸一化,即可得到模糊綜合評判結果集S,即: 為了更加直觀的評判風險等級,將評判結果集S分為三個等級,S為小于等于100分的綜合模糊評價結果,用來評價流通供應鏈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的強弱。當S值越接近100,表明流通供應鏈中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風險可控。其中,S值為: 根據風險評價模型可以獲得流通業小微企業的綜合模糊評價結果,最高分和最低分為100與0。其中,當分值居于[80,100]區間,說明該企業的融資項目風險低;當分值居于[60,80)區間,說明該企業的融資項目風險一般;當分值居于[0,60)區間,說明該企業的融資項目風險高。根據項目風險的評判等級來確定是否授信以及授信額度。各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該表中的評價指標,重新確定權重。 案例檢驗 為了驗證在流通業供應鏈中,上述構建的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實用性,具體應用以下案例進行檢驗。X公司是以代理銷售農機設備為主業的流通小型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占有份額,X公司計劃購入大量設備作為存貨。X公司以流動資產為抵押,與當地村鎮銀行進行洽談,通過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作為流動資產監管方,成功申請融資貸款。村鎮銀行為X公司提供動產質押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X公司通過質押農機設備來獲取銀行小額貸款。由于銀行業務范圍有限,未設立質押物監管部門,引入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質押物監管,有效降低銀行監督成本與信息不對稱程度。為了進一步評判該融資項目的風險,邀請與融資項目密切相關的20位業務人員進行調研,根據等級分類(高、一般、低)評判每個風險指標,統計以后得到風險評分如表2所示。 由表2計算得出X公司動產質押風險評價得分為82.299,此評價分值居于[80,100]區間,表明X公司的融資風險水平較低,符合當地村鎮銀行融資貸款業務的放貸要求。在村鎮銀行發放貸款后,第三方物流企業可進行質押物監管。 結論與風險防范策略 綜上所述,文章運用G1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了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與權重后,通過某一公司的融資案例進行驗證。案例評估結果表明,所建立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在小微流通企業申請融資貸款時,可為商業銀行審核小微企業的貸款資格、融資項目風險提供完善而全面的考量,能夠應用于小微流通企業供應鏈金融的融資風險評價。同時,根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分布,可以明顯看出,流通業小微企業在進行融資貸款時,質物質量風險、質物產權風險、企業信用風險、信托責任風險與流通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聯系較為緊密。作為供應鏈金融的關鍵主體,小微企業與商業銀行機構應重點關注這四個方面,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進而有效避免金融風險帶來的損失。具體防范策略如下: 第一,規范市場準入機制,慎選主體企業。當前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準入機制不完善,阻礙供應鏈上各交易方順利展開綜合授信業務。所以,應該規范市場準入機制,核心企業應該對上、下游客戶建立嚴格的準入以及退出機制,同時與其上下游企業維持穩定的交易關系。由此,整個供應鏈對核心企業建立比較高的依存度,且促使上下游企業和核心企業之間實現利益共享,進而有利于銀行對供應鏈實現信用捆綁。并且,需要結合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整體盈利狀況,對授信企業的主體準入做嚴格審查。基于供應鏈關聯視角,對鏈上各主體的實際業務能力、履約結果以及與對手的合作經歷做出客觀評價,進而提高各環節交易質量,降低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
第二,優化業務操作流程,明確各環節職責。優化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各流程操作指引,建立明確、詳細的操作規范要求,可以有效控制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具體而言,銀行在小微企業貸前調查階段,應該構建專門的調查、審查模板,并提供詳細的相關指引。相關調查人員應該明確自身職責,嚴格按照模板要求,開展信息搜集活動,從而避免調查人員主觀判斷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在小微企業授信業務落實階段,需要盡量細化與授信主體以及其上下游企業間簽訂合同相關事宜。在出賬以及貸后管理階段,應該明確資金結算以及貨款回籠的具體操作流程,明確各環節關注的主要風險點,規范具體實踐要求,使操作人員有據可依,從根本上嚴格控制自由裁量權。
第三,加強抵質押資產管理,控制價值變化風險。抵質押資產的足值性和有效性是銀行授信安全的重要依據。因此,銀行在對抵質押資產選擇方面應該予以足夠重視。在選擇抵質押物時,應該以價值穩定、易保存、易流通為標準。并且,銀行應該明確抵質押物的權屬關系,要求質權人必須提供相關交易合同、權屬證書等憑證,銀行進行嚴格審查,核實質物權屬,避免所有權不明確引發權屬糾紛。此外,銀行應該加強對于抵質押資產的價值管理力度,可以建立質物價格及時跟蹤系統,根據不同商品信貸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設置合理的價格波動警戒線,若價格跌到警戒線下,應該立刻通知經銷商補足保證金。此外,銀行應該構建專門的監控機制,對授信主體的銷售情況做定期跟蹤,要求其依據銷售周期實現均勻回款目標,及時控制抵質押資產價值變化引發的一系列風險。
第四,完善物流監管方準入管理,嚴格審核監管方資質。物流監管存在的專業技能缺乏、企業資質不足、倉儲監管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阻礙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由此,為防止物流監管方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不當給銀行帶來嚴重損失,應該優先選擇知名度高、資信良好、技術設備先進、管理專業、制度完善、監管嚴謹的監管方協商展開合作。同時,對于物流監管方,應該采取不定期檢查措施,增加巡查頻率,注重檢查監管方是否嚴格按照規定流程,對質物進行保管及出入庫。并且,在出入庫臺賬齊全、手續完備、質押物足值、貨物儲存方式等方面,均要嚴格審查是否達到要求,對于部分沒有達到管理要求的監管方,必須及時督促其進行改進,在必要時可以堅決要求其退出。
參考文獻:
1.李垣鉅.基于信息系統的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管理優化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4
2.王衍飛,龐學升.我國小微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模式評價及優化[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3.王婷.B2B項目風險管理銀行在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控制[J].經濟與管理,2015(2)
4.張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特征及審計應對策略[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6(3)
5.孫麗麗,劉靜.B2B項目風險管理視角下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研究[J].財會通訊,2016(20)
6.王琪.基于決策樹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信用風險評估[J].新金融,2010(4)
7.李毅學.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10)
8.梁永福,張展生,林雄.基于商業信用的供應鏈金融研究進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6(9)
9.李雅琪.B2B平臺線上供應鏈金融風險識別與防控[J].商業經濟研究,2015(18)
10.顧婧,程翔,鄧翔.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研究[J].軟科學,2017(2)
11.王蘭芳,鄒慶云.供應鏈金融在小微企業的應用研究[J].工程經濟,2015(4)
12.陳麗麗,儲雪儉.供應鏈金融監管倉庫虛擬聯盟建立機制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