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部啟動了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研究項目,在安徽、江蘇、上海、西安、山東等地區選擇部分學校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各地積極探索研學旅行,部分試點地區取得顯著成效,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有益經驗。但一些地區在推進研學旅行工作過程中,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協調機制不完善、責任機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規范等問題,制約了研學旅行的有效開展。為此,教育部等11個部門于2016年11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研學旅行的意義、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組織保障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的闡釋,對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的推進指明了方向,糾正了部分人士對研學旅行認識的誤區,為研學旅行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對照《意見》,結合近幾年各地研學旅行開展的情況,筆者認為中小學研學旅行存在以下三大誤區。
近幾年,研學旅行成為教育改革新一輪的風口,受到廣大中小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認可。但是,受安全因素的制約,學校和班級不敢組織真正意義上的研學旅行。因此,各班級往往利用休息日和節假日的時間,借助家委會和社會行業,組織親子游、夏令營、冬令營、營地集訓等形式多樣的集體旅游項目,并把這些活動等同于研學旅行。這是研學旅行的第一大誤區。
《意見》中對研學旅行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定義中包含三要素:一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組織。研學旅行主要的指導者應該是教師,一些夏令營和親子游中的導游和家長,替代不了教師的教育職能。二是必須集體旅游、集中食宿。研學旅行也是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因此一般要在工作日進行,且一定要有食宿安排。在時間長度安排方面,原則上省內一次不超過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過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過15天,不少于7天。三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研學即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旅行是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研學旅行基地、走進第二課堂。研學旅行就是在旅途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重在一個“學”字,千萬不能走入參觀、旅游之后寫寫讀后感的誤區。
組織研學旅行的范圍不斷擴大,參與研學旅行的人數明顯增加,但整體實施效果和水平參差不齊,尚未達到理想的狀態。一方面,研學旅行活動存在“只旅不學”的現象。有些研學旅行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簡單,形式單一,將導游對旅游景點的人文、歷史、科普等知識的解說等同于課程,學生走馬觀花,比較被動地走完行程,活動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學旅行活動也存在“只學不旅”的現象。一些學校擔心旅行過程中缺少教育意義,過分強調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外出。出發前,各科教師充分挖掘本次活動與學科知識的結合點,在任務單中設計出內容繁多的題目讓學生填寫,忽視了學生在活動中的感受和體驗,使研學旅行變為學生答題的過程,學生興趣下降,影響活動效果。

《意見》中對研學的目標及課程設計提出了要求:“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做好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構建研學旅行課程框架,是提高研學旅行活動質量的根本保證。具體而言,首先要明確課程實施的目標,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進行中華傳統美德與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強能力培養,提高生存技能,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健全學校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一套規范管理、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最終形成一套成熟的研學旅行體系。
不少人認為,研學旅行就是在旅途中研究、學習,在出發前,教師和家長為學生做的準備常常是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進行的教育無外乎三句話:“好好聽老師的話”“去了好好學習”“注意安全”。研學結束后,常常是卸去一身的疲憊馬上轉入正常的學習。好一點的教師或者家長,會讓孩子們談談旅行收獲,寫寫游記、觀后感。一個人對于知識的獲取、個人學習力的提高,三成在于探究問題的提出,五成在于研究性學習,還有兩成在于后期的反思、提煉與整合。因此, “研學只是途中的事”是研學旅行的又一大誤區。
《意見》中明確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探索制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對研學旅行的流程提出了要求。研學旅行課程要分為行前、行中、行后三個階段。行前,學校要根據研學活動的目標征集探究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旅行的選題課,明確研學旅行的主題與內容,設計路線與行程,并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的行前培訓。行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研學任務單,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進行課程實施,確保學生圓滿完成課程目標。行后,是評價總結階段,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學習階段,也是很多學校容易忽視和輕視的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研學作業的完成、研學成果的展示、研學成績的認定等內容。明確研學三階段的目標與任務,是研學旅行課程規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動學生有效參與研學的重要手段。
全面健康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僅靠教育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協作,需要社會機構參與,也需要民間助力、家長支持。學校要積極宣傳,主動爭取各方力量的支持與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努力推進研學旅行課程的不斷完善。